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假面
2012/07/03 16:42:36瀏覽344|回應0|推薦4
(瑞典)英格瑪柏格曼Ingma Bergman【假面Persona】(1968)
 
撰文/蔡瑋
 
回歸戲劇又何妨!鏡頭運動極簡,有時人物特寫也當作一場結束的謝幕使用,人物的意象的企圖因此虛虛實實;每幅影像欲呈現的焦點異常清晰精準;開首的蒙太奇片頭,集合貓捉老鼠卡通、骷髏自盒中竄出的默片片段、類似基督釘手的儀式,呈現情節三個階段不同氛圍同表現重心的暗示,



意即純真、生活與受難等不同的主題;片中出現的上帶誤差、甚至底片焚毀等模擬畫面,告訴觀者保持冷靜思辯的閱讀距離;整體結構,猶如夢的場景與鮮明的自我意識,又似自我審視憑藉角色分化的舞台呈現使然,如假借醫生簡報給特別看護的病情摘要,一種客觀的省察背景中心人物之女演員的觀點,女看護對演員的景仰一變為性生活史與墮胎等私密生涯經歷的剖白,又是一種類似對夢中另一主體標的注釋觀點,看護因為窺知女演員信中對自己的剖白報以事不關己甚至隔岸觀火的冷漠心態,轉而杜撰女明星淺薄的受孕動機與產後憂鬱的唯自我中心心態,又似另一層敵意的自我省查角度,女演員丈夫出而不辨孰是妻子孰為看護,更平添兩女性角色實為同一注釋主體的兩種面向的強烈暗示;
 
經典的戲劇行動,由純真的告白,不對等的情感付出以至由愛生憎,最後因恐懼而自我武裝自我催眠,一種防衛機制使然的人生假面因此誕生;護理人員與女明星病患間強大的張力支配著上半場的語境,後者保持始終如一的沉默與疏離態度,使得前者演出幾乎是全篇的獨白戲,演員的情感與情緒的層次繽紛,令人過足戲癮;
 
畢竟是非敘事小說或虛構意念鋪排之影片的局,而為劇場與戲劇的擅場,後者的思維又表現在碎玻璃危機按住不發一節的人物情緒轉折暗示;
以傳統古典樂器音效式的演奏樂音為配樂,部分甚至具備能樂竦靈的興味;序場中停屍間的老嫗,一變為復活的少女—青春與生命,再變為少年—好奇,少年在投影銀幕上摸索出兩張女性臉孔—一種劇場思維的嘗試,似正好指涉看護與女明星二合一的靈魂弛張又互補相生的面貌,而結尾看護以女明星的身份自覺離開海灘—插入的台車上的攝影機與女明星架式的泳裝反應鏡頭,又屬同一人物主體的勘合性解讀的再強調;總之,一齣令人覺察電影不僅是電影,它的另一淵源來自戲劇,因此在貼合主流議題或虛構娛樂故事之外,自有文學、人性、人生存狀態探索等宛如藍海寶藏等待挖掘的富裕身世與綺色琉璃世界(1968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2012台北電影節 對望˙柏格曼 單元);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right&aid=659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