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9 10:50:38瀏覽995|回應0|推薦7 | |
20101218【軌道Rail Truck】短評 撰文/衛西林 配樂以電子音樂模擬小提琴、鋼琴為主, 營造出古典的抒情氛圍,視覺與演員的演技被刻意的突顯。 影像的情緒異常飽滿,常用沉穩的鏡頭流動,在人物的觀點間跨越,有時走在中性觀點的範圍內;採光與色澤異常細緻講究; 故事框架取自芥川龍之介、日本觀眾家喻戶曉的同名短篇小說,編導將故事發生地,由日本大正時代後期(1920年代)的伊豆,改為現代的臺灣(本片取景的地點為日據時代知名的林場,宜蘭的太平山與花蓮的林田山);藉由一次歸葬的省親之旅,兒童初次踏上祖父生長的土地,觸動人物內心冰封的鬱結,在親情的冉冉炊煙下逐漸融釋出一條宣洩的出口…。 本片人物語言的傳遞,與所有跨國界的合作製作一樣,同樣成為隱密不見的沉重負擔;情境的肖真與人物心歷路程的層次鋪陳,特別具有琢磨拋光的想像空間; 導演川口浩史,從日本年輕一輩的眼光,想像模擬出台灣老一輩人對過去殖民者沉積的情感,而有發自良知、檢討戰爭經驗的語言,「我都為你這樣付出過,你卻這樣離開,沒有說過一句『辛苦你了』這樣的話」;為此特別令觀者尋思,若發自真正台灣老一輩人的感情語言將如何,以致格外顯得,有就同一故事框架,由台灣人的眼光與個人歷史經驗中去找尋、重新詮釋的必要; 導演似乎藉本片拋出了一個「角色扮演」的對話邀約,彷彿要讓台灣人因此起念,思索如何扮演為自己抒發戰前戰後記憶感情的發話者,具備主體性與內省能量,及展望未來的深刻和明智,這也是台灣這塊土地上多數子民須共同思索不容迴避的責任,其鑰匙在過去的本土文學中?在口述歷史裡乎?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