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18 09:19:18瀏覽2017|回應3|推薦26 | |
20101017金馬影展【生命之詩Poetry】(短評) 撰文/衛西林 韓國文學導演,李滄東( LEE Chang-Dong), 2010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的作品,因金馬影展主辦單位與彭小姐的邀約,得以先睹為快,特此感謝斯人的美意與禮遇,並祝願金馬影展成功圓滿,華語電影豐收年年。底下是本人的解析與短評,與讀者分享。 完全現場收音,不參雜任何配樂,音樂性藏在聆聽的聽覺,與鏡頭表現當中,會採取如此極限的表達方式,其實配合題旨,韓文與英文標題都只有一個字,詩,而敞開心胸的感受與諦聽,正是詩之感興的準備,此種心的狀態,在片中哀傷與悲憫潛流在麻木的生活功利現實主義下,突出了它深刻內省的意義。 全部鏡頭都經過縝密的設計,且提升到一種藝術的涵泳與自得的境地,如詩的心,誘導觀眾的視覺,時而如一個獨立的觀察者,如開場不久的急診室前一景,投水少女母親幾度崩潰的目擊經驗,時而如環境劇場的深心觀眾,眼見此,而感應彼的同時存在,雖然後者並非同一時間存在同一畫面當中;如此寄託所有人物最細微的表現,顯得極其自然,單純的目擊,變成一種沉靜的心智活動,一種文學的閱讀,觀察舞台劇的意緒。 對白並非捕捉自演員的即興,顯示一定的文學的語言,但透過演員的表現卻極為順適寫意;情節的表現,除了逐場戲的安排,還包括特定場景的細微構思,如人物對樹的注視引起的話題,又如從水面的波紋眺望岸邊的頑童,再從人物的注視,回到波紋上出現的少女浮屍等;主要演員的表現,尤其少年的阿嬤一角(韓國影后尹靜姬飾),情緒與感情拿捏處極為細密幽微,幾乎分不出哪些出於作者的經營與筆下的觀察,哪些又出於演員的發揚,神似生活裡初次的目擊;對白情節演技鏡頭,一起構成電影的文學之筆,找不出創作的起源,真正始於文字或是電影的空想,因此格外耐人尋思玩味;如果不是對文學有極深的認識,恐怕無法體現如斯的美境。 湛深的文學認識,突出表現在取材的眼光,老人受困的生命力,阿滋海默症侷限的生活意緒,現實生活中的弱勢與闇啞的一群,卻是戲劇裡正所以拉扯內在張力的衷心;阿嬤學詩,學習觀看事物感受人物的方法,看似妝點生活無關宏旨的舉動,在與少女殞命的嚴酷現實衝擊激盪下,觀者似乎領受到詩的溫柔與萬物感同,實在是針砭冷漠人間的最適良方;而美的是,這種暗示是透過高潮過後,主人翁深邃的人生態度的抉擇,透過詩的感興化作對少女逝去青春的無限憐惜,在空想中最終的扮演裡,趕在病魔的腳步前畫下意緒唯美的句點…。 李滄東,每年影展期間筆者必定期待的名字,他讓我看見商業機制界定下的電影工業,藝術家的尊嚴與關懷;希望有生之年能寫出如斯的作品,也呼籲文學閱讀與戲劇欣賞的愛好者,或是單純只是喜愛電影的朋友,一同來領略詩人心靈的美好。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