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7/02 15:29:01瀏覽1106|回應2|推薦18 | |
20100702【荒島.愛】(日誌與短評) 撰文/衛西林 昨天,7月1日,一年的日子正式進入下半年,一早與外傭一起推老爸到郵局領薪水, 遇父親的舊識不少,父親顯得心情不錯。 提到父親的性格,豁達瀟灑,外人少有不稱讚父親的風度,是令人如暮春風的長者,從不道人是非,尤其疼愛晚輩,特別注重宴客,務求賓主盡歡;自幼至長,從未見過如父親的人格典範,因此也無法了解父親的堅持和心情愉悅所繫; 直到近日閱讀到先輩葉榮鐘,對昔日東家林獻堂先生一生事蹟的描述(《台灣人物群像》),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大家族陶冶的性格使然;同樣是青少年便承擔起大家庭的責任,只是時空與際遇不同,政治的理念自然無法雷同,倘若父親自幼長在台灣,受遺老的文化的薰陶,必定也能同林先生一樣,以一生的光陰,替台灣的子孫立下不朽的典範。 一般史學家,將林先生評定為溫和的民族主義者。的確,唯有溫和,所以不忍流血與衝突,所以才能兼容並蓄,從善如流;以致悲憫慈愛,謀鄉里與子孫後世的福分,堅持理念毫不氣餒;先生與同道人士曾代表台灣人向日本議會請願設立台灣議會,前後共十餘次,並因此喚起台人的集體意識,殖民特權者雖痛恨,但也不得不敬重三分; 期間與孫文先生和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蔣渭水先生,共同發起設立文化協會,自啟蒙一般大眾的現代知識與國際視野,為奠定台灣的民主議會政治披荊斬棘、努力不懈;是今日政治黨同乏異,耽溺意識型態鬥爭,不惜犧牲社會公理價值與子孫福祉的渾沌時代,最值得效法延續的模範。 回顧台灣民主憲政的進程,雖有逆境,但從未因為武裝革命而成事,與孫文先生的革命和中共的階級鬥爭,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冥冥中宛如林、蔣先輩的遺緒,是台人最值得珍視的無形珍寶(史家稱此因林獻堂在日因慕名而邂逅梁啟超,梁乃建議台民走愛爾蘭獨立運動的溫和路線…)。 明年,2011年,是文化協會的90週年紀念,國民政府成立100年。作為一個戲戲的愛好者與創作者,閱讀過葉書之後,腦中一直盤桓著一個夢想,甚至熱切的盼望有朝一日,台人能不分黨派,在霧峰、台中、基隆、萬華、新竹、二林、高雄…各地的古蹟的前面,以街頭劇或嘉年華方式,演出迎送台灣議會設立請願團,重現文化協會設立大會,重溫林獻堂在無力者大會、對二林蔗農演講的盛況,歡送「治警事件」志士入監當日、萬人空巷的感人場面;表演時當場發送相關歷史情境教材傳單,最後再集合所有的戲碼(外加葉榮鐘先生,在「治警事件」中,如何突破總督府的封鎖,為營救同志向外求援,驚險刺激的過程),在幾個大都會的演藝廳、劇院,演出完整的歷史戲劇,進而啟發台人,意識型態及政黨利益鬥爭的無益,重拾以人本的角度議論眾人之事的可取,豈不令人稱快! 如此的夢想,能在半年後的明年見到嗎?還是需要再等5年,10年?我又能否提供棉薄的一己之力呢?…想著想著,決定將各地街頭劇與嘉年華慶祝的地點與歷史事件做彙整,並為此間傳統廟埕的戲台,如何改裝成莎翁劇場的背景建築,大傀儡頭改裝成希臘悲劇風格不礙發聲的人物臉子留下發想紀錄,復自圖書館續借葉書返回家中,已經到了與內人一起看試片的時間。 此次會接受片商的邀請,決定和妻子在電影院共度一個傍晚,主要是衝著韓劇【我叫金三順】而來(此次試片作品的女主角鄭麗媛,曾在前劇中演出男主人翁的前女友一角),因內人偏好喜劇,自從她從圖書館借回該劇,同家人一同觀賞,無形中成為家人共同的美好回憶與家庭默契之一。 這天,片商特別安排了導演李海準與觀眾見面,映後還有問答時間,出席踴躍,現場氣氛溫馨宜人。同時我與內人也要感謝片商慨贈貴賓卷,內人還準備了飲料與零嘴,雖未派上用場,但卻已值得回味。 有關韓國年輕導演李海準的【荒島.愛】,我做的筆記如下: 序場與高潮裡,採自PUB現場演奏的配樂,頗令人驚艷享受,其次為音色與節奏詼諧獨特的木琴琴音,其餘則為通俗的電子合成音樂,與西洋流行樂曲,有層次區格,但音樂的統整性則稍嫌欠缺。 傳統的攝影取景,但人物面部特寫比例甚大,嚴格考驗演員的情緒連貫與人物準備,成功的強調有之;唯美的慢動作鏡頭,如女主角衝出公寓奔跑甩髮的動作,效果可喜; 後著眼點、從生活的切片導入序場;前半段接近男女主角各自的獨角戲,輔助以大量的內心獨白,交代人物的心緒轉折,原本可能成為當事人著眼點的敘事,反因此帶有全視觀點的色彩; 導演對華人電影做過功課,穿插有王家衛及周星馳風格的對白,但點到為止,效果親切詼諧;全片以男主人翁落難河中島的情境喜劇為主,演員的演技十分吃重,男女主角演出賣力,尤其在都會愛情的基調,卻因劇情需要,人物缺乏造型與都會光鮮時髦場景的烘托加彩,加上人物背景暗示稀薄下,能不失分,相當難得; 編劇對細節頗具巧思,常有出人意表的橋段與邏輯,後半段笑聲不斷;敘事框架看似魯賓遜野地求生的模式,但透過男女主人翁的互動,又有檢討網路時代人際關係,打回原點的意味與巧思;尤其高潮中遇空襲警報一場,似帶有「唯有當全世界停下腳步,人與人才真正相遇」的滄涼喟嘆。 電影放映後,觀眾情緒依舊溫度不減;睡前妻子並為這晚難得的觀影假期,向我致謝,並說很期待我的影評,讓我十分惶恐汗顏。惶恐的是我本身,早在兩年前便被都會的河灘溼地所惑,數次深入「蠻荒」拍照,感受到那是都市賴以運作的、意象的死亡之地(如廣告、網路訊息等),不過一河之隔,卻一反人為的秩序力量在運作;且那隻無形的手,如同裝置藝術的大師,隨時進行著醜與美,真實與擬真,有毒與有益,甚至生與死…喧嘩並陳的戲碼;我感覺到這裡有種反都會的原始,卻無法用大自然秩序來概括…,惶恐是因為,我的計劃至今尚未付出實施,所幸我與本片導演的角度完全不同; 汗顏的則是我同女主角一樣,喜歡用生活剩下來的瓶瓶罐罐來栽種種子,我看到劇中人的封閉與狼狽,想到自身,忍不住打了一個冷顫;好在我自我安慰說,片中描繪的是一個缺乏審美心情的世界,而我種種子只是為了觀賞種子本身,而它給了我更多的心情發酵與想像的空間。 我還想補充的是,除了娛樂的效果之外,本片具有相當豐富的討論空間,比如我會想,如果讓蔡明亮、金基德,甚至周星馳、金凱瑞來詮釋本片,會是怎樣的風貌?若讓節奏快一點,對白少一點,甚至接近默劇,敘事觀點改由當事人觀點,效果又會如何?作者是因為想讓觀眾容易親近,進而反省都市裡因循蒼白孤寂的生活世界,選擇了這樣的基調呈現?還是有其他純粹藝術表現上的理由呢?(本片製作人,金茂令,即韓國大導演奉俊昊《殺人回憶》的製作人)。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