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切膚之歌
2015/04/02 22:32:30瀏覽658|回應0|推薦10
20150402(德)法提阿金 Fatih Akin【切膚之歌 The Cut】(2014)
撰文\衛西林(蔡瑋)
配樂反復固定的強調程式,前半闕用簡單的撥弦,後半闕作音色與色澤變化:電音吉他、電子管絃樂、單簧管、人聲吟唱、爵士與鄉村樂風,甚至東南亞鼓或日本的能笛等;主人翁之妻哼唱的民俗曲調,一再被趁底音樂引用,甚至在片尾以搖滾吉他節奏作強調




影像敘事內在情感平適流暢,將最主要的情緒寄託在劇情自身的表現;宛如龐大綿延的故事長軸,從一次大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發生的亞美尼亞種族滅絕事件,牽延出尋親的曲折過程,從中東一路延伸到萬里之外的古巴與北美;內在的戲劇動作,在於主人翁鐵匠的宗教領悟,從族群的特徵同時也是受迫害的理由,因戰爭與親人死難產生與神疏離的心理,又在艱困的尋女過程,再次迎回神同時作為個人內在領域的核心信念;片中批判了宗教偏見、族群暴力、身障歧視、為富不仁的資產階級,甚至帝國主義與美國早期的歧視性移民政策;雖然以族群暴力與宗教歧視為背景,卻不能以簡單的族群控訴歸類,比如一路上對主人翁伸出援手的,多半是穆斯林,對難民生死不聞不問的反而是信奉基督教的帝國主義分子,人心的善惡比較宗教或教義的分歧其實影響更大;影片大膽採用了實際年齡比腳色設定年紀年輕許多的演員;此外,難民區的臨時帳棚之海,戰爭哀鴻遍野的慘狀,透過劇場藝術的美學呈現,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英文片名為The Cut,首先在片首的剪刀製作流程作了暗示,從造意者的觀點,全片不僅是控訴戰爭割裂了親情、在人的身體上留下殘缺,也是對過去苦難的族群記憶的自我割裂—如變成跛腳的女兒告知父親雙生姊妹的死因時說:從家鄉帶來的寄生蟲奪去了她的生命所顯示的,個人並因此獲得了渴望的心靈解放與生命的更新,無論其中的爭議性如何,作為一個現代人絕對有這樣的權力,當個人明智的走出自己的道路,說不定反而能給所屬的族群帶來嶄新的元氣與再出發的契機,另類的思維值得飽受無端挑起族群仇恨之苦的台灣人參考省思(土耳其裔德國導演法提阿金「愛情、死亡、魔鬼」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