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勞工問題二三事(上)
2008/09/01 09:23:16瀏覽1096|回應0|推薦4

由於有人在我前一篇關於基本薪資的文章提出了稅賦方面的問題,因此激發我更多的思考了一些關於勞工的問題。如果不了解我為什麼會由稅賦想到勞工,可以去看看我那篇「23,355 不要懷疑,這樣的基本薪資還太低了!」中的回應部份。

我思考的重點是,今天台灣工作難找,就業率降低,確還要引進大量的外籍勞工,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因為台灣人不願意作那些外勞作的工作嗎?還是另有隱情?如果真的是因為台灣人不願意作那些外勞從事的工作,那又是為什麼?是因為嬌生慣養嗎?還是因為不習慣?還是因為那些工作已經給人家印象,就只有外勞能做?

全文將依照三個方向來分析,第一是先提出雇用外勞的產業,推測這些產業為什麼會雇用外勞。第二是探討,本國的勞工在這些產業上是否所具有的競爭力,以及為什麼本國勞動力沒有投入這些產業。第三是全面解討本國勞動力在求職上面所遇到的瓶頸,及可能的應付之道。

首先,大多數雇用外籍勞工的產業,都是屬於技術較低的勞力密集產業,以工廠、工地、以及看護為大宗。這些產業之所以會雇用外籍勞工,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               本地勞工競爭力不足:這方面可能關係到包括勞工意願、薪資、體能等等原因,將在下一部份更深入討論。

二、               與人力仲介公司關係良好:因為人力仲介公司的經營者可能與外勞雇主有親戚或是朋友關係,反正都是要雇人,順便照顧一下自己人,何樂而不為。

三、               對本地勞動力心懷同情:由於不希望自己人做這樣的苦工,所以為了不要看到一起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台灣人淪為苦工,乾脆全部都用外勞。

四、               種族歧視:由於東協(ASEAN)往大陸靠攏,現今我國要求加入被拒,因此對於東協成員國心懷不滿,榨壓他們的勞工為我們工作也爽。

五、               外交武器或是條件交換:由於台灣與菲律賓長期以來有魚權即航道爭議的問題,若是有大批外勞在我國工作,就等於有更多的條件在外交戰場上跟該國談判。若是哪天該國與收回航權,或與與中共靠攏,即可將勞工全數遣返,或是封鎖外匯管道,使該國受制於我外交政策。

由以上所列幾點可知,除了本地勞工競爭力不足,以及與仲介公司關係這兩點說法,其他可想見的理由都相當的大而不當,令人難以接受。然而即便是與仲介公司關係良好,也不可能說每家廠商或是每個雇傭家庭雇主都與仲介公司關係良好吧?因此,本地勞工的競爭力就成為探討的重點。

衡量勞工競爭力的標準,可以分為薪資、能力、工作意願三個方面,接下來便針對在同樣同樣領域夠資格的本國及外籍勞工做比較。

由於外籍勞工也受本國的勞基法保護;在加上本地勞工由於找不到工作,已經出現削價競爭的狀況,因此若是講薪資,沒有理由說外籍勞工相較於本地勞工有什麼優勢。除了先前所提到的仲介公司可能跟雇主關係良好,可以藉此照顧仲介外,在薪資方面本地勞工並沒有較為劣勢。

在能力方面,可以以體能、技術、經驗、許多方面來衡量。然而,不管怎麼說,在體能、技術、經驗層面,只要都是人,本地勞工理當沒有可能落後於外籍勞工。相反的,本地勞工還具有語言上易於溝通,減少溝通成本的優勢。那麼,就會牽扯到其他勞工素質的問題。會不會喝酒鬧事、會不會頂撞主管、會不會開小差、會不會不聽話、會不會突然懷孕什麼的。不過實際上,除了頂撞主管,主管可能聽不懂需要翻譯之外,其他問題外籍勞工與本國勞工並無異。而懷孕方面,以前確實存在著禁孕條款,不過在2003年後就已經廢除。因此,實際上外勞在這方面也並沒有優勢存在。

那麼,在工作意願的情況呢?以勞力工作來說吧,如果說連清潔隊員招考都能吸引大量的人報名,那麼我就不相信本地勞工會不願意去跟外勞競爭。可是,這樣實在無法解釋,為什麼雇主還要捨本地勞工而雇用外籍勞工呢?只能下兩種可能,第一是由於早些年留下的習慣。可能由於早期雇用外勞相較於本地勞工有優勢,因而也就這樣沿用至今;也可能由於禁孕時代那樣的氛圍還存在於外勞之間,已經演變成道德上或是道聽塗說上的規範。這些因素會使得雇主還繼續的使用外勞,而沒有想到要雇用具有相對優勢的本國勞工。

如果只是習慣的問題,那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有相關的單位跟團體去推廣或是去擔任仲介就可以了。另一點,相較於習慣問題,就較為聳動了。很可能,我國在這些領域上夠資格的勞工已經用罄,剩下的是資格不足的勞工。例如中高齡失業,體力已經不堪負荷的勞工;從未受到壓力,嬌生慣養的勞工;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為由,自恃甚高的勞工,如果這些類型的勞工佔我國失業勞工的大多數,那恐怕問題就較為複雜了。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ngyic&aid=218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