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9 23:50:17瀏覽197|回應1|推薦1 | |
還記得近幾年北市吵得沸沸揚揚的北北基聯策嗎?加上這幾天更是引起泛討論的十二年國教問題,台灣教育問題似乎發生了極重大缺失。然而,台灣教育的下一步在哪?學子們的未來又何在呢?我想以下有幾點值得我們思考及討論的空間,當然幾百字的文字敘述並無法完善的道盡現今教育情況之困境。 大家都知道一國之教育的重要性,它影響到了不只是整體國家人才培養的過程,更牽涉著國家未來整體發展的可能性。大家可能會覺得"教育"是影響著國家發展的潛在因子,甚至是成功之X因子,但是,在這邊我更想提出的是,國家整體的發展之策略主軸才是影響一個國家教育體系的養成,還記得民國70年代左右有一句俗諺在台灣廣泛的流傳著:「台灣錢,淹腳目」,那個年代的台灣工商體系起飛,代工市場策略辦起火車頭引領台灣向前邁進,無論是藍領、白領皆有其揮灑空間;然而,聽在現在人的耳裡是如此的諷刺和悲戚,回過頭來其實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教育因為時代背景的緣故,當時所謂的技職體系及升學管道相對於今天來看似那麼簡單且讓人可以接受的(相對於現今各種”名目”的升學管道,回過頭來受害的不過是在學的學子們及手足無措的家長們,當然那時的教育發展情況也有其問題所在,但我們另外再討論之),因為技職體系教育的健全幫助了擁有其他專長、或是有不同於課本上知識興趣的學生在其生涯上有著更好的發揮空間,也因如此讓個人在這個社會有自力更生的能力。慢慢的來到80年代末及90年代,我國的發展重點逐漸開始轉移到”科技之島”,科學園區的”紛紛建立”(直至現今仍有縣市要開發新的科學園區,卻殊不知我國之相關領域發展早已陷入極大之泥淖,若不檢討及重新思考我國的科技相關發展重點,這些將成為下一階段之荒廢園區),我國的整體教育體系也慢慢的變的如此複雜且難理解。 看似因應國家重點發展策略而以科技研究的名義,台灣教育體系的的技職教育慢慢的“轉型”成為科技大學,希望透過“大學研究管道”來間接提升我國之科技相關領域的研發能力,然而,我國之科技發展也沒有因此而更加得魚如水,另一方面,技職體系裡的老師們紛紛以SSCI論文數量為教學目標,從高等教育至義務教育讓更多莘莘學子陷入萬惡深淵,當一個學生的潛在能力及興趣不在課本上,硬逼他坐在書桌前其實是個慘忍之事實,也就間接抹煞掉了一個孩子可能擁有的天份能力,而從小被教導的“行行出狀元”、“職業不分貴賤高低”聽起來也就格外諷刺。或許有家長會開始批評你怎麼知道我孩子是否是塊讀書的料或是擁有其它才能,我想說的是,的確,我不知道,因為他不是我的小孩,但是,身為父母的你/妳真的了解嗎?曾經傾聽過孩子的聲音嗎?現實社會中看到孩子從小便是陷入無數補習班的生活,童年的壓力揹負其大,喘息的空間又何在呢?自我探索的能力又何在呢?當我們打開新聞看到各行各業的台灣之光像是麵包師傅吳寶春,還是服裝設計師吳季剛和陳邵彥,或是觀賞體育賽事在美國棒球大聯盟發光發熱的王建民、陳偉殷等等,我們真的了解問題的所在性嗎? 大學林立的開始,開啟了另一個台灣教育悲哀時代,大學文憑貶值、大學濫竽充數(在這邊沒有要針對任何一所大學或科系批評)更是造成大學生滿街比比皆是的窘境,使得新鮮人起薪是少的令人頭皮發麻的22K(當然,22K之問題有其複雜領育,將再另外一篇剖析22K之問題現象),近年來因應我國老年化、少子化的趨勢,再未來五年期間,台灣大學將面臨嚴重招生不足而倒閉的情況,多元管道升學途徑的就學方式也將如夢幻般破滅;另外,現今許多學子發現學不以致用的困境及我國博士生必須依靠政府國科會所謂的56K才得以生活下去的情況,便指出現在的教育體系產生了嚴重之社會銜接力問題,當一個博士生辛苦做研究念至博士班卻發現出來後沒有相關之領域工作,這樣的教育及國家環境是否是真正“殺害”人才的罪魁禍首呢? 於是乎,今天要如何改善現今種種教育困境之現況,覺得政府及全民必須體認教育之現況並不是任一單方面便可解決的,無論是從政策上的施行及每個人的觀念上都必須要有其新的思考模式,才能讓台灣走出不一樣於現今的發展之路。國家領導者如何定位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牽動著台灣的教育政策以外,更是影響國家整體的就業結構與施政方針。我們必須要了解到現今我國之發展主軸策略為何?該如何培養相關之人才而採行什麼樣的教育培養措施等,加上完善且真正多元管道學習之技職體系完備發展,做出一系列之規劃和安排,從高等教育至義務教育都必須是遵守至大方向教育目標,才能避免掉現今所謂的教育之瘤啊!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