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8 13:38:05瀏覽160|回應0|推薦0 | |
於4月9日時在臉書上看到了一篇網誌, 其標題:Career總編輯臧聲遠: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 讓我不禁好奇的點開來,內容不只寫得"生動寫實"更是"銘心刻骨" 為何如此說呢?它內容大致寫道:
台灣年輕世代的工作條件不斷惡化,「薪資破壞」「高學歷低成就」成為六、七年級生的共同苦悶,迫使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集體向現實投降。但社會對年輕世代的污名化與歧視卻有增無減,年輕儼然成為職場原罪,成為雇主提供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雲霄的學運口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高調;誰都不能否認,協助學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我相信有一個道理並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作,完全現實功利主義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年輕人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什麼了。
當然,我並不想在年輕人該努力、該試著獨立的角度上多作著墨,因為我認同這些想法,但想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一些所謂的"現實層面",續上一篇個人所寫道的<國安危機?>裡所提到的國家發展策略及教育層面,這一篇讓我好奇的是,多少人會從現今社會的"既有觀念"&"年輕人所面對的困境"去思考呢?
沒錯,每一代都有其面對社會的壓力,眾人對年輕人期待應該多去闖一闖,吃點苦磨練一番累積點經驗,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面對的困境及肩上所扛的壓力又有多少?個人薪資的倒退、房價的上漲、生活成本的提高、積蓄無法累積等等,如此惡劣的環境,加上“草莓族”的稱號冠在頭上,多少夢想還可以被實現?多少夢想又可以敢被實現?
漸漸的,對岸的崛起,不得不說對台灣是個危機也是個契機,廣大的市場,許多的就業機會成為了現在多少年輕人躍躍欲試的地方(無論那邊的政治現狀或是其他危機的存在),然而,面對如此強大國家的崛起,我們做足準備了嗎?留住人才?還是我們該如何保持我們的競爭力?這不只牽涉著人才流失,更牽涉著對岸相同的也會有高手來台,看著台灣許多企業成功的幕後推手大多是大陸高級知識份子時,我們該抱持著什麼心態呢?
台灣的高工時、低工資、低生育率、高貧富差距等社會問題又帶給年輕人多少對未來的企盼及想像空間?就現實狀況來討論,現今在台北打拼的年輕人撇除本身是台北人(因為有其居住的房子),一個月下來薪資扣除掉必須花費的住宿、伙食等生活基本費用,還能存下多少錢呢?
今年選舉首投族被放大焦點來去談論,然而,我們回顧這幾年的整體政策情況及就業現況,是發生很大的危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針對教育程度大學以上失業率調查可以發現,民國99年平均失業率為5.62%,民國100年平均失業率為5.18%,看似是逐年下降,但是早在更早每年平均失業率大致在4.5%左右,數字會說話,但卻也不是說的那麼清楚且讓人瞭解,其實,背後可以告訴我們年輕人實際面對的困境絕對是比想像中來的大,更何況對我國來說屬於高知識份子的大學畢業以上的莘莘學子(雖然說我國大學學歷有逐漸貶值的情況,但若是如此,政府更應該檢討我國教育發生了什麼問題)有著如此高的失業率,是否代表了我國整體發展是不需要這些人?還是教育體系培養的人才出了問題?還是整體國家發展也出了問題呢?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問題,不然,我們現在不會只是在四小龍之末,在未來亞洲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面臨的危機更是無法想像!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