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秋趣聞
2018/09/24 12:28:30瀏覽968|回應2|推薦45

中秋趣聞 ()

唐朝中秋節3天假 多個朝代不放假

 

中秋起源於漢代,到唐代才被定為全國性的節日,要放專門的中秋假,一般是3天。 宋代可謂在中國的休假史上「登峰造極」,節假日一年有76天,但並無中秋放假的記載。到南宋宋寧宗時規定,中秋有一天假。 但到了元朝以後,中秋節假期被取消了。清代更是除了過年一個假期也沒有。



唐朝六歲女孩都知道要拜月亮

 

八月十五活動豐富,最為活躍的是女性,後來廣為流行的「女子拜月」,便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愛做的事情。「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詩,所描寫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開簾見新月, 便即下階拜。 細語人不聞, 北風吹裙帶。詩中的「新月」,便指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剛升起的月亮。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詞》寫道——幼女才六歲, 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 學人拜新月。

 

唐玄宗游月宮譜下《霓裳羽衣曲》

 

相傳某年八月十五之夜,唐玄宗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後,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藥,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後,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而據說從此以後,中秋節便作為節日

 

「月餅」之名是楊貴妃所取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核,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據說,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的時候,一邊看月亮一邊吃胡餅。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望著又大又圓的月亮,順口說:「這餅很像天上的月亮啊,就叫月餅怎麼樣?」唐玄宗說:「好。」從此,胡餅就改叫月餅了。固定下來,人人爭相賞月。

 

南宋中秋狂歡 無宵禁

 

宋代,「中秋節」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間。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 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中秋之夜可謂「歡樂之夜」,當時負責京城治安的「金吾」(相當於警察的官員)也不多事,乾脆取消了夜禁。

 

中秋有地方竟然要「剝鬼皮」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 這個來歷要追溯到元代。傳說元兵攻進潮州城之後,百姓受盡欺凌,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戶戶拜月娘的供桌上都有蒸熟的芋頭。芋頭取「芋」字與潮州話的「胡」字諧音,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金聖嘆中秋臨死前作「生題死對」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壇奇才。相傳,金聖嘆到金山寺閒遊,一天晚上,寺里長老前去拜訪金聖嘆,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聖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後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找儈子手要了紙筆墨,寫出了下聯:中秋八月中。歷史上稱為「生題死對」。



清朗的夜空一輪明月,引發人們的無限遐想。儘管中秋節已有千百年歷史了,但它的一些節俗和典故未必如我們所想的那樣。

 

月餅本與中秋無關

歷來以為月餅是中秋食品,其實它原本與中秋無關。

魏晉以後,隨著麵粉加工技術的進步,餅食在中原迅速發展。《太平御覽》引《趙錄》說,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唐代則留有李淵「應將胡餅邀蟾蜍」的佳句。到了宋朝,安徽壽縣有包餡的油酥糕點,據說解決了趙匡胤的飢餓而被稱為「大救駕」。

到了明朝,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這多少還有些科普的口氣。晚明時期,月餅祭月才漸趨普及。《酌中志》說:「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帝京景物略》曰:「向月而拜……餅有徑二尺者。」

這麼大的月餅自然要分而食之,於是月餅就有了闔家團圓的意味。由此,「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意」的傳統正式定型。

月神最早不是嫦娥

常以為月神理所當然是嫦娥,其實更早的時候以西母為月神。

甲骨文中有「若東母西母」。其中,「東母」指「太陽」,「西母」即「月亮」,即《禮記》強調的「祭日於東,祭月於西」。西母即西王母,住在西方崑崙的她「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這大約是遠古虎圖騰部族的首領。《古今圖書集成》引《鴻苞軒轅黃帝紀》進一步描述:「神人西王母者,太陰之精,天帝之女也。人身虎首,豹尾蓬頭,戴勝顥然,白首長嘯。」這坐實了西王母是「人身虎首」的月神。

宋朝《太平御覽》說:「西王母國前弱水中,有玉山白兔。」1991年發現的西漢新莽時期墓內壁畫中,端坐雲端的西王母隨身有搗藥玉兔、蟾蜍、九尾狐、鳳鳥等。由此可見,月亮里的小白兔、蟾蜍什麼的,原來最早是西王母的貼身寵物。

那麼,嫦娥後來怎麼成為月神呢?這仍與西王母有關。《淮南子》 有云:「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託身於月。」后羿從西王母處取得不死之藥,結果被嫦娥吃掉了。這是天機,還是預謀?反正,嫦娥最終因為西王母而上天了。

賞月有啥奇聞

中秋節是一個賞月時令。同樣賞月,古人還發明了邀月、玩月、賞月、吟月、問月、捉月、伴月……雅興四溢,誕生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傳奇。

唐人張讀在《宣室志》記載,太和年間有一位周生,學成道術,中秋之夜與客人飲酒賞月。當時月色晶瑩,他對客人說,我能摘月置於懷中。說罷,取繩子兩條,以筷子做踏步制繩梯登天取月。天色昏暗後,待他回室,居然從懷中取出一塊直徑寸余的小月亮,「一室盡明,寒入肌骨」。

更離奇的還有吳彩鸞事跡。從唐初裴鉶《傳奇·文簫》開始,歷經唐末杜光庭改編,以及宋元文人一路渲染。故事說的是,鍾陵西山中秋節夜,書生文簫於朋友聚會邂逅一女孩,因女孩唱詞有「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句,提到雙方的名字,文簫便領悟她或是月宮仙女。二人私聊時,突然有天降仙童頒布天書,以女孩私泄天機為由,貶她為民妻十二年。於是,「姝乃與生下山,為夫婦」。最終的大結局是,「居十年,各跨一虎飛升」。後人所謂的「神仙眷屬」,就是指他們兩位。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haros01&aid=116545724

 回應文章

60年前後,天上人間,中華民國魂回來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8 10:09

大開眼界,識野,

逃學小同學,向老師謝謝了...

Pharos(pharos01) 於 2018-09-29 11:40 回覆:

賞文愉快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5 23:53

   感謝您這篇 趣聞歷史集 的分享。

   原來,月餅能留傳千年,還得 念及當年 腦筋急轉彎 的 楊貴妃

   真是合了 偶一拾穗,惠我良多 呢。Fox恭喜恭喜

Pharos(pharos01) 於 2018-09-26 09:06 回覆:

分享好友,天天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