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看著互揭瘡疤的年代來臨
2006/08/25 21:03:09瀏覽407|回應1|推薦22

最近民進黨前主席施先生倡導倒扁運動,電視上不久就出現其前妻聲淚的控訴,求饒信的出現,南港地區"豪宅的消息,還有施先生以前好友醫生的爆料,施先生當年辯護律師指控他的薄情寡義,我十分感慨社會價值結構持續瓦解中,這樣再下去,能給小孩子有什麼好的示範。

遺忘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應該也必需對過去的仇恨學會遺忘,否則如何止恨,將過去的傷痛重新陳現在世人的眼下,對當事人情何以堪,對其週遭的親屬友人必需再一次承受當年的傷痛,試想你我過去若有所不名譽的事,相信大家都不願意重新再提起,社會的價值觀念怎可建立在揭人傷痛只為求打擊別人,始終不能就事論事,對事情本身能否為大家接受的觀念來討論,而非只是進行人身攻擊。

這幾年只要發生利益衝突,當事人的親屬與朋友常會受媒體訪問,一籮筐的陳年舊事就會被挖掘出來,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也都單從媒體得知片面的說法,如何能因此論斷別人的私德,沒有一個人是上帝,只要是人幾乎都會犯錯,只有大錯與小錯的差別,重要的在學會知錯能改。

這次倒扁運動,很多人並非支持施先生才來進行倒扁,張小燕表明她並非出自支持施先生而支持倒扁運動,只是施先生在一個充滿社會怨怒的氣球上戳了一個洞,整顆汽球就這樣爆了開來,掀開施先生過去的瘡疤並無助於遏止運動的發生,執政者似乎更該有反省的勇氣,想想「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或許可以換來台灣民主發展寶貴的一個歷程。

這不是單一揭瘡疤的事件,從過去到現在一直不斷在發生,前一陣子王建民先生不滿國內媒體大幅報導其養子身份的新聞,進而暫時拒絕台灣媒體的採訪,不也是同樣的現象,媒體工作者的工作應該是對當下的現象做深入報導,而非將新聞變成八卦新聞處理,一些不相干的新聞是否具新聞價值,需要台灣媒體人的自治與觀眾的自求,如果這些媒體企業僅以收視率為績效標竿,將很難看到社會有安寧的一日。



圖片來源:http://www.pbase.com/camboy/image/17909226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tertsai&aid=414592

 回應文章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選舉時會愈來愈嚴重
2006/11/03 03:47
在單一選區的選舉裡,負面人身攻擊是最有效的選舉方法,下次立委選舉改採單一選區,為求勝選,兩黨候選人之間互揭瘡疤必然愈來愈嚴重(單一選區,沒有第三黨的空間)。互揭瘡疤的年代是這麼來臨的,和施明德前妻等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