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2/17 23:19:39瀏覽566|回應1|推薦1 | |
過年期間在臺北家裏看電視,在國家地理頻道看了一集關於臺灣電影業的節目。片中描述近年來海外電影在臺灣的受歡迎度大大增加,以致國產片的市佔率降到5%左右。節目並介紹了一些著名的臺灣導演,除了國際上知名度高的李安及侯孝賢之外,另有日前過世的楊德昌及原籍馬來西亞,卻選擇在臺灣發展的蔡明亮。 後來太無聊決定出去逛街,順便看看有沒有機會找到節目裏介紹的一些電影。看到一套蔡明亮的最佳作品,便決定買回來看看。一向喜愛藝術電影的我對這幾部片子抱著蠻高的期望。 今天在家沒事,拿出其中一片“愛情萬歲”出來看。此片曾獲得1994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 金熊獎 – 和同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名氣頗高。 看完之後我覺得蠻失望的。我知道蔡明亮的電影中對白非常少,用鏡頭長時間鎖定在一些觀點(這些和侯孝賢的風格相似),常探討同性戀的問題…這些對我來説都不是問題。 但我必須承認我覺得蔡導演的風格太過火了,令我無法接受。 這部電影探討三位主角孤單,沒有愛情的生活。三個都算是小市民,各自靠著單純的工作維生。不可思議的,三個人都取得了一間待售中房子的鑰匙,並輪流或同時把房子當作他們的避風港。其中兩位主角並不快樂 – 導演花了蠻多時閒試著表達他們内心的情緒,但我覺得過度描述了。 在電影最後一幕,我們看見女主角慢慢走入公園,然後獨自坐在露天劇場的座位上哭泣。這一幕讓我非常不解,也讓我感到這部電影的失敗 – 至少在我心中。蔡導演爲什麽花了好幾分鐘讓鏡頭跟著女主角一路走到她的目的地?我們早已看過她的孤單。我們有必要花上好幾分鐘看著她哀嚎嗎?我們也早已了解她感情的空虛。我並不了解這部電影,也無法認同國内外影展給它的榮耀。當然,我並不是什麽知名影評,只是區區一個普通消費者。 在電影莫名其妙的結束後,我的腦海裏浮出了另一部電影裏的一幕。 那是張曼玉前夫Olivier Assayas在1996年拍的 Irma Vep。他與張曼玉應是在此片合作時認識。片中描述一位老牌導演想重拍Louis Feuillade的經典作Les Vampires,但因精神衰退無法繼續,而另一位法國導演被安排接手。這位較年輕的導演並不認同老牌導演的作風,認爲法國太多導演只會拍一些“關於自己肚臍的電影” – 意思指那些電影並不會引起一般觀衆的興趣,因爲只有導演自己才會對自己的肚臍感興趣。 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適合“愛情萬歲”這部電影。如果這算是這一代臺灣導演的代表作,我便完全了解臺灣電影業近年面臨的低潮。如果連我這個自認愛看藝術片的消費者都無法認同或欣賞這類片子,這些導演還怎能期望一般大衆會接受他們的作品呢?我並不建議導演們全都去拍一些好萊塢型,過度商業化的電影, 但總不能與主流偏離太遠吧?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