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2/12 06:43:09瀏覽2876|回應22|推薦128 | |
1. 九年來,來過北京幾次,只有兩次是冬天。不是下雪天,但是記憶中很冷,很凍。 今年的夏天搬家到北京,十月底去墨爾本,待了一個多月。在墨爾本的時候,就聽說北京氣溫已經降到零度,零度以下,還下了點雪。我開始期待著回到北京,見識北京的冬天、皚皚白雪裝飾的北京。 十二月8日我穿著短袖T恤,落地北京首都機場。有點冷,沒有記憶中的冷,氣溫好像是兩三度,空氣污染霧霾指示為紅燈。我問所搭車子的司機,霧霾指示紅燈怎麼辦。他說,車子就要限號上路,工廠要減產。他的車子是電動車,不需要限號。喔!我第一次感受到電動車的好處。 跟女兒在小區門口下車,保安親切招呼主動開門,真有回家的感覺。(剛住進來的時候,如果沒帶門卡,請保安開門,還要接受盤問。)小區庭園依舊,但是已有瑟蕭寒意。噴水池沒有噴水,人行道旁成列的樹叢都覆蓋著塑膠布(一下子想不起來塑膠布是藍色還是綠色)。 上樓進屋,屋子裡的溫度真高。我第一次見識了北方人的冬天,難怪他們說南方的冬天冷。屋子裡的北方沒有冬天。 我們的小區住家使用「地暖」,顧名思義,暖氣是從地板來的嗎?我還沒找人問,老公也不清楚。我們不懂是否有開關需要調節暖氣,反正早上起床,屋子裡就是暖和的,半夜起來,溫度稍低,也不算冷。我這個外地人土包子,仍然糊裏糊塗,還沒想好如何打電話問才不會讓人覺得自己笨。 白天屋子裡更暖,必須穿夏天的居家服。空氣很乾,臉上整天都覺得乾乾的不舒服,擦上護膚品似乎也沒作用。跟南方的冬天住家相比,最大的好處就是,晾衣服不怕不乾,廚房裏的食物不怕發霉。 不過,天天在家,真的覺得好悶,透不過氣,終日昏昏沈沈,不知道是時差的關係,還是睡眠不夠。 2. 開始看電視了。 我發現最新的好看電視劇是「羋月傳」。(發音:米月傳)剛開始看到這個怪字沒有興趣,後來發現女主角是演「甄嬛」的孫儷,所以決定瞧瞧。 不錯,劇情不錯,但是我不很喜歡裏面的女演員。熟悉甄嬛裏的孫儷,羋月的演技與扮相相較之下,差很多。 不過我喜歡這個戰國時代張儀連橫的故事。我喜歡那個主演「秦惠文王」男演員的扮相與氣質。張儀這個角色,我猜一般人大概跟我一樣都不認識張儀,所以張儀的角色演得好不好,我不敢遽下評論。 劇中戰國時代的朝廷說客,倒是讓我看到台灣名嘴的影子。我懷疑這些說客的演員大概是根據台灣名嘴的嘴臉參考演出,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羋月的角色聽說是真實的,但是史書記載很少,所以她的刻劃全憑小說作者的想像了。 寫此文,我特別上網摘錄維基百科的一段張儀介紹如下: 張儀是鬼谷子的弟子,學成之後遊說諸侯。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張儀相魏。公孫衍取得韓國的支持,代張儀為魏相。張儀不為魏惠王所用,後投奔楚國,任楚國相國昭陽的門下客。曾經同楚國的相國共飲。後來楚相丟了一塊璧(相傳為和氏璧),楚相下人認為張儀「儀貧無行」,必是張儀所為,打了他數百下。張儀不服,楚相放了他。張儀之妻悲憤道:「你要是不讀書、不遊說諸侯,怎麼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張儀回答:「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其妻笑道:「還在。」張儀說:「這樣就夠了。」後來秦國重用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史稱「連橫」。 公孫衍離開秦國而入魏國,向魏王推銷「合縱」。前318年公孫衍發起魏、趙、韓、燕、楚「五國伐秦」之舉,以楚懷王為縱長,又遊說義渠攻打秦國,大敗秦軍於李伯。但在函谷關一戰失利,五國紛紛退兵。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卒,其子秦武王即位。武王素與張儀有隙。武王元年(前310年),張儀離開秦國,前往魏國,是年五月卒於魏。 孟子的弟子景春稱:「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緊接著這一段故事後面,又看到「和氏璧」: 和氏獻璧的典故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 楚國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他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認為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脚砍去。 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给武王。武王命令玉工鑑定這塊玉石,鑑定结果仍是一塊石頭,於是和氏右脚也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裏他慟哭了三日三夜。 又一位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缘由,和氏說,「我並非為了被砍去雙脚而傷心,而是因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却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的。」於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玉璧才顯示出來。 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後記] 前一陣子,我曾經提過「和氏璧」的名字,有格友不知典故,我上網沒有找到我記憶中的故事。此刻巧遇這個典故記載,特別摘錄分享。 我年輕的時候就自認為是「和氏璧」,所以對「和氏璧」三個字特別有感動。 其實,世上跟我一樣自詡的人一定很多。在 udn 寫部落格,我也是存著和氏捧璧的心情寫文分享。謹此與有共鳴的格友們共勉。(這叫做「不怕貨比貨,就怕不識貨。」呵呵!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