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30 11:55:20瀏覽4398|回應19|推薦87 | |
Jo 是我去年裝修廚房時認識的女設計師,我們一見如故,很談得來。今年四月初我去 ikea 買浴室用的櫥櫃時碰到她,那一陣子我很忙。去 ikea 也是匆匆忙忙,實在沒有空聊,遇到了打個招呼,我說改天再約時間。 幾天後,未料女兒出事,傷心時候不想說話。但是想到發個短信給 Jo 說我因為裝修忙,女兒去世,暫時不約見面。之後沒有接到 Jo 的回信。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 Jo 的來電有點意外。Jo 問我是不是四月份的時候發給她短信說女兒去世的事,我說是的。提到女兒,我的聲音就哽咽了。Jo 說她剛好人在 Box Hill 離我不遠,看我方不方便見面。於是我同意她直接來家裡喝咖啡。 西方女人的年齡也是不好猜,我也不好意思問她,但是我心裏猜她的年齡應該跟我差不多,或者比我年輕。我的意思是,我們談得來表示我們都屬於有人生歷練的人。 跟 Jo 談話很輕鬆,可以天南地北。當然英格的死是不可能避免的話題,問到貓咪的名字,就談到佛洛伊德。於是我們就談到心理學,憂鬱症,及醫藥治療的話題。 她問我英格是不是有吃抗憂鬱症的藥物,我說我不知道,但是應該是有的。在澳洲,孩子滿 18 歲後,父母已經不可以干涉孩子的醫藥了。我個人一直是反對吃藥的,我曾經禁止她醫生開的藥,因為我不認為她有憂鬱症。但是兩年前,她的朋友自殺死亡之後,她自己去求醫。醫生就支持她離開家裏,而且禁止我與她聯繫。 之前我也問過懂醫學的朋友,她們都認為憂鬱症必須吃藥。 Jo 沒有問我的觀點就說到憂鬱症藥物的可怕副作用。她說,給憂鬱症病人吃藥是現代醫生不願意負責任的做法。反正吃了藥就不憂鬱,但是抗憂鬱症的藥物就跟毒品一樣。吃了藥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人,不吃藥又會再復發。 Jo 與我都不是醫生,但是她的說法跟我的觀點不謀而合。 我決定把這個話題當作議題公開討論。 [後記] 我年輕的時候沒聽過憂鬱症這樣的病稱, Jo 說憂鬱症這樣的研究是 1960 年代開始的。她認為,在澳洲,所謂憂鬱症的治療是把人的靈性排除在外的。所以吃了抗憂鬱藥物,大腦就無法有靈性思維,常常會有死的念頭。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自殺的案例非常多,犯罪殺人也不少,主要的原因都是憂鬱症,都是有吃抗憂鬱藥物的人。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