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9-5-4真佛宗-蓮妙上師
2009/05/04 17:35:30瀏覽2320|回應0|推薦3

蓮妙上師
柯淑玲 潑灑生命作畫
我們在稀微陽光中遇見柯淑玲。她站在車水馬龍的街頭,臉上有著堅定微笑的她,讓人很難想像是個和癌症奮鬥十多年的生命女強人。十月初,天氣還未轉涼,柯椒玲的畫展於國家音樂廳一樓的文化藝廊展出。潑墨的_廣氣度,引起眾人討論與稱讚。

拒絕被判出局
說柯淑玲是生命女強人,好像太剛硬了些。她說她其實一開始也不是這麼堅強的。
「我小時候有個綽號,叫愛哭玲。」
她笑瞇了眼說。小時候的她愛哭,不覺得有什麼事值得開心。家裡被定為一級貧戶的她曾被母親帶著跳河意圖尋死。
人生悲苦,然而生命有更大的試煉在後面。

29歲那年,為了孩子的健康,柯淑玲全家移民美國西雅圖。
美國政府規定人民每年都要健康檢查,結果到新天地的第一年,她就檢查出了癌症。
「剛開始時覺得老天對我不公平,真是看天埋怨天,看地埋怨地。」
她不甘心提前被生命判出局。

用佛法與作畫治病
人在國外,面臨人生考驗。
柯淑玲靠佛法與畫畫來平衡自己的心情。
「因為病了,幫助我去放下很多東西。」

生病後的她反而熱切地學習,她向嶺南派大師楊善深先生學畫水墨畫、在出家朋友的引領下參佛。「因為佛法,我感謝小時候的貧窮、感謝我的病。」

她就這麼一路從生病怨懟裡走出來。

對她來說,佛法與藝術是相輔助的。
作畫時需要安靜,心靜下來才有力量去創作。
而佛法能安人心。
她畫畫、學佛、還練習揚琴,尋求精神上的安定。
剛開始學畫時她並不是想成為藝術家。
只是單純地相信如果一個人肯花時間下功夫,長久下來一定會有成果的。

後來,她的作品於國家音樂_的文化藝廊展出,義賣所得金額也全數捐做兩位癌症病患的治療基金。
這個過程中,她慢慢體悟原來生命中所有的經驗牽在一起,是為了成就這樣的機緣。

施比受更有福
柯淑玲確定畫展以及義賣之後,她把握在台灣的日子,實地拜訪了廿多個癌症病童的家庭,一一分享他們的悲喜,然而她感到自己畢竟只是個人,柯淑玲決定與其分散金額,不如集中幫助最需要兩個家庭。
說到這兩個生病的孩子,她叨叨_語著他們的狀況、未來的計畫,講他們家庭裡的感人故事,就像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讓人動容。

回想她訴說的神情,感受到她捐出去的將不只是義賣所得,還有那些她勉力創作藝術墨跡、她的時間、以及她的感同身受…。

是因為她也親身經歷過病痛的原因吧,她的表達充滿感染情緒的力量,常常讓旁人不自覺地淚濕眼眶。
一如在開展茶會上即席演講,也讓台下參與的人們感動落淚。

對畫展迴響的期許
藝術家展現作品時常是戰戰兢兢地,有著許多理想與期許。
問她對自己的畫展出以後的迴響有什麼期望?沒想到得到斬釘截鐵地一句:「沒有!」
「我是沒有期望的一個人。」
看到大家愣在當場,她笑著解釋:因為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所以不願多想,做後多事。但最重要的,還是「把愛留在人間」。

「每天都還可以張眼睛醒來,就很感謝菩薩了。」
她不希求更多。
這樣就夠了。

教導孩子生死觀
柯淑玲攤開畫冊,展示孩子們的照片,她說孩子們都認為她是個很另類的媽媽。她常帶孩子到墓園去散步,看各式各樣的墓碑,看死亡是多麼的安靜與自然。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走,他們得有心理準備。」
教導孩子面對死亡,是她給孩子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課程。
是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教導孩子生死觀念,我們並不知道,但像這樣帶著全家去墓園散步的媽媽,肯定是很少很少的。

雲水虛空啟迪的作畫氣度
柯淑玲的作畫方式多數用潑墨,潑墨需要氣度,氣度需要培養。
這是水墨畫作和西方藝術很不同的一點,當中要傳達的是藝術家對山水自然界的感應與靈性。
柯淑玲的作品呈現出喜悅、溫暖的調性,她也直言這就是她創作的最重要泉源──輕鬆、喜悅、溫馨、愛。
創作對她從來不是嚴肅的,是平和、愉悅地。
她尤其喜歡西雅圖的天空,其中每每隱含許多啟示,當她看到有那麼多的顏色、那麼多的物質、星體都融合在一個天空之中,互相輝映而不衝突時,就更提醒人們要有開闊的心思。
她把這些也都畫進了作品。

某個傍晚走在路上,看著天空中的各種彤雲組成的晚霞,想到柯淑玲的作品「虛空」。
望著滿街來去的下班車潮,想想可以學習畫家的氣度,偶而抬頭觀照虛空吧。

撰文∕姜富琴  攝影∕林子毅  圖片提供∕柯淑玲、知申公關

2009-05-02,今天是農曆4月8日,浴佛節,蓮悅上師主持文殊師利菩薩圓滿壇,蓮妙上師護持.
蓮妙上師揚琴供養,諸佛菩薩、龍天空行護法‧
蓮妙上師也說,大清早,她在夢中很清楚的夢到,她揚琴彈出『爐香讚』供養佛菩薩了。

2009年4月18日~5月18日,蓮妙上師在台北敦化南路,敦峰美學空間,有畫展.
蓮妙上師有來中觀堂的日子,碰巧遇上畫展,她都會順便介紹著.




( 興趣嗜好收藏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apple188&aid=29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