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28 16:38:30瀏覽334|回應0|推薦12 | |
上課時看到一張鼻紅泛淚的臉 下課三五好友擁著她安慰她 鐘響淚並沒及時止住 「怎麼了?可以告訴我嗎?否則我會擔心得無法放心上課」 「我努力了卻總考不好,爸媽不相信我,認定我去圖書館唸書其實都是去玩耍!」 「而且說----考這種成績,妳以後去當女工算了!」 委屈壓抑的淚決堤了… 喔~~ 真的是難解的習題 父母的期望與責任 VS. 孩子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 我偶而能有機會為孩子傷心難過時加油、打氣 全因為我是老師而非孩子的父母 經常自問『如果我是他(她)的媽媽,此時我會…?』 多了那份責任,我必無法如此輕鬆、豁達 生活得愈接近---愈無法心平氣和不在對方身上貼標籤 責任無法暫拋---則難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並同理他 當我抱抱他、惜惜他、說了「盡力就好」後 我想的是如何能讓這樣的事不發生在親子之間 父母應是愛孩子的、擔心孩子的未來 孩子卻從父母的話語中聽不到「愛」,只有不信任與責怪 -------- 我想起朋友說的一則事件: 在孩子甚小時,友人在一樓家中,因孩子急要某物品衝出家門 外頭就是車道,一時之間她似乎覺得來不及了,車必會撞倒孩子 但仍竭力衝向前、抱住孩子,定神一看,發現孩子毫髮無傷 他內心感謝天地眾神,但一開口卻是不停地狂罵孩子 罵孩子為何不聽話、為何那麼急… 但內心害怕失去的感覺卻沒說出口 孩子究竟從父母的表現中---接收到什麼?? ------------------ 有沒有可能,我們盡量弄清楚自己的情緒 不加以掩飾地與孩子分享我們的感覺、想法 告訴他:『孩子,媽很愛你,我剛剛以為差點就失去你,我心痛、震驚, 還好你沒事了,以後別做這種會讓媽難過的事!』 別讓第二種情緒(憤怒)取代了第一種情緒(擔憂/恐懼) 讓孩子誤會「媽媽生氣,而非擔心」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