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8 22:42:23瀏覽5366|回應1|推薦5 | |
參加哈佛個案教學心得分享 有什麼機構可以將海峽兩岸四地名重士林的商管教授們聚集在一起,像學生一樣的上課呢?大概只有哈佛商學院吧!但是,能夠讓哈佛大學走出波士頓,希望跟在地的教授們合作新教材新案例的地區,大概也只有中國大陸吧! 上個月(2005年12月)我有幸參加了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辦的哈佛「個案寫作營」,這是繼八月間在哈佛「個案教學營」的接續課程,用的仍是哈佛拿手的「個案方法」,對哈佛來說,之前也沒有這樣的經驗,在異地教一批來自大陸、台、港、星的大學教師。 1. 個案教學這五天內我們在參與中,首先觀摩如何安排包含個案的課程架構,以及實際地模擬學生角色參加多個個案學習及分析的工作,再觀摩哈佛老師如何教學及演繹個案。也二次學習撰寫個案的過程,透過哈佛教師的示範,從訂定教學目標、初訪、初稿,與個案寫作者的溝通,試教、修正、寫教學手冊到試教的回饋。 哈佛一共派遣了四名教授來上海,這次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兩位主講教授是Sam Hayes以及Tarun Khanna。第一天帶領我們討論的是Hayes,他還同時身兼Tiffany鑽石公司的執行董事,除了來到中國大陸參加個案教學之外,還順道來視察Tiffany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狀況,真可謂是教學相長。他今年七十歲卻精神充沛。教學起來,可以滿場飛舞,而且早上四點就起來準備教學。第一個個案是Dell電腦在1994到1996年營運週轉金的問題,當時因Dell的策略修正後,各種條件都對了,因此財務狀況極佳,現金週轉期(cash conversion cycle)變為負數。以及其在1997年可能的大擴張是否需要新的融資配合的個案 下一個個案是一個包含圖表只有四頁的Butler公司的財務分析個案,這個個案主角是一家小型木材經銷商,生意穩定成長,週轉金不足,欲向新銀行增加信用額度,課程主要是討論其營運策略上有何改進之處。此個案最大的用處在讓我們觀摩個案教學的技巧。這是一個一九四七年就寫成的個案,幾經修訂,是每個哈佛MBA學生學習財務管理必討論的個案,雖然個案的規模很小,但可以分析討論的內容豐富,往往分析者的前提與假設一旦修改,其所對應的分析結果也大不相同。這個小個案,教授們的討論異常熱烈,往往欲罷不能。這樣的結果其實讓我們自己都覺得意外,正如南京大學的韓教授說的:「原本以為三十分鍾就可以教完的東西,Hayes居然可以教一整天。」即使在討論了一整天之後,我也覺得在個案裡,其實還有許多可以繼續發掘的東西。 Hayes從一九六四年開始教書,用此個案超過四十年,但他教起來一點都不馬虎,按步就班,應該涵蓋的演算及管理意涵,他一個都沒有遺漏,他當天的教學大綱也是為我們這一班重新整理的。不管是什麼背景的人聽起來都覺得有收穫。讓我們再一次看到哈佛資深老師「樂在教學」的典範。 還有另一位年輕的印度裔教授Khanna,這位教授年紀雖輕,但已經是哈佛大學的正教授,也許是因為他出身亞洲,對中、印等新興市場的關注很深,所以還同時身兼微軟、GE公司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首席顧問。 Khanna與Hayes的風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舉手投足之間顯現出無限的自信與從容。他帶領我們寫了一個虛擬的個案,進行虛擬的面談,再將這虛擬的情節寫成個案,以及個案教學綱要。以及非常在地化的GE Medical CHINA的個案。 這些哈佛教授的教學風格雖然各異,但都有一個相同點:亦即教授在課堂上只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同學發問、討論。一旦課堂氣氛略微沉悶,立即拋出議題,指定發問,或立即分組討論,隨後上台分組報告。使得課堂氣氛可說是相當緊張而無冷場。老師的目的即是希望能最大程度的發掘個案中所隱含的管理意涵,同時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參與的機會。也讓同學模擬個案公司經營者在做決策時的真實情境,但由於在做決策時,通常是處於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之下,因此,還需要另做大量的假設來完成決策。這樣的「仿真訓練」,使得學生一旦進入職場,就可以很快上手。 2. 後勤支援與服務因為哈佛也是首次移地訓練,也因為如此,整體的後勤支援與服務的配套就顯得相當地重要。 從一開始的安排可以看出他們費了很多心思「規劃」這為期5天的課程。從兩個星期之前就開始接獲應先預覽的閱讀資料,不但透過電子郵件傳送,也透過DHL國際快遞,不間斷地由美國直接送到參加者手上。 到上海報到之後,原本以為會是兩個學員共住一房(因為在台灣都是這樣子的呀!),沒有想到卻是安排一人一室,原因是:學員晚間需要安靜的準備教材,以及充分的休息。也因為在這樣的思維之下,這一週的吃飯時間除第一天的歡迎晚會以及最後一天的closing dinner之外,全部是以自助餐的形式,讓學員自行前往解決,以保持最大的時間彈性空間。 上海復旦大學的管理學院大樓也很值得一提,整棟大樓的質感極佳,直追五星級飯店,我們在上課時,由早上八點至晚上6點,隨時準備礦泉水、茶點、咖啡、餅乾以及新鮮的水果,三明治、麵包等,完全沒有間斷。所有的衛生間也都是上課鈴響之後(每20-40分鍾不等),就有清潔阿姨們來整潔一次。可以說服務也都以五星級飯店的水準來進行的,即使是廁所,地板也隨時光可鑑人。 這樣將學習擺在第一位,不計成本的後勤安排方式,也讓我們開了眼界。這樣的安排當然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哈佛大學得到著名的防毒軟體企業趨勢科技六百萬台幣的獨家贊助,再加上本身的部分投入,使得這樣高成本的服務得以進行。 3. 四地教授比較其實這週的研習下來,新加坡的教授們似乎最佔優勢,因為他們可以用英語流利的與教授們討論、寫起個案來也有相當的書寫優勢,又快又好,簡直就像是個Native Speaker,香港教授們次之,其次是台灣的教授們。但是,在個案分析的學術表現方面,卻又以台灣教授們最佔優勢。台灣的教授們通常對比起來,雖然英文說寫不似新、港教授,流利,但由於基本功夫都相當扎實。幾天之後反而有路遙知馬力之感。相反地,大陸教授們通常都很安靜,少發言,在個案討論中也較少貢獻。 我注意到大陸教授們的英文通常不好,但他們通常都有相當好的際遇,有人已經幾次前往世界其他國家擔任訪問學者。就以復旦大學來說,雖說復旦在中國管理學院排名中屬於前列,但是以復旦大學現有的師資程度,坦白說其實只相當於台灣的普通大學水準。但是,復旦有機會與哈佛合作,大陸教授有機會出國擔任訪問學者,不能不說是因為受到整個國家經濟起飛機運的影響。因為世界看好中國,想進軍中國,就必須與中國大陸的學校建立關係,同時加強與中國教授的合作。因為時代給了他們機會之鑰。我還是看好大陸教授們以及復旦管理學院的未來潛力。 4. 上海的改變在復旦,我們很清楚的看見復旦的國際化程度已相當的高。復旦與世界其他大學簽訂的合作協定似乎以Join Program為主。例如,在管理學院的整個二樓入口寫著香港大學MBA合作課程,七樓則寫著華盛頓大學Ohlin Business School Join Program,再加上我們Harvard的課程,使得復旦的管理學院大樓裡充次著各色人等,學生們衣著光鮮,操著各種口音的流利外文彼此交談著,顯露著無比的自信及更好未來的期待。 我所居住的飯店有著大片的落地窗,往下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高架橋路網,這些光景,其實都大異於我們過去對大陸的刻板印象。 1995年我曾經在上海待過同學家一個月,實地體會過一般大陸居民的生活。那時的上海市個黯淡的城市,沒有一條像樣的高架快速道路,入夜之後,路燈稀少,行人也少,由於家家戶戶燒煤球的關係,整個上海建築被燻得漆黑,同時,由於上海大多數人全家都僅居住在浦西舊市區內的舊建築的一個房間裡,擁擠不堪,也缺乏衛生設備,因此大多數人就用尿壺、便盆解決,等到早上上班前就有水肥車來收前一夜的排洩物。但由於倒水肥時缺乏排隊秩序,經常有人打翻尿壺、便盆,臭不可聞。 這樣的居住條件更缺乏隱私。同學家在五樓,隔著破了好多洞的地板,還可以看到住在下面年輕女孩在換衣服、用便盆上大號。難怪在這樣環境之下長大的大陸人可以上廁所不用關門,因為早就看得不稀奇了呀!我只是好奇如果日本偷窺狂到這種地方還會不會有偷窺慾。 我不習慣用便盆,一定規規矩矩的上公共廁所,還得騎腳踏車15分鍾才找得到公廁,也難怪許多人就在水溝邊便溺起來。有些公廁進去之後就一條溝,跨過去蹲下之後,還可以見到「前面的屁股」在搖來晃去。這樣的廁所還要人民幣3角錢一次…… 這樣的上海印象,與這次前往上海的印象已然完全不同了。 5. 省思我來自一個教師的家庭,拿到博士後的第一個工作也是教書,太太也在高雄中山大學教書。我們都一直很喜歡教書,也常覺得自己何其幸運可以在大學教書,充分享受著自己教學的熱情,也很享受同學學習的喜悅。在家裡,我們常一起研究如何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的方式。 參加哈佛的研習營,最大的收穫應是「教學熱忱」與「教學技巧」的充電。回來之後,我常反省幾點:第一、自己有沒有再像初入行時那樣戰戰兢兢的面對每一堂課,能不能像Hayes那樣可以早上4點起來為學生準備個案?第二、有時上課看見自己的學生打瞌睡、發呆,自己能不能夠像哈佛教授那樣不放棄讓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機會?能不能不媚俗地給學生更多壓力以及成長的機會。
同時,參加個案教學研習之後,我對所謂的「實務應用」有更深的體會。哈佛教授之所以願意投入花時間的個案寫作,是因為系統機制的作用,使得哈佛個案教學法能夠生生不息。首先、個案寫作被看得與發表學術論文相同重要。其次,個案使用的版權費用也歸由寫作的教授們獲得,使得教授們有很高的意願參與個案寫作,並推廣所寫的個案。當教授們願意長時間的接觸公司的經營階層,進行深度訪談、瞭解該公司商業模式的運作,以及其所面臨的重大決策的解決方案時,誰說哈佛商學院不是「強調實務」的大學呢? 強調「實務導向」的技職體系商業類課程,能不能在此其中得到深刻的省思呢?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