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四書》能深化生命教育嗎?⊙陳復
2011/03/05 00:05:46瀏覽922|回應0|推薦5

.

讀《四書》能深化生命教育嗎?


作者⊙陳復



中華民國的教育部擬將高中課程裡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由選修改為必選,其理由是說全球都將中華文化當成寶貝,今天不重視,明天就會後悔,而教育部調查發現許多推動讀經教育的學校,不容易看見學生偏差行為與霸凌問題,因此教育部覺得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是下一代要具備的知識,更是生命的核心價值,教育部的文化政策就是讓高中學生體認與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倫理道德觀念,具備全球視野的文化素養與包容開放的台灣主體意識,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課程綱要內容,將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當作體,當代台灣社會當作用。不論《四書》是不是中華文化基本教材應該放進去的唯一內容,從教育部的這項新措施裡,我們應該能看得出其想藉由《四書》來深化生命教育的用意。

在全球還不把中華文化當作寶貝的時候,台灣就已經是唯一將《四書》放進學校教育的華人社會了。讀《四書》確實能有益於維護社會安寧,這點是中國歷來高智商的統治階層都很明白的事情,不過,讀《四書》能不能深化生命教育?這倒要看我們認為的生命教育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如果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是人處身在某個特殊的文化脈絡裡,其應對進退該具備的原則與辦法,那熟習《四書》作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確實能幫忙我們的孩子瞭解華人社會具有共識的生活規範,甚至能體會各種不落言銓卻在實質運作的潛規則,當前台灣社會的「價值失序」,確實與很多人已經自認突破,或不再願意遵守這些具有古典意義的道德觀念有關。

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熟習這些文化共識,避免在華人社會的人情事理橫生各種痛徹心扉的折磨,我們好像自然應該認真傳習這些《四書》的內容,然而,文化本來是個會隨各種社會條件的變換而動態發展的有機體,如果我們想要把孩子拉回到這些具有古典意義的道德觀念,且不說這些道德觀念是否果能適應新時空環境的需要,即使是將《四書》當作科舉考試範本的元明清三朝,考上科舉的進士就表示他們這群人的道德高尚嗎?如果我們熟習這三朝的歷史,就會發現士大夫如果沒有洞見心體,活出生命的本真,動輒就會身陷在政治泥淖裡,忙著鬥爭者史不絕書,熟讀《四書》,確實對這些滿腹經論者熟習與運作這些文化共識,來提高自己繼續與人鬥爭的資糧,很有裨益。

然而,如果我們今天果真希望孩子能具備全球視野的文化素養,我們思考「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內容,就不能只站在南宋時期朱熹的視野,將《五經》裡特別抽出《四書》來當作寶貝,反而應該承襲朱熹當年的膽識,不惜打破《四書》的格局,全盤認真想一想:具有嶄新時空意義的中華文化,其內容究竟是什麼?當我們站在這個視野,來重新觀看台灣社會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將體用顛倒,希望拿農業社會的體,來當作已是後工業社會的用,而會更慈悲承認人的生命,承認人在摸索生命的過程裡,不論如何的失序,都還是有著回歸秩序的心理需要,這就意味著承認每個人都有尋覓生命意義的需要,都會自然而然想要問: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如何能活出本該活出的生命?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多元。但,不論如何的多元,其背後都來自人對倫理的思考與反省,對終極的關懷與實踐,藉此統整人格,使得靈性獲得發展。如果沒有這些層面的自覺,那熟習《四書》只會成就某些高智商卻低良知的人,讓他們藉由考試獲得繼續晉級的資糧;並讓希望有良知的老實人,反而因服膺具有古典意義的道德觀念而受苦受難,卻不曾在這個過程裡看出生命存在的深意。我們與其老是由政治的手段,藉《四書》來深化生命教育,何不直接與我們的孩子在生活的實例裡共同探索生命的三個問題,由其間深化生命教育,來得更直接而有益呢?生命教育有自己要拓展的內容,其可供參考的古典座標其實不應該有任何設限,筆者深信,中華文化的新生,就在人願意這樣真誠無隱的探索裡。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生命教育學術社群教師)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kutze&aid=494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