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安也斷背﹖
2006/05/20 11:20:02瀏覽485|回應1|推薦16

李安所執導的《斷背山》近日成為媒體的聚焦點,除了此片探討同性愛爭議性話題,身為華裔的他也能夠在好來塢的電影事業上立足,功力深厚不容質疑。

如今李安第78屆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和亞洲導演,也成為全世界華人之光,可喜可賀。雖然揚威最佳導演獎,卻失意最佳影片獎,似乎美中不足。在回答記者的訪問時,李安也不知為何評審們不鍾情於《斷背山》而另投《衝擊效應》。

評審們投選《衝擊效應》也許此片更深刻的刻劃人性的陰暗面,把歧視種族的張力浮現,有力地表達人和人之間矛盾和相處之道。也許評審們向美國保守基督教分子的壓力所屈服,避免引來另一端的示威浪潮。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雖然貴為自由民主的國家,其實還有一些保守份子,反對同性戀,連帶牽扯著反對一切有關同性戀描述的影片或著作。從以前《基督最後的誘惑》、《哈利波特》一直到《斷背山》,衛道人士就群起抨擊。我國也打著民情和社會風氣的關係,雖然此片揚威奧斯卡,此片在一些國家例如中國﹑馬來西亞也難逃禁映的命運。

回答關鍵性的問題:一部描述同性戀的電影或著作真的如此威力無窮嗎?看了之後個個會變成同性戀或者產生同性戀傾向?

本文不是探討同性戀的對和錯﹐也不鼓勵或反對同性戀,旨在以比拋開宗教的包袱,以比較人性的觀點切入這個話題。

就讓我借用美國學者范伯格(Joel Feinberg)來說明分析。范伯格提出兩大指標,作為應用冒犯他人原則時權衡輕重的標準:

第一:冒犯的嚴重性。這是從被冒犯者的角度來看:

(A)冒犯的強烈性:本片只有零星的宗教保守份子抗議。顯而易見,雖然此片描述同性愛,不過也很深入表達貧富懸殊、社會壓抑、夫妻感情、職場道德的劇情。不要因為有同性戀劇情的存在,而推翻整片精彩的主題。

(B)冒犯感覺的持續性:既然不是每個國家的人民都群起抗議,我相信不是很多人因此而產生冒犯感,更遑論冒犯感覺的持續性。

(C)感到冒犯的人數多寡:一部《斷背山》,多少世界華人之光,“挺”都來不及,更甭說抗議示威。

(D)是否容易避免而不用受到冒犯,又造成不便?:那些抗議份子,只要不買本片,或者電影公映時,不去觀看。我想,不會造成不便。怕只怕他們根本不看此片,就先入為主把此片妖魔化。

(E)是否事先同意接受冒犯?:我相信李安拍攝此片時,不會做個“民意訪問”。即使作民意訪問,一定獲得不少的支持。2001年的《臥虎藏龍》初嘗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提名,《斷背山》更是奠定實力的祭壇。

第二:行為的合理成分,這是從當事人(李安)的角度來看:

(A)對實行這種行為的人是否非常重要?

在1993年李安已憑中文片《喜宴》邁向奧斯卡之路,2001年的《臥虎藏龍》也初嘗最佳導演與最佳影片提名。對於51歲李安而言,人生沒有多少個10 年,在拍戲中不斷精益求精,注入中華文化,如今隔了5年,終於獲得最佳導演的肯定。由此可見,對李安大導演來說,拍攝《斷背山》是非常重要的。

(B)有無社會價值?:市儈之言,《斷背山》帶來了商業利益,同時也讓人了解當時的保守社會,父權至上和憎恨同性戀者。還有,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家庭倫理,實為一部好戲。有無社會價值之言,顯而易見。

(C)是否正當行使表達意見的自由?:李安拍攝本片之後,就說: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表達出本片要帶來的訊息。充滿詩意的問題,就要有充滿詩意的答案。這問題不是從狹義中鑽牛角間,硬要說成“每個人都有同性戀傾向”。從本片的天地山水綿羊牛仔,勾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

(D)是否不良動機?:我想李安拍攝此片的動機,不是鼓吹同性戀,而是把人性感情倫理深度的刻劃出來。看完此片的朋友,除了感動,也有傷感。

縱觀上述各種原由,不論從冒犯的嚴重性或行為的合理性,筆者實在找不出《斷背山》被禁的蛛絲馬跡。

可喜的是﹐台灣並沒有嚴禁此片﹐比其他國家來得更自由民主。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1069&aid=277730

 回應文章

麻辣大狀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哇﹐推薦人數最少的一篇
2006/05/20 17:21
由此可見﹐硬性的時評文章﹐令人望而生畏﹐‘望而卻步。

麻辣大狀(周本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