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聽後感、不負責翻譯(九)
2020/11/17 20:21:40瀏覽562|回應0|推薦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cPqxY0Bs58

OTTORINO RESPIGHI Vetrate di chiesa (Church Windows)

BORN: July 9, 1879, in Bologna, Italy DIED: April 18, 1936, in Rome

WORK COMPOSED: 1925-26 (orchestral adaptation and fourth movement; first three movements were composed in 1919-1921 as Three Preludes on Gregorian Melodies for solo piano)

奧托里諾雷斯畢基(公元一八七九年七月九日,生於義大利波隆那;公元一九三六年四月十八日,卒於羅馬):教堂之窗(Vetrate di chiesaChurch Windows)公元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創作期間,最初以三篇樂章,交織成三首藉由「葛利果聖歌」旋律(Gregorian Melodies)所譜寫的鋼琴獨奏序曲;後來於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之間,改編成四篇樂章的管弦樂版。 

WORLD PREMIERE: February 27, 1927, Boston, Massachusetts

樂曲首演:公元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市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Serge Koussevitzky conducting

謝爾蓋庫塞維茲基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 

身為義大利土生土長的作曲家,奧托里諾雷斯畢基吸收與承襲了祖國在音樂方面的前人遺產。他早年以針對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的音樂,進行編曲和改編為主;同時也編輯活躍於前述時期,例如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以及托馬斯安東尼奧維塔利(Tomaso Antonio Vitali)等兩位音樂前輩遺留的樂曲,儘管現代的音樂學者們,對於奧托里諾這種重新改版的作法,覺得簡直令人感到憎惡。但由於早期流傳於亞平寧半島的各式旋律所影響,讓雷畢斯基分別於公元一九一六年推出的交響詩:《羅馬之泉》(tone poem Fountains of Rome)流行一時;稍後,也就是分別於公元一九二四年跟公元一九二八年問世的《羅馬之松》(Pines of Rome)以及《羅馬節慶》(Roman Festivals)等另外兩首管弦作品,所合成的「羅馬三部曲」,讓雷畢斯基成為二十世紀,全義大利王國境內最受歡迎和盛名的作曲家之一,只有創作出膾炙人口且家喻戶曉的《杜蘭朵公主》(Turandot)、《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等歌劇的普契尼(Giacomo Puccini)能與其相提並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雷斯畢基於出生地:波隆那,受到嚴謹的小提琴演奏教育;並且在作曲方面,由於跟隨於音樂領域,有著開拓角色的學者之故,以至於羅斯畢基終生都對早期音樂,有著濃郁興趣。他於人類歷史首個千禧年結束,邁入另一時期的公元一九零零年到零一年,以及一九零二年到零三年,兩階段受雇於俄羅斯交響樂團並擔任小提琴手;並於在職期間,聽了幾堂由俄羅斯國民樂派大師:高沙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任教,對於雷畢斯基日後在管弦樂編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課程。 

交響詩《羅馬之泉》(Fountains of Rome)的成功,讓雷畢斯基在樂界受到認可之餘,也完全改變了他的個人名聲與財務狀況。公元一九二三年,雷畢斯基被受雇成為羅馬「聖濟琪莉亞國立學院」(Conservatorio di Santa Cecilia in Rome)的總監,然而這份工作只持續三年就掛冠求去,原因在於雷畢斯基認為身負教學和行政等責任,委實耗費光陰、又讓他覺得索然無味,以至於決定遞出辭呈,好專心從事樂曲創作;附帶一提,雷畢斯基除了前述學校,也在羅馬「聖切契利亞音樂學院」(Accademia di Santa Cecilia in Rome),替他量身訂做的進階作曲課程,擔任教授職務到一九三五年為止。 

就大多數情況而言,一位譜寫交響音樂的作曲家,都會受到某個外界事物影響,而呈現出大眾所聆聽或目睹的樣式;可是在雷畢斯基身上,卻變成公諸於眾的作品,靈感源自於標題跟故事本身,就像把馬車放在馬匹面前一樣。例如雷畢斯基於公元一九二一年開始,到一九二四年大功告成,替鋼琴獨奏所譜寫的《三首葛利果詠嘆前奏曲》(Three Preludes on Gregorian Melodies),就明顯受到公元一九一九年,嫁給雷畢斯基為妻的愛爾莎奧里維莉珊加科莫(Elsa Olivieri-Sangiacomo;公元一八九四年至公元一九九六年)所影響;這位影響丈夫的女子,在其回憶錄內,提到將葛利果聖歌介紹給另一半時,寫到: 

我們成婚後幾個星期,有一天,我問奧托里諾:有沒有想要研習葛利果聖歌……當他聽那些中世紀修道院修士們流傳下來的吟詠,整個人神魂顛倒時,要求我朗誦一段《羅馬漸進式》(Roman Gradual)來聽聽。音樂大師(譯按:英文原句使用The Maestro,可能有專指對象,但不知是誰;也許就是雷畢斯基)告訴我,如果使用全新的聲音,來重新鑄造及表達這些獨特旋律,將如此迷人的聲音,從刻板、拘泥的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釋放出來,並且讓旋律內容所蘊含,無可毀滅的真正人類價值重新活絡起來,會是件多麼棒的事情。 

然而,就像本篇文章稍前段內容所揭櫫,雷畢斯早在邂逅一生的婚姻伴侶:愛爾莎以前,就對早期音樂產生濃厚興趣了;所以枕邊人對於雷畢斯基在鋼琴前奏曲上的真正影響,應該是稍後問世的《教會之窗》(Church Windows)。 

如前所述,雷畢斯基從公元一九二五年到二六年間,將先前創作的鋼琴前奏曲,改編成由四個篇章所構成的管弦樂曲,但保留了鋼琴獨奏時期,三個樂章的先後次序。雷畢斯基一位身兼文學教授、編輯、歌劇劇本作家等職務的朋友:克勞迪奧瓜斯塔拉(Claudio Guastalla;公元一八八零年生、公元一九四八年卒)曾如此回憶: 

要怎麼描述這四篇交響樂章所帶來的印象?雷畢斯基構想了有四道出入口的教會……若有人認為這想法太過無趣,我個人可是持反對意見的;所以我覺得樂曲標題,為什麼不命名為《教會之窗》(Vetrate di chiesaChurch Windows)呢?樂曲名稱依然維持著原來的教會之窗,或許是一些無所事事且膚淺的所位評論家,將鋼琴序曲和改編後的交響詩,互相做比較的結果;但兩種樂曲形式,彼此之間根本就是兩碼子回事。 

樂曲名稱拍板定案為《教會之窗》後,雷畢斯基跟友人瓜斯塔拉也認為,得分別給改編為交響詩的樂曲,所屬的四個樂章進行命名。瓜斯塔拉聽完開頭第一樂章「雙輪馬車奔馳於輝煌明亮、星光閃爍的夜空之下」,讓他想起《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二章第十四節所記述,道成肉身的人子耶穌,尚在襁褓期間的時候,其父約瑟遵照夢裡所得指示,帶著尚未發生關係的妻子:瑪利亞以及聖嬰耶穌,一同前往埃及地避難,成功躲過大希律王因為懼於彌賽亞降臨的預言,下達殺戮伯利恆周圍區域,年齡兩歲以內的男嬰的旨意;

第二樂章則呈現了《新約聖經啟示錄》第十二章第七節至第八節,天使長米迦勒(Archangel Michael)與有著紅龍、古蛇等稱呼的魔鬼撒旦爭戰的場景;

具有純真和神祕等特性的第三樂章,帶領聽眾們經歷咸信成書於公元十四世紀末,內容包含敘述聖克萊爾的《聖法蘭西斯的小花》(The Little Flowers of St. Francis)。

最後的大終曲,讓瓜斯塔拉想起公元第六世紀的教皇:大貴格利(Pope GregoryPope Gregory the Great;中文也有翻譯成「額我略一世」、「格雷戈里一世」。公元五四零年生、公元六零四年卒)針對教會聖餐儀式之類的改革,並且讓後世認定為流傳至今的《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乃出自其在位年間。 

目前在義大利境內的教會(堂)內部,也許仍然可以找到講解著上述各種故事的彩繪玻璃,或許樂曲留給聽眾們,在聆賞《教會之窗》後,自行揣摩和想像的空間。雷斯畢基在創作及改編《教會之窗》這部作品時,針對四篇樂章所訂立的標題、描述,也幫助聽眾進入音樂所鋪陳的氣氛裡;如下所述(按:內容有奧斯卡根據所知《聖經》真理,所做的補遺): 

I.       遷居埃及〉(The Flight into Egypt):「滿布星斗的夜色之下,一支沙漠商隊成員裡,有著這世界的救贖主(The Treasure of the World)存在其間。」典型具有中東風情的旋律,形容著步履蹣跚且躊躇的搖晃驢駒,行走在全然陌生的沙漠裡。

II.     天使長聖米迦勒〉(St. Michael the Archangel):「三重天爆發了激烈爭戰,忠於主耶和華神的米迦勒,率領其餘順服上帝所賦予天使,為承受救恩、壽命和能力,均不如己的人類效力的天使們,跟高舉叛旗、想要取代萬軍之主的撒旦,以及隨著牠一同悖逆至高者的墮落天使戰鬥;然而本為受造物、一切都無法逾越主耶和華的撒旦,連同另外背叛上帝的三分之一邪靈,全然失利,天上再也沒有牠們容身之處。」這篇樂章於銅管樂部,安排出類似葛利果聖歌吟誦時的低音,旋律開頭讓聽眾聯想到,德國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譜寫的人類史上,篇幅最長的音樂劇:《尼貝龍根之歌》(Der Ring Des NibelugenThe Rings;中文也有翻譯成《尼伯龍之歌》)第二部:《女武神》(Die WlaküreThe Odin’s Valkyries)著名管弦樂橋段:〈女武神的飛行〉(Die WalkürenirttThe Ride of the Valkyries);但在這首交響詩裡,所謂天使們,可是惟一的神:主耶和華所節制的天使們在空中翱翔。關於天使長米迦勒的現身,則是以銅管樂部的伸縮號(trombone)來吹奏。

III.   聖克萊爾的晨禱〉(The Matins of St. Clare):「但對於身為新郎的基督,將要迎娶、父神給予的新婦,(譯按:可以泛指基督名下的每間教會,也可以是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在聖靈裡禱告且持守主耶穌所給予的真理或真道,等待萬王之王再來的每一位願意捨己、揹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基督耶穌的男女。所以《十誡》為什麼開宗明義,就要屬神百姓們「除了我主耶和華以外,你們不可有別的神」。在靈界或上帝角度來看,敬拜和默想【meditation】等動作,就等於是在做愛。這也是為什麼《十誡》另有交代:不可貪戀他人的妻子或丈夫,也不可有婚前、婚外、同性,甚至跟野獸發生關係,總之只能跟自己有正式婚約,並且舉行過相關儀式的配偶,做出精神跟肉體上的親密舉止、性器官方面的結合;《新約聖經希伯來書》第十三章明白告知:婚姻的床,人人都不可污穢與踐踏…..凡是苟合的,神必定審判新郎不願離開心裡摯愛而哀戚,就差派天使行使神蹟,將新婦帶至聖法蘭西斯教堂,進行與基督親密相交的晨禱。」修女們對於保持清貧的誓言,反映了由聖克萊爾所成立的「阿希希的聖法蘭西斯會」(St. Francis of Assisi;中文也翻譯做「聖方濟」或「方濟各」)的戒律。本段開頭上、下引號裡的文字,(譯按部分除外,當然)係源自《聖法蘭西斯的小花》(The Little Flowers of St. Francis)一書。當聖克萊爾因沉痾,無法起身參加彌撒的時候,她將心裡所想投射於臥房牆上。公元一九五八年,時任教宗的庇護十二世(Pope Pius XII)將聖克萊爾冊封為電視的主保聖人、亦即守護聖者之意。(當然,基督教或所謂的新教,是不可能把凡人視作保護者,因為這跟樹立偶像無分軒輊

IV.    聖大貴格利〉(St. Gregory the Great):「看哪。(羅馬)教宗!…..讚美主上帝……向寶座上至高者唱詩,哈利路亞!」第四樂章是基於一首在彌撒儀式上,所誦唱的讚美詩,所譜寫的幻想曲。就像朝聖隊伍綿延不絕一樣,此篇樂章的旋律呈現出愈發嘹亮及壯麗的恢弘。 

Program Notes © Vincent Osborn, 2016 

文章英語原文網頁:http://dsso.com/wp-content/uploads/2016/04/Respighi-Church-Windows.pdf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