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絕大多數對《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 2017) 的評價不僅極差甚至罵聲連連,連IMDb也給了5.3極低的分數,對於身為一位金剛迷而言,這樣的結果蠻讓人難過的,至少在商品置入上《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比前一集收斂許多,觀眾起碼不會被疲勞轟炸,更至少夏普上校 (Colonel Sharp)、藍尼隊長 (Captain Lennox) 和西蒙斯 (Simmons),在芝加哥大戰和博派金剛一樣通通失去身影之後,也都在這次各自頂著花白的頭髮回鍋,並且在自己曾經種過的樹下乘涼。
受到第四集《變形金剛:絕跡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 2014) 的影響,版主這次並沒有抱持著希望進入電影院,算是為自己先打了一個預防針,直到看到博狂派雙方開始打架時只能躲起來的可愛甩輪(Wheelie,又稱輪轉),和一口吃掉當地警長警車的恐龍巴特(Dinobots,又稱機器恐龍)出現後,當初進電影院的疑慮全部和麵包瞬間一起吞下肚,了卻版主懷念之情。
圓桌武士、梅林與變形金剛
很多無法忍受《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荒腔走板的網友,對於中世紀亞瑟王與他的圓桌武士,居然是靠12位變形金剛打贏戰役的橋段感到嗤之以鼻,大家沒想到原來變形金剛裏也有12位金剛武士,但實際上在「G1動畫」版本的第40集情節,確實加入了狂派與博派在中古世紀與武士和魔法師Beorht交手的過程,時間則落在西元543年。「G1動畫」版本當中,博派方面只有戰戟(大陸翻譯,Warpath)和滑車(大陸翻譯,Hoist)應戰,但因為兩位博派大將磁場能量不足,導致整個局勢由狂派的天王星 (Starscream) 主導,最後必須仰賴魔法師Beorht運用雷電的魔法神秘力量,才讓戰戟與滑車恢復能量制服天王星。
如今麥可貝 (Michael Bay) 的《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則是把「G1動畫」當中中古世紀武士的故事擴大至12位圓桌武士,並且把魔法師Beorht的名字大刺刺地直接冠上魔法師梅林 (Merlin) 的大名,並且將梅林的權杖視為啟動賽博坦星 (Cybertron) 的重要能量。這種連結雖然完全顛覆影迷的記憶,不過至少從今天開始所有影迷終於搞懂,原來火種源 (All Spark) 是變形金剛的靈魂,原能矩陣(或稱領導母體 Matrix of Leadership)是賦予變形金剛生命的重要能量,至於魔法師梅林的權杖則是重新開啟賽博坦星能源的那一把重要鑰匙。
雖然看過「G1動畫」第40集不難讓人理解,為何麥可貝要把昆特沙 (Quintessa) 增強磁場能量的地點選在英格蘭的巨石陣,不過,就算我們想透過「G1動畫」合理化電影情節,但在編劇的安排下,仍然發展出一位超級平凡的後裔子孫與昆特沙怪異的連結,即使劇情十分牽強與不合理,但跟一位平凡的學生山姆 (Sam) 在第二集《變形金剛:復仇之戰》(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 2009) 裏獨自拯救柯博文 (Optimus Prime) 有何不同?這種英雄主義的狂傲在好萊塢英雄片當中並不稀奇。
麥可貝開始敘述賽博坦星的歷史
絕大多數的金剛迷以為看「變形金剛」系列電影是在看金剛「變形」,雖然剛開始,這樣的噱頭確實可以造成話題,但隨著十年悄悄地過去,你會發現「變形」已經慢慢不再是「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的重點,導致很多影迷出了電影院還是看不懂到底電影在演些什麼,那是因為麥可貝開始在跟影迷闡述古老星球賽博坦星的故事,如果我們不知道賽博坦星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就無法得知,為何在《變形金剛:絕跡重生》當中柯博文可以輕易地駕馭一隻巨型恐龍,更無法理解,為何密卡登 (Megatron) 會被改造繼而成為格威龍 (Galvatron),如今柯博文居然還會腦殘到跑回地球搶下梅林權杖,搞得所有影迷一頭霧水。
前四集,麥可貝在劇情中穿插了很多新題材,大部分的主戲仍由新故事劇情主導,要理解並不困難,直到《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上映,裡面提到的主戲絕大多數都是30年前「G1動畫」當中設定的題材,如此跳躍式的劇情鋪陳,也難怪讓所有人罵翻天。
其實「G1動畫」第40集的故事屬於「單一事件」,因此並沒有過多複雜的連結,只要知道在「變形金剛」的過往中曾經有這麼一段,並不影響對整體電影情節的了解,但是最大的麻煩是另外一段牽扯不清的重要主線,而麥可貝將這個主線選擇留給了賽博坦星而非柯博文。
不過,曾經身為大螢幕巨星的柯博文與密卡登在「五面怪(昆特沙)」和「尤尼克隆 (Unicron)」的跟前,只能算是小小的後生晚輩,而這幾個超級陌生的名字,卻是把電影版本前四集故事搞得天翻地覆的重要導火線,也是第二集《變形金剛:復仇之戰》當中天火 (Jetfire) 口中古代至尊時期的古代金剛。換句話說,從第四集《變形金剛:絕跡重生》開始,麥可貝追朔的就是博派乘坐「方舟」(Ark) ,與狂派乘坐「復仇女神」(Nemesis) 在宇宙大戰時期的故事。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過去我們看「變形金剛」看的都是枝微末節,但現在我們看的「變形金剛」就是大事記。
五面怪(昆特沙)與尤尼克隆
所有影迷可別忘了一件事,最早出現實體「變形金剛」的祖師爺至尊太君 (Primacron)(又稱普萊馬克隆)尚未出現,繼而由至尊太君一手創造的元始天尊(又稱普萊瑪斯)(Primus) 和尤尼克隆(又稱宇宙大帝)(Unicron) 兩位第一代頂級變形金剛,至目前為止只聞樓梯響,而他們三位才是改變整個金剛宇宙最大的「元凶」。
由於邪惡的尤尼克隆最後傷害了創造他的至尊太君,同時也和同袍元始天尊展開決鬥,才會造成宇宙間的大混戰。基本上「變形金剛」設定的尤尼克隆屬於邪惡派金剛,但他隸屬於祖師爺級,因此不屬於狂派成員。
雖然在「G1動畫」版本裏被至尊太君創造出來,但是在其他版本的設定當中,尤尼克隆屬於由一種虛無飄渺的黑暗能量,當大爆炸 (Big Bang) 發生形成宇宙之後,這股黑暗能量漸漸形成一種實體,而這個實體則是一顆長了角的行星,而這顆行星在宇宙中遊蕩時凡經過任何一顆行星,均會將其吞下,導致這顆行星越來越大,而這個超級龐大的實體最後也漸漸變身成為尤尼克隆。當他飄盪在宇宙時,發現賽博坦星當中的柯博文已經死亡,隨即把垂死的密卡登改造成為第四集《變形金剛:絕跡重生》的格威龍,然而在電影版本裏改造格威龍的則是人類。
所以當《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設定的昆特沙告知柯博文,原來地球就是尤尼克隆時,柯博文說什麼都要把權杖搶回來,以修補受創的賽博坦星,因為那即將是尤尼克隆和元始天尊的再次交戰,等同於兩顆星球的對決。如果以麥可貝的角度而言,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並不是地球,而是尤尼克隆。
但是那麼到底誰是昆特沙?為何看似極不起眼的嬌小金剛可以把一位「至尊」搞得服服貼貼,說穿了《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裏昆特沙其實就是曾經統治賽博坦星的五面怪(Five Faces of Darkness)。在原本動畫版本中設定的「昆特沙」只是一顆星球,居住在昆特沙星球的是昆特沙人 (Quintessons),這段過往,版主曾經在第三集「狂派金剛」介紹警戒至尊 (Sentinel Prime) 時有略為提到。
如果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電影版本中柯博文被嬌小的昆特沙收服,並不是沒有原因,如果說至尊太君創造出元始天尊和尤尼克隆,元始天尊創造出賽博坦星和變形金剛,那麼昆特沙則是在賽博坦星將金剛分為民用(即為日後的博派)與軍用(即為日後的狂派)兩種類型的統治者。以此角度推論,《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版本中的賽博坦星仍然由「G1」版本中被稱之為五面怪,並且是麥可貝口中的昆特沙所統治。
羅德至尊 VS 報應至尊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到的是羅德至尊 (Hot Rod/ Rodimus Prime) 和報應至尊 (Nemesis Prime)。既然身為「至尊」,羅德至尊的地位應不亞於柯博文,雖然年紀是所有「至尊」當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但是還不至於淪落到在《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當中,只是一位說著一口法國腔調,並且成為女博士專屬司機的藍寶堅尼,真是太過可惜這個角色。
早在賽博坦星成為行星之初,元始天尊創造出13位守護行星的至尊以對抗尤尼克隆的邪惡勢力,而這些至尊在《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天火的口中只有7位。「變形金剛」不同動畫版本中13位至尊的「部分名單」會略有不同,表示不是每一個版本都是相同的至尊,羅德至尊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
Doorhenge
在《變形金剛電影版》(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 1986) 當中提到,當柯博文曾經面臨垂死之際,羅德因接著柯博文從手中掉落的「原能矩陣」,繼而取代柯博文的地位晉身成為博派的領導者,「至尊」頭銜因而正式確立。羅德成為「至尊」的劇情不是只有電影版有提到,連在英國版本的漫畫裏 (#133 "Headhunt, 1987、#224 "Wanted: Galvatron - Dead or Alive, 1987"、#254 "Yesterdays Hero! part3, 1989" and "White Fire, 1990") 也都有羅德至尊領導博派的故事情節。
在麥可貝的「變形金剛」世界裡,柯博文是唯一的至尊,自然只能讓第一次才出現的羅德安排成為跑龍套角色。
HollowBerserk
至於另一個邪惡勢力則非「報應至尊」莫屬,至於「報應至尊」就是壞蛋柯博文,然而這個角色也不是麥可貝自己瞎掰出來的,早在在動畫電影《變形金剛:微型傳說/ 變形金剛:艦隊系列》(維基百科翻譯)(TRANSFORMERS: ARMADA, 2003) 第43集的劇情當中,就曾經出現由尤尼克隆創造出來的「邪惡柯博文」,而這個邪惡至尊的力量太過強大,不論是博派還是狂派都不是他的對手,雖然電影裏稱他為「至尊」,但很多金剛迷並不認為他有資格成為「至尊」。
至於對所有影迷覺得最瞎的橋段就是柯博文瞬間成為報應至尊,而這位至尊還跟大弟子大黃蜂 (Bumblebee) 幹架,其實這個橋段也不是麥可貝瞎想出來的,因為早在《變形金剛:領袖之證》(TRANSFORMERS: PRIME, 2010-2013) 早就有這麼一段過往。不要說當時的柯博文和大黃蜂互看不順眼,連柯博文自己都曾經和報應至尊廝殺過。
Aeon TFP
不足為奇的腦殘好萊塢式風格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從1974年開始,日本「TAKARA」將美國「孩之寶」(Hasbro) 的玩具「Combat Joe」改變成為日本孩童喜愛的玩具「變身化身人」(変身サイボーグ),到第二代玩具「微星小超人」(ミクロマン) 再到1982「微星機器人」(ミクロロボット),機器人玩具不但越變越複雜,隨著商品受到廣大市場歡迎之後隨即衍伸出各種故事情節,直到1984年,「變形金剛」首次在美國電視頻道中播出。從此以後,「變形金剛」系列不論是漫畫、卡通、動漫甚或電影,也隨之有了各種不同版本的題材,「G1動畫」(Generation 1) 就是第一代電視卡通版本,只是到了23年後的2007年開始,我們開始看的都是麥可貝的電影版本。
雖然多數網友對《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有極差的負評,但如果有看過其他漫畫、卡通和動漫版本的網友,再來比對麥可貝的「最後的騎士」,應該不難發現還是後者的最新版本較為吸引人。至少對版主來說,除了聲光效果之外,當昆特沙提到地球就是「尤尼克隆」的時候,那種情緒是一種驚喜瞬間轉為極度的亢奮,因為看多了金剛變形和金鋼大戰,仍想回過頭看看到底麥可貝如何詮釋古代金剛。
我們都知道麥可貝的「變形金剛」系列版本,從2007年開始就很有典型美國「好萊塢式」的腦殘風格,甚至有點破壞「原汁原味」。所以如果我們刻意「麻醉」自己,並「說服」自己「變形金剛」世界之所以劇情如此混亂,除了每個版本都想找編劇重新編寫「G1動畫」的故事,也更因為,在「變形金剛」的宇宙世界裡產生了許多「平行宇宙」,那麼看《變形金剛:最後的騎士》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情緒,起碼比起前一集,看著一個愛耍酷的中國人帶著老外和一顆「種子」(Seed) ,在香港街頭跑來跑去的情景要好得多,重點是,這次並沒有那麼多金剛死掉,起碼下次還能見到他們。
以上資料參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formers_(film_series)
http://transformers.wikia.com/wiki/Main_Page
http://tfwiki.net/wiki/Main_Page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In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