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1/01 00:46:09瀏覽1157|回應0|推薦25 | |
為書作序的陳芳明先生,以政治歷史的高度,來拉拔野史版面也上不了的台灣手工饅頭拾遺。 平路的自敘寫的貼切,「選擇寫實的形式......竭力地、聲嘶力竭地趕緊說出難以淡忘的一些人、一些事,以及記錄那個逐漸遠去的時代。」 「那是民國三十八年的基隆港,輪船泊岸的時候正落著雨...」第一章一起頭,就震撼了我對母親的思念,她懷著我在離青島的最後一班船上逃難,顛波了八天,到達的正是基隆..... 第二章,才第二行,又讓我不得不想起了當時也是兩顆梅花,可能皺巴巴軍服也沒得穿,跟【樁哥】爸爸一樣「校級軍官」的父親。 第三章,「阿山、阿山、賣豆干!.......」矇矇朧朧孩提時期,我也像【樁哥】隔著籬笆牆,跟著門外台灣小學生,開心大聲的唱和自己最早的兒歌:「.....豆干真歹呷; 阿山、阿山、賣柴屐,柴屐真歹穿;阿山、阿山沒路用!」哈哈哈! 很好玩! 接著都是我最喜歡的三、四不過五頁的短章節,讓我很輕鬆的在周五半夜,也就是周六清晨四點讀到天亮,一場電影的時間看完。不錯的消遣 (159頁)。 只是好奇,高雄女子,小說中的外省腔對話能那麼地道? Google一下,難怪! 原籍是我的山東老鄉,也說明了樁哥會作饅頭、壓麵條這件「史實」。 在此,我也要「竭力地」,為路平作一個見證,為【樁哥】的寫實加分,讓自己的ABC兒子們,找不到家譜,想尋根的時候,可以參考這本貼心的小說。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