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17 00:18:41瀏覽2205|回應0|推薦21 | |
勤政亡國的悲劇皇帝-明朝崇禎皇帝(二) 冤殺崇煥,自毀長城,清人額手稱慶 話說崇禎皇帝即位不到三個月,以掩耳不及迅雷之速度,除去魏忠賢此一大害;之後,陸續清除奄黨,並為天啟朝遭迫害的冤獄平反,召回各地的鎮守太監,朝政出現耳目一新之局。面對東北崛起的後金,崇禎決定起用天啟年間兩次擊敗後金(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卻遭罷黜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授以全權,並賜給尚方寶劍,崇禎元年 袁崇煥甫上任,寧遠便因欠餉發生兵變,遼東巡撫畢自肅引咎自殺,袁以單騎趕往寧遠,平息了這場兵變。針對遼東軍政,崇煥向皇上提出裁撫與請餉兩項要求,在裁撫方面,裁徹遼東及登萊巡撫建置,使其轄區內事權統一,避免重蹈先前經撫不和的覆轍,另舉薦趙率教、祖大壽及何可綱三名將領;請餉方面,請朝廷速發山海關內外積欠軍餉銀;兩項請求,崇禎皆予同意。當遼東軍務逐漸上軌道之際,袁崇煥也準備挪出另一隻手來處理駐紮皮島毛文龍的問題。毛文龍坐鎮皮島,亦稱東江,位於今日鴨綠江口近海的小島,居于遼東、朝鮮及山東登萊之中,具戰略價值,使後金有後顧之憂,天啟年間朝廷以〝毛文龍滅後金不足,牽制後金則有餘〞,提升毛文龍為左都督,賜尚方寶劍,認可其設鎮皮島。袁崇煥到任後,對於自己轄區內不受節制的皮島毛文龍,訂下「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除之」之處理方針,先派官員以餉司名義赴皮島監視,後嚴海禁,一切至皮島糧餉物資均需經由寧遠衙門核發,造成毛文龍的經濟困境。崇禎二年六月,袁崇煥登上双島,毛文龍率部自東江趕來,列隊歡迎袁督師,三日及四日,袁與毛密語至三更,其中內容概為崇煥請毛引退及交出皮島官兵名冊,皆為毛所拒,至此文龍被斬已成定局。五日崇煥召集毛營將士,並對文龍部眾示以優禮,然後當眾宣佈毛有十二條當斬之罪,縛文龍,去冠冕,請尚方劍斬之。崇煥斬文龍後,當即上書皇上〝席藁待誅〞,不論如何,毛文龍畢竟乃一方之鎮將,非督師所得擅殺,崇禎當時正要倚重崇煥,遂優旨褒答。不過「擅殺大將」日後也成為袁崇煥被殺的一大罪狀,這是後話。 崇煥統一了內部的事權,也加強了對後金的戰備,皇太極見山海關-寧遠-錦州一線防務牢固,無可圖之機,且偵知薊門附近邊牆〝兵馬瘦弱,錢糧不敷,邊堡空虛,戈甲朽壞〞,乃轉移目標改假道蒙古突破邊牆(即長城)進入內地,崇禎二年十月,也就是在毛文龍被殺後四個月,後金兵大舉內犯,皇太極親率大軍繞過山海關,自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邊隘大安口附近突破,並未遭受有效抵抗,迅速抵達長城南面軍事重鎮遵化城下。遵化距離北京城不過二三百里,十 袁崇煥入獄後,陸續發生祖大壽率遼兵離開京師叛歸寧遠、皇太極軍再度進犯京師滿桂陣亡等事,最後終在孫承宗的運籌帷幄下,收復關內四城,後金軍撤回關外,回復了京城的平靜。此時京城雖無清軍叩關,然宮內才是風暴的開始,崇禎對袁崇煥原無殺戮之意,甚至在祖大壽立功自贖後說出:「守遼非蠻子不可」(蠻子為崇禎對袁崇煥之暱稱),足見袁之罪狀並不至死。惟明末的黨爭之禍燃火加薪,見縫插針,魏奄餘黨欲藉此案打垮東林黨,聲稱袁崇煥擅主和議、專戮大帥,且與首輔錢龍錫交結,首輔與邊臣交結,正犯了崇禎大忌,遂使袁崇煥有死無生。 崇禎三年三月六日,崇禎皇帝於平台召集文武大臣,宣佈袁諸多罪狀,下旨凌遲處死。八月崇煥西市遭凌遲處死,兄弟妻子遭流放三千里,家產遭籍沒,崇煥無子,家無餘資,處境淒慘。最可悲的是誤信他引清兵進城的北京百姓,因怨恨其賣國,竟〝爭食其肉,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斷,半日而止。〞明末唯 「政值小心得」: 明末距今已有三百五十餘年,對於一代名將袁崇煥悲慘下場仍不忍卒睹,誠如大陸學者閻崇年所說:「崇煥的個性孤迂、廉直、耿僻,因其孤迂,則是其所是,而行險路;因其廉直,則非其所非,而冒犯上司;因其耿僻,則不工阿附,而觸違聖顏。袁督師的歷史悲劇是袁崇煥孤迂耿僻性格與崇禎帝剛愎暴戾性格之間衝撞的結果。」袁是一個歷史人物,有其歷史、民族、性格的侷限性,也有其軍事失誤與不當舉措之處,終使它成為悲劇的主角。我很喜歡「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對袁崇煥的評論:「一直以來,幾乎所有的人都告訴我,袁崇煥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在我看來,他這一生,至少做到一件事,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的事-堅持。直到生命最後一刻,他也沒有放棄。」正是因為堅持,才讓後人從心中油然而生敬佩,也許無法扭轉明朝滅亡的命運,但他盡力做了,他像一個火球,燃盡自己,帶來光亮,最後也將自己帶進烈焰之中,這就是獨一無二的袁督師。袁督師被皇上處死了,遼兵心也散了,自此便發生遼軍成批叛逃投降後金的景況,明朝與後金在東北的軍事實力對比亦相差愈大,朝廷內的黨爭之禍、意氣之爭也愈演愈烈,這一切崇禎皇帝將在十五年後為此付出代價。 (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