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上第三次中日韓的關鍵戰役(四)---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2013/03/08 15:27:14瀏覽1540|回應0|推薦2
歷史上第三次中日韓的關鍵戰役(四)---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

歷經了明亡清興的朝代更替,歷經了康雍乾盛世的榮光,19世紀中期的中國已是專制王朝的日暮時分,迎來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從鴉片戰爭、兩次英法聯軍、中法戰爭接連地割地賠款,中國全面潰敗,近代所接觸的西洋諸國除了強大的武力,尚有別具一格的政治組織、經濟力量、高度文化,實屬前所未有的強敵。清朝除了外有西洋各國的步步進逼,內部亦爆發大規模的太平天國之亂,後賴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等漢人辦理團練終告平定。面對此一變局,起初朝廷仍以天朝心態看待西方各國,並未省悟中西方的實際差距實超乎想像,隨著不斷戰敗、受辱,有識之士體認到不變革無以求生存,「自強運動」於焉展開,恭親王、曾、左、李等皆是重要人物,其中,李鴻章更是貫穿自強運動的代表人物,嘗試從軍事工業的興辦、西式教育的開始與西學的積極介紹三方面著手,圍繞著西方軍事事務為改革的中心,北洋艦隊的打造便是自強運動的標誌性成果。

當中國面臨西力衝擊的同時,日本也歷經了美國東印度艦隊入侵欲打破江戶幕府閉關自守的事件,稱為1853年的「黑船事件」。1854年美國艦隊司令培里率領7艘軍艦再度前來,江戶幕府被迫簽訂「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開放港口,同意美國設置領事館,給予最惠國待遇與領事裁判權,西洋各國紛起效尤,結束了2百餘年幕府的鎖國政策。面對西洋各國的開放,對江戶幕府時代後期的社會產生了諸多影響,包括金銀比價不同導致的物價騰貴、生產結構不同帶來對日本織物業者的嚴重衝擊、物流機制改變引發幕蕃體制下物流市場的崩潰、社會對海外貿易的不耐與幕府懦弱的不滿,這些社會的變化帶動了攘夷與討幕運動的展開。長州蕃乃是大力支持尊王攘夷論的地方諸侯,主張對外國勢力持強硬立場且已付諸行動,此舉遭致德川幕府派軍征討,美、英、法、荷諸國也組織聯合艦隊,攻擊下關的砲台,伺機給攘夷派致命一擊,長州蕃只得屈服,彈壓蕃內攘夷派勢力。攘夷派勢力雖一時受挫,但已將矛頭轉向反對幕府高層的保守顢頇,同時薩摩蕃與長州也達成合作的協議。1867年剛繼任的第15代幕府將軍德川慶喜遭遇薩、長兩蕃的武力討幕行動,支持幕府的蕃主向德川慶喜獻策,建議主動將行政權歸還朝廷,使討幕派無出師之名;慶喜同意此議,在1867年10月14日以「大政奉還」之名上表朝廷,但討幕派不以此為滿足,12月9日發動政變,並發表「王政復古」號令,公告廢除幕府,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面對朝廷的反制勢力,慶喜乃退至大阪城,決心與新政府相對抗;但軍事對抗節節失利,江戶幕府的根據地江戶城終為新政府控制,幕府時代正式終結。

1868年1月(明治元年),日本明治天皇重掌外交主權,並公佈「五條誓文」,具體內容為:一、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三、文武一途,下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舊來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正式揭開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序幕。明治維新透過版籍奉還、廢蕃置縣,以加強中央集權力量、派出岩倉考察團,逐步引進西洋各種政治、經濟與軍事制度,以全面革新日本社會等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決心破除舊有習慣,廣求世界之知識,廣招全國之人才,日本國力迅速增強,內部遂有「征韓論」呼聲之興起。

面對西洋的船堅利礮政策,中、日都不得不屈服於西洋武力下並開放港口貿易,此時朝鮮正時值高宗在位時期,19世紀的朝鮮無論政治、經濟、社會均呈現混亂情況,政治上進入「勢道政治」時代,也就是中國歷代常出現的外戚政治,王室權威蕩然無存,所謂王政只是虛有其表,政治紀綱極為混亂,財政與地方行政皆出現脫序現象,人民生活困苦,農村社會加速破敗;緊接而起的民亂四起,「東學」 應運而生,被認為是民族主義國家意識的萌芽,東學黨之亂乃是日後甲午戰爭爆發的重要導火線之一。

1863年高宗以12歲沖齡繼位,實權掌於其父興宣大院君之手,為壓制外戚勢道的專橫,他進行果斷的改革,驅逐安東金氏的外戚勢力,用人只論人品與能力,不分地域與出身的貴賤;此外,大院君也撤廢各地書院,重修倭亂時遭焚毀的景福宮,致使民怨四起;在對外政策上,採取鎖國政策,對於天主教則嚴厲鎮壓。10年後,宮內以王妃閔氏為中心的反對派藉由操縱高宗,並結合各路反對力量,成功將大院君驅逐下野,結束大院君掌權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高宗的王妃閔氏,她個人傾向親日與改革開放的路線。

明治維新成功的日本雖一時壓制國內「征韓論」者的主張,但對朝鮮仍抱著覬覦之心。1875年日本派出一艘「雲揚號」軍艦,比照美國以黑船打開日本門戶的方法,以逼迫朝鮮開國。閔妃藉此機會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同意逐步開放港口通商,容許自由貿易,朝鮮已走在開放的道路上;不過閔妃改革的措施,同時也損及許多守舊軍人的既有利益,他們便在大院君默許下,1882年發生舊軍士兵暴動事件,分頭襲擊閔氏戚族宅邸與日本公使館,閔妃雖逃過一劫,但大院君重新掌權已成事實,舊體制的勢力又告恢復,史稱「壬午軍亂」。清朝旋即介入,派遣軍隊將大院君逮捕回國,將政權交還閔氏戚族,扶植親中勢力,是為「事大黨」,同時將朝鮮內政、外交、軍事置於清朝控制下。相對於「事大黨」依賴清朝,傾向於漸進的革新,「開化黨」則主張效法日本明治維新,傾向激進的變革,兩派之間隱然形成對立關係。

1884年,開化黨聯合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密商發動政變,驅逐事大黨勢力,並殺害多位守舊派大臣,發布14條革新政綱,是為「甲申政變」。但不到3天,清朝駐韓將領袁世凱率兵平亂,將高宗救回王宮,日公使則焚燒使館奔仁川,開化黨將領金玉均逃日本。1885年日本以公使館被焚要求朝鮮謝罪賠償,並訂定日、朝間的「漢城條約」;4月日本又派伊藤博文赴中國,與北洋大臣李鴻章簽訂「天津條約」,規定兩國都撤退在朝鮮駐軍,將來朝鮮有事,兩國中的一國如出兵時,必須通知另外一國,事定即可撤兵;約中另規定,兩國皆可派員協助朝鮮練兵。其後,袁世凱以商務委員身分,急謀控制朝鮮財政、海關與郵電;俄國也積極發展在朝鮮勢力,日本在朝鮮勢力遭受威脅與排擠,乃伺機對朝鮮用兵。

談完19世紀中期中日韓之間彼此關係後,此時臺灣也躍上了舞台,臺灣的登場與琉球的命運是有關聯性的。琉球從明朝初年起便是中國的藩屬國,直至清朝時亦是如此;不過,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後,除將對外擴張目標放在朝鮮外,琉球也是其中一個重要侵略標的。1871年,琉球居民66人航海遇風,漂流至臺灣,被臺灣南部牡丹社的原住民殺害,由於臺灣地方官不過問殺害琉民一事,琉民乃向日本申訴。1873年,日本遣特使治中國商談換約之事,並恭賀同治皇帝大婚,乘機試探清廷對牡丹社事件處理態度,當時清廷表示琉球與臺灣皆屬中國,不煩日本過問;臺灣後山原住民為化外之民,清朝政令不及,故無法追究;清朝的說法埋下後來日本侵台的導火線。1874年,日本以臺灣原住民殺害琉球人民為藉口,派海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攻打臺灣,從琅橋登陸,進攻牡丹社的原住民,並闢荒屯田,以為久居之計。清朝聞訊,即派欽差大臣沈葆楨領兵渡臺,並促日本撤兵;該年10月中、日間達成協議,依照此約,中國不啻承認琉球為日本之保護國。1879年,日本行廢藩置縣政策,派兵至琉球,廢琉球藩王,改為沖繩縣,中國雖向日本抗議,皆無結果,此後琉球淪為日本國土;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不僅止於琉球,臺灣也是遠期目標之一,15年後的甲午戰爭將印證此一事實。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蓄積已久對外擴張的軍事力量將自此爆發,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亡國後才被迫停歇。因東學黨亂事擴大,朝鮮遂要求中國派兵平亂,清廷派葉志超、聶士成率兵1500名前往牙山,並依照中日天津條約,將此事通知日本。日本見征韓時機到來,以保護僑民為由,大舉派兵7000餘名,列陣於仁川、漢城間。當中、日派兵抵達朝鮮後,東學黨徒已逃散無蹤,中國遂要求雙方同時撤兵,但日本存心尋釁,要求中、日共同留下來改革朝鮮內政,並不斷向朝鮮增兵,決意將中國勢力逐出朝鮮;中國對此則戰和不定,對於和談仍心存幻想。1894年7月,日軍佔領漢城,迫朝鮮脫離中國保護,成為獨立自主國;7月25日,日本海軍於豐島附近擊沉中國運兵船高陞號,陸軍則攻擊牙山一帶的中國陸軍。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中、日正式宣戰以後,中國陸海軍皆敗。陸路部分,9月中旬平壤之戰,中國軍隊大敗;10月下旬日軍陷安東,11月6日攻入遼東半島,陷大連,11月21日陷旅順。海路部分,9月17日自強運動的標誌性成果-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遭遇於大東溝海面,是役日艦受重創4艘,中方沉5艘,餘7艘受重創;此後,北洋艦隊返航威海衛不出,黃海制海權盡為日海軍掌握。1895年1月,日軍從山東登陸,進攻威海衛,陸路護港砲台為日軍所奪,北洋艦隊在海、路兩面夾擊下,沉者甚多,定遠艦管帶劉步蟾、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1895年2月12日,北洋艦隊由廣丙號管帶程璧光代表向日軍投降,北洋艦隊正式覆滅,代表著清朝同光年間自強運動的徹底失敗。3月6日營口淪陷,中、日甲午戰爭已近尾聲。

1895年4月17日,清朝全權代表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之國,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半島 予日本。臺灣正式被清朝讓予日本,但臺灣反抗激烈,人民組織義勇軍從臺北、新竹、苗栗、彰化、嘉義節節阻擊,歷時近5月,日軍始據有全臺,開始了50年的殖民統治。歷經這場甲午戰爭的失敗,證實清朝僅進行西洋器物技術層次的學習,並不足以與西方各國相抗衡,甚至連日本都敵不過,中國欲救亡圖存,則必須全面學習西洋的政治制度與進行相應的社會改革,才能迎頭趕上,這就是1898年戊戌變法的背景,不過似乎沉痾難起,中國一直積弱不振,這也給了日本軍國主義者後來更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可乘之機。

當甲午戰後,朝鮮納入日本勢力範圍,日本強迫朝鮮進行了多項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史稱「甲午改革」,這是日本為了下一步侵略朝鮮所做的部署。1897年朝鮮高宗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不過內政外交皆仰日本鼻息,空有帝國皇帝虛名而已。1907年日強迫朝鮮高宗退位,並簽訂「丁未條約」,日本取得干涉內政的機會。1910年日韓簽訂「合併條約」,改大韓帝國為朝鮮,李氏朝鮮滅亡。此後,朝鮮人民不懈地反抗日本的統治,直至二次大戰後,韓國才重新獲得獨立的地位,但好景不常,經過一場韓戰,南北韓分裂至今,這仍是甲午戰爭所導致的遺緒。

日本在甲午戰爭戰勝了巨大的中國,贏得了中日韓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取得了臺灣,併吞了韓國,並在1905年在中國東北與日本海一舉戰勝了俄國陸海軍,成為亞洲最先進的國家,但日本自此走上軍國主義的不歸路,以「脫亞論」 為指導,將帝國主義加諸日本的侵略施予其亞洲鄰國,直至1945年美軍的兩顆原子彈投擲在日本廣島、長崎時,自身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後,才結束了軍國主義者大日本帝國的美夢,但也為東亞地區的人民帶來莫大的苦難。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pdavid&aid=737002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15:52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改變 歷史 戰役 世界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