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近佛樂山 攬霧峨嵋
2009/03/11 15:10:58瀏覽648|回應0|推薦2

        成都的冬天清晨冷颼颼的,霧濛濛,五步之內看不清前景。
旅行車到來時才發現︰那些已等在酒店大堂的人,也和我們一樣,是旅行團的"散客"。車上已先坐了大半車遊客。算了算,正好二十二個人。
        導遊是峨嵋市人。我們一路上所遇上的川妹子都有同樣的特徵︰纖巧伶俐,能說會道,親切得如鄰家小妹妹。小姑娘說四川話時鏗鏘巴辣,可不知為何,說起國語來卻相當溫婉動聽。
        一上車,導遊小姐就笑容可鞠地向大家收取旅遊合同中不包括的,參觀"烏木博物館"的門票費用。一個東北小伙子很不高興,說是他不想參觀也不願花這額外的費用。導遊還是笑盈盈地請各位多"支持"。結果除了那個小伙子,車上的所有團友都自願地繳了費用。本地旅行團是不加收小費的。導遊和旅遊車司機的收入,除了薪水,就只能來自類似的活動項目了,這大家心里都明白。
        原計劃兩個小時可到達樂山市,可車子在進高速公路時遇到了麻煩︰霧太大,能見度底,高速公路"如常"地關閉了。導遊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說︰今天只能走小路了,五個多小時後就到。我給大家擺個龍門陣吧……從前哪,樂山叫"嘉州"… …
        有詩云︰"仁者近水,智者樂山"。原籍四川沙灣(鄰近樂山)的文人郭沫若為嘉州改了"樂山"這個繞有詩意的新名。我們此行會經過兩家門(蘇東坡,郭沫若故居都在這條路上)參拜兩尊大佛(樂山大佛和臥佛)看三條江(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
        位於三江交匯處的凌雲山棲鸞峰,雄偉壯觀的唐代摩崖彌勒佛石刻──樂山大佛,就那樣氣度雍容地坐鎮在這三江交匯的臨江峭壁上,遠眺峨眉近瞰樂山。大佛刻於一千四百多年前,約有二十四層樓高,比先前被炸掉的阿富汗帕米昂大佛還高。前後鑿建工程歷時九十年,凝聚了數代工匠的心血,是迄今世界最大的佛像。
        旅行車停在樂山腳下的停車場,遊客們都必需步行走過堤岸,從郭沫若所題"樂山大佛"的石門下開始上山。
        隨著上山腳步不斷登高,不一會,大佛的頭頂也在眾人的啟盼下一點一點地在視線中顯露出來──我們終於到達了凌雲禪院。
       站在禪院前圍著鐵欄柵的峭壁平台,可以完整看見比鄰的大佛頭部的側面。大家都雀躍了,都搶著拍照…… 導遊高聲說︰慢慢來,拍照得有規矩。先摸佛頂,二摸佛眼,三摸佛鼻,四摸佛耳,五摸佛唇,拍齊五張,是謂"五福臨門"。
        佛像離峭壁上的平台其實很遠,照像者是就著大佛五官的位置(就像跟義大利比剎斜塔合照一樣),在鏡頭前"就位",擺姿勢罷了。真要摸到大佛,得從峭壁往下走…… 可是,天吶,這時我們的相機卻沒電了﹗平時不燒香的我,卻第一時間想到︰快下山去抱佛腳﹗。
        沿著大佛身邊峭壁鑿出來的窄得只能容下一個人下山的九曲棧道,我們緊緊抓著峭壁上"之"字形的鐵鎖鏈,面對著嵬峨的大佛顫顫地往下走。峭壁上佈滿坑坑窪窪,里頭刻著小佛像。我邊走邊在心中拜託四方神明︰讓我們的相機出現奇蹟……
        下到佛腳,好個"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眼前的臨江大佛需仰視才見﹗
        我顧不得欣賞周圍景色,拿起相機對著大佛一按︰"喀嚓"﹗──咦,僅此一張,相機再也不動了,奇蹟乎?
        樂山大佛微睜著雙眼,平靜地面對著江上往來的船隻。腳前只有巴掌大的江邊地。
        我想給大佛磕個頭,道聲謝。導遊說,到連心佛那兒吧,這里不供燒香。大伙於是從大佛的另左邊的凌雲棧道再度上山,繞到大佛山的背面,那里後人按相同的風格鑿刻了另一尊與臨江大佛背靠背的"連心佛"和建了一所供信徒參拜的寺院。寺中梵聲陣陣,檀香繚繞,是一座集多尊中印佛像的"東方佛都"。
        踏過一條山澗小橋,走在出山的途中,我們驀然回首︰黃昏中忽見遠處連綿青山的壁崖中露出一尊巨大的臥佛。這尊只刻著佛顏和佛腳的將近二百米長的臥佛,雲作被,樹當袈,閉目靜臥,一派祥寧,叫仰望的眾人驚歎﹗一九八九年的一場連天大雨,沙石鬆動山體滑坡,這尊隱在山中沈睡了不知多少歲月的臥佛才又重現人間。
       在回樂山市的路上,導遊依約,帶我們去參觀"烏木博物館"。那是間專門收藏千年烏木(即古早地質變化,或沉入江底,或埋入地層而不朽的大樹)的私人博物館,有樹干原木,也有巧奪天工的雕刻,雖不能說"值回票價",也算是開了小小眼界。
        夜幕下垂,旅行車沿途把車上的團友分送到樂山市不同的酒店歇息,我們這才瞭解,原來旅客在定旅行團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指定途中下榻的酒店,只是須另加收費而已。我們不明究里,一早定了全線跟團住宿。
        車子越走越遠,最後停在郊外路邊的一家正整修的小旅店。旅店當值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民工模樣的小伙子給大家端來飯菜,並給大家發了房間鑰匙──其實不需要鑰匙,因為所有房間門都大開著。
       第二天早上,餐桌上團友頗多議論,細聽之下,才知昨夜人人各出奇謀︰帶著〞小蜜〞的港商自掏腰包,花了點錢讓管事的小伙子給換了較舒適的房間;四位來自海南的大姐,乾脆去和管理人員吵架,終也換房。想來只有我們"隨遇而安",和衣睡到天亮……至此我們才明白,那天報名問起住宿條件,旅行社的妹子要說︰團友們一般都可以"克服"。
        早飯後天空還是一片霧濛濛。旅行車把大家送到專屬車站去轉乘大型旅遊車往峨嵋山景區。
       近年來政府推行保護自然和"退耕還林"政策,峨眉山建立了管委會,統管景區的旅遊交通,基建,營商,環境保護等事宜。景區內的原居民在退耕還林後也由管委會每戶發一張特別執照,允許在景區內根據各自的能力,或經商(擺小食攤或旅遊紀念品檔)或抬滑竿(轎子)或打掃景區。國家每年還津貼大米口糧。這樣,既規範了景區的商旅活動,維護了原居民的生計,也把整座峨嵋山打理得干干淨淨。讓所有遊客玩得盡興。
        公元一世紀,佛教傳入中國,佛家弟子們就在峨嵋山建起了第一座寺廟。到了公元六世紀,峨嵋山就與陝西的五台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李白稱峨嵋是"仙山",唐求指峨嵋是"佛地",皆因在唐代時峨嵋山有道有佛。道教屬本土,佛教由國外傳入,二教在峨嵋山傳播,彼此吸收,後又受儒家思想文化影響,三者共匯,融合成蜀中獨樹一幟的峨嵋山文化。過往有許多名人學者都曾到這里靜養潛修。瑞典著名漢學家,諾貝爾獎評委馬悅然就曾在他的散文集〈另一種鄉愁〉里描寫了一九四九年間他在峨嵋山報國寺跟方丈學漢語的故事,文中提到一些峨嵋山的方丈和尚,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
        籠罩在一片霧海中的報國寺,是我們登訪峨嵋山的起點。跨進山門第一殿,迎面一尊袒胸露肚,嬉笑顏開的彌勒佛。門枋上一對聯語︰"看他皤腹歡顏卻是菩薩化相;  愿爾清心濾塵好去睹金頂祥先"。讀之對金頂又頓生嚮往。
        我們原也慕名想上峨嵋山那"如臨九天"的金頂的,可旅行社說現在的季節,山上的寺院多關門避冬了,這樣的天氣也很難看到"佛光","日出","雲海"和"聖燈"這"四大奇觀"。同團的一對香港夫婦,卻硬是穿上如往南極探險的衣裝,從接引殿直接上了金頂。
        餘下的團友則選擇由索道上<萬年寺>,然後徒步遊覽峨嵋山中段的黃金景區,再慢慢往下走。大家約好傍晚在山下車場再見。
        萬年寺是建於晉代(399年)的古剎,原名"普賢寺"。宋太宗興國年間,太宗賜黃金三千兩,鑄造了一尊高大的普賢騎象銅像。供奉菩薩銅像的,是一座造型奇特的無樑殿。這座明代萬歷年修建的寺廟,至今完好無損,是很珍貴的建築文物。萬年寺里還珍藏著三件寶物︰佛牙,貝葉經和萬歷皇帝御賜的大方銅印。
        我們在普賢菩薩面前的"香油匣"中虔誠地投入了我們的誠意,端坐一旁的方丈隨及舉起那方御賜大銅印,蓋上一方〞大明萬歷敕賜峨山御題磚殿"的黃帕送給我們存念。
        導遊在清音閣下的岔路口指點我們往山中的"生態猴區"走,並告誡大家只能以猴區小賣處販售的猴食來餵食靈猴。
       通往猴區的棧道因修路而封閉了,我們只好放下身段,從淌著水的溪澗,小心踏著水中露出的小石跳躍前行……突然後面有人大叫︰"閃開","閃開﹗",一駕四人抬的滑竿一僦而過。滑竿上坐著那位早前不願交額外費用的東北團友,手上還抱著寶貝的手提電腦。後面一位連索道吊車都不願坐,一路步行上山的北京阿姨大聲說︰嘿,這大老爺們挺壯的,抬他的人還真夠嗆。一眾團友都笑了起來 ……
        猴區的鐵索橋上和山坡上蹲著許多大小猴子,睜大眼望著走過的遊人。當我走過索橋時,一旁的小猴竟肆無忌憚地伸出小手,掏我外套上裝著手套和雜物的鼓囊囊口袋。峨嵋山正處冬天旅遊淡季,遊客少,猴兒們自然要餓肚子了。一旁賣猴食的大姐向旅客們懇求︰買點猴食餵餵猴兒吧,牠們爭食,前些天還打架哩 ……。
        旅遊淡季,上山的遊人不多,峨嵋山更顯得空泠幽靜,白霧如煙,繚繚繞繞,大寺,小廟,索橋,棧道……無不蓋著迷濛的面紗。我們穿行在林下寺間,有如踏行在縹緲的時光隧道。這里的每一座寺院景點,都有太多的典故和傳說︰天皇真人(即老子)於<授道台>(今善覺寺)點化軒轅黃帝; 普賢菩薩聖騎──六牙聖象沐浴<洗象池>;<中峰寺>後山唐太宗派大夫還夢送雄黃;<神水閣>東海龍女為解湖北玉泉寺方丈思念峨嵋山清泉而令"神水通楚";白娘子<白龍洞>修煉得道;明月池畔李白聽高僧廣淩撫琴弄樂……〞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的琴音和景象,似猶在耳,如歷眼前 ……。
        回成都的路上,大霧已散,天氣轉晴,高速公路也開通了。車上,上金頂的香港夫婦忙不疊地打開電腦,將早前攝於金頂的照片輸入電腦。坐在背後的我們看到了電腦中陽光明媚一派銀妝素裹的峨嵋金頂,那起伏的雲海間竟還有威光煥赫的"佛光"出現﹗我們有點羨慕,但不覺可惜︰他們捕捉的是"異彩奇輝迥不同"的金頂祥光,而我們看的卻是"古剎朦朧浮霧海"的靈秀峨嵋。金玉琥珀,各有所獲。(二)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ngcathy&aid=2721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