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90101《金剛經宗通》第一堂課(一之二)
2010/01/07 16:11:56瀏覽1452|回應0|推薦1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四寶註:這段話,就是涵蓋「四威儀」在其中。

說明了,四威儀定

行:入...

住:乞食...

坐:敷座而坐...

臥:..........(涵蓋一切)


  ﹝通曰﹞此般若全部有六百卷,凡四處十六會說。

一王舍城鷲峰山七會;

二給孤獨園七會;

三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

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計九會放光。

見是光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 

(這裡我們有做一個頂禮相契,這個地方因為是現象,所以我把祂拍照,會把祂放在部落格相簿裡面,你們可自行連結去看。)

()、南無「王舍城鷲峰山七會」,然後出現什麼東西呢?

眉心:心輪現黑洞---意喻,空其法我。---捨、離、空相---次第相 ( 當下那個相要捨掉 )(圖二)

()、南無「給孤獨園七會」,然後出現什麼東西呢?

眉心放光順時輪轉,心 (出現) 光明圓鏡。---自覺相。(圖三)

()、南無「他化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然後出現什麼東西呢?

頂上放光,身現金色光明相透徹。---有、用相。(圖四)

(屬於智慧、自覺圓滿的相)

()、南無「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一會」,

           然後出現什麼東西呢?

炁由外而內斂入體而空。呈通透清淨白色透明光。---空、體相。(圖五)

( 感覺「炁」進入身體內,但又不見了,到哪裡去?不知道 )

佛說此經甚深微妙,何以不放光哉?佛顯平等智故,即於平等放光而眾不察也。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是手上放光也。入舍衛大城乞食,是足下放光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即住)),是眼中放光也。還至本處飯食訖,是口中放光也。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也()。又此經為護念付囑諸菩薩故,說於六度無相法門。乞食所以教眾生布施,著衣持缽以彰其戒,次第行乞以彰其忍,足不染塵(並非指腳不沾泥土,而是指我們的心不執著於相) 而又洗足以彰精進(把身體洗乾淨之後,就等同我們的身體處在一種穩定、安歇的狀態),還至本處敷座而坐以彰禪定(表示還未到禪定,祂只是身心安歇,不叫禪定),說在祇園又入城乞食,說在乞食又還歸本處,一一不住於相,莫非甚深般若之顯現也。
  有上根利智者,觀察世尊放如是光,即得金剛如幻三昧而登彼岸,又何假於開示哉! 

(四寶註:這邊我們回頭問一下,剛剛「如是我聞」有沒有人看到相呈現出來?可以提出來討論,這就是相契的問題,所以祂說如果你相契了,「見是光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光即智慧光也」。灌頂的時候,清淨光跟智慧光,你看到的光裡面帶有訊息,祂能夠引動你的智慧,不需要解說,看到光你就了解、就懂了,這就叫智慧光。清淨光,是不用看到光,你也是清淨的、了解的,因為你一切圓滿,不需要有光或無光,你還是了解。)
  刊定記曰:序有二種,一證信序,二發起序。初如是我聞,至五十人俱,證信序也。證信者,顯說聽時處,一一分明,以證非謬。「一時」者

(四寶註:「一時」有誰看到了,就好像「如是我聞」誰相契了?你想想看,我們學鬆身法學那麼久了,身心已經鬆到一個程度了,都沒有辦法看到,那如果不學鬆身法,身心都是「粗」的,能夠入禪定嗎?入禪定才能有所見,不能入禪定是很難見到這種現象的。),即如來說法大眾聽受之時也。「佛」者,說法之主也。祇陀太子所施之樹,給孤獨長者所買之園,此說法處也。與大比丘等者,聽法之眾也。俱者,同此一時一處也。以如是等語冠於諸經之首者,如來臨滅度時,阿難問佛,一切經前當安何語?佛言: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眾若干等。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諸佛法皆如是。故阿難遵依佛敕以冠於首,證己所傳無異說故。

(四寶註:所以這次我在台北共修完了之後,我請大家合掌頂禮,禮敬這個場子的眾生跟護法的意義就在這裡,我們來到這裡跟他們相處,我們在做功法契入了,我們必須要跟他禮敬,什麼原因?不想讓他受到干擾,也不想讓我們受他的干擾,重點就在這裡。)
  爾時世尊至敷座而坐,是為入定

(四寶註:是入什麼定呢?就是剛剛講的四種禪定---行住坐臥。那為何沒看到「臥」呢?祂於「行住坐」能入禪定,當然「臥」亦不成問題。「行住坐」是動;「臥」是靜,動尚且能入定,何況是靜呢?),戒資定,定能發慧,以戒定發起般若正宗也。「食時」者:寅卯辰,諸天食時;巳未午,人法食時;申酉戌,鬼神食時;亥子丑,畜生食時。今當人食時,則乞求不難。若非時而乞,欲施即無,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亡餐又飢,便成惱自。「著衣」者,著二十五條大衣也。「持缽」者,持昔成道時四天王所獻紺琉璃缽也。然須著衣持缽者,為離苦樂二邊故。諸在家者,好尚錦綺華潔衣服寶器,增長放逸,太著樂邊,出家外道等,苦行裸形,手捧飯食,致招訶醜,太著苦邊。佛處中行,故著衣持缽也。
  舍衛國,此云聞物,謂名聞勝德之人,奇異珍寶之物,多出此國。西域記,國周六十餘里,內城周二十里,故云處廣。智度論云:居家九億,故曰人多。佛入舍衛大城次第乞者,不越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無有選擇。還至本處者,化事已終,還歸祇園 (所以他們在乞食時,出去一次是乞食七戶,不選擇的,所以是看個人的福報)。飯食者,佛欲使行施者得福滿足也。有說食欲至口,有威德天在側隱形,接至他方施作佛事,斯則示現而食,非真食也。收衣缽者,休息攀緣,心無勞慮。洗足者,清淨身業,不染塵累。此二皆為後世軌範,故爾示現。敷座而坐者,自敷座具(這是用草鋪成,成道之後,此草即稱「吉祥草」),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示將欲說法也。

  如來每會說般若,皆自敷座具,為般若出生諸佛,即是佛母,表敬般若

(諸佛是由般若而生,由辟盧遮那佛而生,般若、辟盧遮那佛就是空性,無形無相),故自敷座。智者頌曰:「法身本非食,應化亦如然;為長人天福,慈悲作福田。收衣息勞慮,洗足離塵緣;欲證三空理,跏趺示入禪。」
  昔龍潭信禪師問天皇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信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

(四寶註:這是講我們平常生活中即是修行的當下,你每一個動作都要如法,嚴格上講起來就是「謙虛」,我們常講「人來是客」不管他是誰?自己的兄長、子女,通通是客,以謙虛相待)

信,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信,當下開解,

復問:「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後棲止龍潭,李翱刺史問:「如何是真如般若?」信曰:「我無真如般若。」

李曰:「幸遇和尚。」信曰:「此猶是分外之言。」
  又僧問趙州:「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了也未?」僧云:「喫了。(放下)」州云:「洗缽盂去。」其僧因此契悟。天童頌云:「粥罷令教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參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由二則觀之,可知如來自著衣持缽至敷座而坐,已說真如般若竟,何事於言。

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合掌

南無《金剛經宗通》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散掌 

嗡啊吽 娑哈

--------------------------

(自覺覺他之身心次第(十)身心安歇  http://blog.udn.com/omhon/2515045  )

註:因金剛經宗通一書,文義深奧,又以文言文書寫,以詩詞、公案譬喻,不易理解。故改以南老師之金剛經說什麼為講義。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366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