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26 12:43:12瀏覽4573|回應1|推薦16 | |
因著一個因緣,走訪這座台北市最古老的寺院。出了劍南捷運站,往對面小巷走去,一座青綠瓦頂、白色石柱的牌樓映入眼簾,上頭寫著「劍潭古寺」。題字者為辜振甫,修建年代為民國61年(1972年)。 劍潭古寺為什麼不在劍潭,而在大直?古寺原是位於劍潭沒錯,後來才遷到現址的。為何移寺?根據資料:日本昭和二年(1927年)左右,當時台灣督府欲擴大台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社域範圍,並闢建護國神社(今忠烈祠)的參道,於是強令劍潭古寺遷移到較偏遠的大直北勢湖山麓。三年後才復建,因腹地有限,僅恢復部分後殿。古寺遷移後,因地處隱巷,香火銳減,不復當年動輒數萬人參拜的盛況。 金碧輝煌的寺院,外觀感覺不出古意。原來,古寺遷移後又改建多次,早已不是當時原貌。最近一次在民國93年修建,96年完工,難怪煥然一新。上網查了一下改建前的樣子,蒙Tony網友允諾,借用他十幾年前拍的照片,兩相對照,看得出差異,黃瓦改成紅瓦,樸實的屋頂也改為翹脊式,並裝飾色彩斑爛的傳統剪粘工藝。 ↓拉近距離看看這些屋頂上的裝飾,做工十分精緻, 通常一般民間廟宇才會裝飾這些工藝,佛教寺院是很少這樣的。 關於劍潭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明末清初,這裡只是淡水河匯集的一個潭,尚未有「劍潭」之名,據說當時潭中常有蛟龍之類的水怪興風作浪,害人無數。有次,鄭成功領兵經過,蛟龍又出來噬人毀舟,鄭成功見狀,拔出腰邊佩劍擲向蛟怪,從此不再有怪作亂,此潭因鄭成功擲劍平妖,而名曰「劍潭」。其實鄭成功從未領兵到過北台灣,雖然真實歷史如此,我還是喜歡這個神奇的民間傳說,就像阿姆斯壯雖然踏破了中國人千百年的美麗神話,但月宮裡那個孤寂的嫦娥,還是長留我心中。 ↓漆著金字的牌匾,民國70年,由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先生所題。 劍潭古寺的緣起,也有一段傳奇故事。據說明朝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廈門僧人榮華和尚從南海普陀山迎了一尊置於樹根內的石雕送子觀音來台灣,途經芝蘭堡(劍潭舊址)時,遇到一條紅蛇擋路,榮華和尚極感驚奇,以卜筮占吉兇,結果大吉。當夜宿於茄苳古樹下,又有白衣大士托夢指示曰,將有八艘帆船從淡水行至基隆,囑他速往拖缽,籌資建寺,次日果如夢中所說,商人聞之慷慨解囊,榮華和尚便在劍潭北岸、劍潭山南麓建寺,供奉觀音佛祖,名曰觀音寺,寺院背山面水,風景十分清幽。其後幾百年陸續增建、改建,至民國13年,莊嚴的廟宇才全部完成。 古寺93年重新修建後,有些地方重新上漆,雖然華麗,但也失去古味。 ↓樑上金色雙獅。 這好像叫“網目斗拱”,上面有的寫經文,有的畫佛菩薩像。 鑲著金色華麗花紋的精致窗欞。 讓人目眩神迷的八角藻井。 石柱無法上漆,得以保持舊有的風貌。 寺前的古香爐,香煙裊裊,默默承載著多少蒼生的願望? 寺中仍留存不少古文物,這個原汁原味的“案桌”,是民國9年的作品。 大殿主佛前有二張桌子,前面是道光年代的案桌,後面神桌是嘉慶年間的,歷史更久,石柱則是昭和時期所作。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應該是近代的,屬泰式的玉佛。 側殿供奉許多大大小小的觀音像,歷史都很悠久。戴冠的神像是媽祖。 右側殿兩旁佛龕分立十八尊羅漢,姿態各異,神情莊嚴,不過這是後來迎請的,原來的羅漢像於民國40幾年寺院修繕時,在混亂中遭竊遺失。 寺內目前掛的鐘是右邊這口,民國62年鑄的。左邊是原來的古鐘,當年與十八羅漢像一起被偷,幸好去年已物歸原主,這裡面也有一段故事。話說民國77年,骨董收藏家林進士在廈門看到一口鐵鑄的鐘,鐘面上刻著「台北劍潭古寺」以及「民國44年」的字樣,他不忍台灣文物流落外地,費了一番工夫把鐘運回台灣。但買回古鐘後,一擺就是21年,直到去年整理倉庫才又看到,信佛的林進士想捐回劍潭古寺,廟方還一度以為他開玩笑,後來透過市議員居中牽線,古鐘終於重見天日。寺方表示,古鐘適度維修後會掛回原位,並立下感謝狀,記錄失而復得的歷程。 左側殿有個籤筒,既來之則抽之。抽籤的方法是,拿起籤筒搖一搖,看那支木片伸得比較高,就取那支。我大概搖得太大力了,一支木片居然硬生生騰空掉了出來,真是有夠粗魯,害我好丟臉喔! 戊申籤:「枯木可惜逢春時.如今還在暗中藏.寬心且守風霜退.還君依舊作乾坤.」 籤詩大意:時機未到,需要耐心等待。嗯嗯,就是說我還在沉潛期啦~~ 戶外有座小蓮花池,池邊這尊石雕觀音已有兩百多年歷史。 劍潭古寺經幾次改建,保留了一些拆卸廢棄的舊廟柱及石碑,現在安置寺旁的碑園,柱上的對聯及刻署年號,無聲訴說著滄桑演變。 ↓入口是嘉慶時期的舊寺柱。左右石柱寫著:劍氣沖霄呈北斗,潭光印月接西天。 小小的書卷石刻,還留有「劍潭古寺」四字。 一根高聳的龍柱 園內處處都是舊石碑、碑柱,有道光年間、有嘉慶年間、有大正年間, 讓人真正感受到這座古寺的悠久歷史。 園內最古的舊石碑是咸豐二年(1852年)的「奉憲示禁碑」, 立碑者為「署臺灣北路淡水總捕分府加十級紀錄十次張為」,碑文已漫滅難辨。 舊石柱拼的短廊,從Tony的照片看,十幾年前還沒有廊頂,可能後來才加的。 褪色的木刻,看起來日漸腐朽,終有一天會回歸塵土的吧! 廊柱前有二座抱鼓石,看起來好像一個穿海青的小和尚背著大鼓。抱鼓石是什麼?抱鼓石又稱石鼓,作用是穩固門柱或門板,外形可分為三段:上段多為圓形,中段為矩形或梯形,下段則為穩固的方形基座,前後夾於門兩側,有強化堅固的功能。有的光滑,有的有螺紋或各種雕花與吉祥圖騰,可增加美感。抱鼓石還有一種有趣的功能呢!由於石材有吸濕作用,所以古人出門前,會先看看抱鼓石,如果石頭顏色較深,代表空氣中的水氣重,可能會下雨,出門就要帶把傘,如果抱鼓石的顏色很淺,表示空氣乾燥,不太會下雨,就可以安心出門囉。~~~古人真是有智慧ㄚ! 小小的三角亭。 刻著經偈的石柱,都有奉納者的名字。 柱珠 陽光斜照映柱影,世事多變幾滄桑。 碑林園中有十數棵楓樹,深秋楓紅時,想必更添幽情。 園內一座多寶亭,白色外觀看起來很顯眼,有點不太搭嘎。這是亭子頂端。 登上兩層樓高的多寶亭,倚在欄杆前側看劍潭古寺。 枯木間出現的........沒錯,就是美麗華摩天輪。現代與古老,巧妙的融合。 繞到亭子後面一條只容一人通過的小徑,一側是亭的建築,一側是糊過水泥的高坡,鑽過樹葉落下的細碎陽光,從坡上瀉下一條條流動的光河。 內與外;光與暗 歷史,再輝煌,再悲傷,都已過去,珍惜現在所有,把握當下, 此刻的生命就如同石縫裡的小苗,充滿力量,努力且愉悅的向上生長。 2010年初訪劍潭古寺~~~妞吉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