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領養與寄養﹐給小孩一個家 [家庭親子]
2011/12/09 01:44:48瀏覽8465|回應68|推薦238

愛美是一個黑人小女孩﹐瑞秋是白人社工。愛美從出生開始﹐在醫院就被母親托給社工找人領養。瑞秋負責這個案子﹐一路陪著愛美更換寄養家庭﹐直到瑞秋辭去工作。愛美長大以後﹐也當了社工﹐很巧地負責了瑞秋退休後的社會安全照顧的案子。她們認出對方﹐多年後的重聚﹐讓她們非常珍惜這個寶貴的緣份。兩人都未婚﹐於是瑞秋領養了成年的愛美﹐她們成了母女。

這是我在領養小孩的聚會上聽來的故事。

在我們家小朋友出生前﹐自己老大不小了﹐中年男人的父愛需要付出﹐於是想要領養小孩。這其中我們參加了領養小孩的每月一次的聚會超過一年﹐直到有了雙 J。這樣大約二十人的聚會﹐是給有心領養小孩的人﹐一個講習互助的聚會﹐分享經驗﹐也給自己心理上的準備。其中有單身男女﹐中年夫妻﹐男女同志等。

每次聚會是一個半小時﹐每次邀請主講人主講四十五分鐘﹐然後是對談。主講人包括領養仲介﹐律師﹐心理師﹐社工﹐領養的父母﹐提供資訊和分享經驗。

領養小孩以後﹐小孩就是自己的小孩﹐好壞都必須承擔﹐絕無退還的道理﹐在法律上也不被允許。所以除了要有必備的父母之愛﹐還有很多挑戰要面對。

這裡面分兩種﹐領養( adoption) 和 寄養 (foster care)。領養就是在法律上是自己的孩子﹐姓氏會換﹐生活和經濟﹐由領養父母負完全的責任。寄養在法律上不屬於自己的孩子﹐只是提供小孩一個居家環境﹐不必待在收容所﹐政府每個月寄支票給寄養家庭﹐負責生活上的開銷﹐直到 十八歲生日為止。

在手續上﹐寄養花費低﹐成功的速度也比較快﹐有些寄養家庭幾年後會領養寄養小孩。因為寄養小孩不屬於自己的小孩﹐必須時常被社工探視﹐也會因為寄養家庭生活的改變﹐遷移﹐都會隨時終止寄養關係。沒有被領養的小孩﹐很可能在十八歲前﹐數度更換寄養家庭。

領養則需要花費﹐包括仲介﹐律師等﹐大概要花到一兩萬美元﹐排期在一年左右﹐如同懷胎十月。一般領養者﹐在小孩小時候就讓小孩知道自己是被領養﹐這在東西方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常在街上看到一個家庭由不同種族組成﹐我想這是西方文化裡的博愛精神。在美國大約有 3% 的小孩需要被領養﹐其中以黑人小孩佔多數﹐所以領養小孩要指定種族﹐必須等非常久。生父母有權決定被誰領養﹐所以領養者必須準備一本如同企劃書的檔案冊﹐裡頭包括自己的相片﹐經歷﹐生活情形﹐個個使出渾身解術來搏得生父母的認可。領養後﹐生父母就算放棄了自己的監護權。在領養的過程﹐領養者不可以給生父母任何金錢﹐包括小到十塊美元。

領養或者寄養前﹐都必須經過社工的評估 (home study)﹐由社工來家裡訪談數次﹐看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還有心理師的分析﹐其中小孩必須有自己的房間。光有愛心還不足以成為領養或寄養父母﹐還必須經過各種評估。這樣的評估往往也讓想當父母的人了解﹐自己是不是適合當這樣有挑戰性的父母。很多人在這當中了解自己的問題﹐知道自己的準備不足﹐而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經過各種評估之後﹐就有可能配到一個小孩。領養之前﹐通常會有一段互相認識期。領養人和小孩會在週末見面﹐以年齡設見面的次數﹐譬如領養三歲小孩﹐就見面三次﹐領養八歲小孩就見面八次。這些見面﹐也在看兩方的適應和是否投緣。主講人告訴我們﹐在小孩面前就做自己的原來的樣子﹐小孩很聰明﹐他們看得出來大人是否真誠。如果見面數次後﹐有一方覺得不願意﹐就只好等下次機會了。

有時我們也會看到失敗的例子﹐譬如寄養父母只顧著拿支票﹐沒有全心照顧小孩﹔領養家庭夫妻本身存在許多問題﹐或偏愛自己的親生小孩等。關於這些問題﹐制度本身沒有錯﹐應該算是社工的失職。

無論領養或寄養﹐都必須有無私的愛﹐小孩已經失去父母一次﹐不應該有第二次。健康活潑聰明漂亮的小孩大家都想要﹐可是領養或寄養的小孩不一定就是這樣。有時候我也覺得慚愧﹐我們的文化講了幾千年仁愛﹐博愛﹐我卻在別人的地方看到了這樣的實踐。

我不知道台灣是否有寄養的社會制度﹐如果領養是很大的工程﹐他山之石﹐如果我們的社會實施寄養﹐是不是可以讓小孩有個家可以回﹗

有一位主講中年女人有個寄養青少年女孩﹐她每天接送女孩上下學。一般青少年都怕同學看到自己的父母﹐最好遠遠就停車﹐女孩卻大方介紹給她的同學﹐因為﹐她有了一個家。

 

 

[延伸閱讀]

失庇的幼雛 by 安安小秋

便條上的地址 by 椰子樹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yjameschu&aid=5893857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6 16:12 【udn】 購買前先比價!經驗 解答 分享 父母比價

 回應文章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愛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豐富
2011/12/09 15:58

James有領養收養的知識,有戒藥戒酒的資料,懂紅娘俱樂部,有“男人40,午後艷陽”的第一手資料,又會唱歌會寫文。

偶發現UDN很難混內!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6:36 回覆:

那﹐還有跟辣妹熊抱的經驗﹐還沒寫。不能讓 電老大 專美於前。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照
2011/12/09 15:08

中西文化對於領養與寄養觀念

兩相對照下確有不同

讀James文章所述

我發現台灣社福工作

還有許多有待努力的地方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6:34 回覆:

可能西方已經繁榮很多年﹐就發展出比較人性的制度。

我們還在發展階段﹐所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給小孩一個家
2011/12/09 14:55

我從寫過「親親我的寶貝」系列後,一直想寫一系列可能是「無條件的愛」或「愛,可不可以沒有條件?」之類的文章或小說,只是種種原因延宕至今還不能上檔。

您這篇文章介紹得很詳細,有些西方人寬闊的胸襟和無私的愛,著實令人感動。我們 UDN 有位珊珊對甄甄不離不棄,也是令人感佩。

這世界,上帝造人有時候就是很奇怪,有些人隨隨便便就生了小孩卻不能養,有些人吃盡苦頭想生就是無法如願。如果發揮人類的大愛與互助精神,讓那些無法選擇出生環境和父母的無辜孩子,得到善心人的愛與照顧而有一個家,也算是圓滿。

台灣其實領養與寄養都有,只是可能需要再推廣這樣的觀念,社福單位的政策也需要隨社會變遷做彈性調整。

我認識一位兄弟姊妹分別被送到不同寄養家庭成長的朋友,說來其實是很心酸的。他個人是被寄養在國泰企業的慈善機構,我才知道有些企業家其實也在默默為社會付出。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28 回覆:

蛤﹐百變女郎公開相片喔。呵呵﹐原來是大美女。

您寫得那幾篇﹐何嘗不是愛心的發揮。

我把我看到的﹐自己參與的寫給大家分享﹐我想大部份人都沒有這樣的經驗。這個觀念放出來﹐或許哪一天有心人看到了﹐政府看到了﹐我們的社會就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了。

我也是珊珊格友的讀者﹐每篇都看。看到他們夫妻對公主甄甄的疼愛﹐我非常感動。

這裡無論領養或者寄樣﹐社工儘量不讓他們分開。所以我的客戶廠長﹐一下養了三兄弟。


li l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的習俗
2011/12/09 14:50
一般中國人都不願讓孩子知道
為了要給孩子一個真正的家庭
我的一位好友多年無法生育
找嬰兒對血型又搬遷
前前後後一年多
讓鄰居都以為是她生的
為孩子辦滿月酒
所有的記錄點點滴滴
比我們一般親身父母還要愛他
我則認為那是他們的緣份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20 回覆:

這是緣份﹐難得。

關於要不要讓小孩知道﹐東西方的看法的確不一樣。或許他們覺得不要隱瞞﹐心裡比較沒有負擔。

不過在西方﹐外表的差異很大﹐要隱瞞也不容易。


閒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領養與寄養
2011/12/09 14:37

不管領養或寄養   這些人都會讓人十分敬佩

這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與愛心去面對不是自己親生的小孩

光是這一點    一般人就很難跨出這一步了

在台灣有一個慈善機構---家扶中心  

可從這個機構認養國內或國外兒童   發揮自己的愛心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18 回覆:

很好呀﹐台灣也有這樣的組織來出面。

由民間來做﹐效果會更好。


diva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管寄養或是領養
2011/12/09 14:05
都在於一個同理心
愛心 + 耐心
有為人父母的熱情
這份初衷才能綿延下去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16 回覆:

這個要有很大的耐力。

我也自問﹐我有沒有這麼大的愛心和耐心﹐尤其是不是很健康的小朋友的時候。


婷(mayd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領養或寄養 在台灣不廣泛
2011/12/09 13:52

領養或寄養 在台灣不廣泛

也許送到中心 或孤兒院

...................................

其實~~既然 生了 為何不用一生愛守護

除非~~生病或不可預知災難

不然~~為何忍心拋棄~~

                              不懂~~~哀 週五 問安安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14 回覆:

有時也是出於無奈。

像我們家小朋友出生的時候﹐隔壁房間的就是一個高中女生﹐她顯然是無力撫養的。於是她跟社工講﹐她要讓娃娃被領養。

您可能會嚇一條﹐我們家小朋友出生﹐在醫院社工也有來問﹐要不要幫忙。其實只是她們的例行問題﹐不算無禮。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Project Care Case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for foster children
2011/12/09 13:19
It's so ironic that you wrote this article. Below is a true story I can share with you.


As a member of Austin Federated Women's Club, our November luncheon had a guest speaker Connie Bellows who gave a speech about how he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ject Care Case (www.projectcarecase.org) helps the foster children in Austin and surrounding counties.

She grew up in foster care system, and years later she also started fostering kids and then adopted three. She told the stories about her painful experienced as growing up in many foster families. Statistically every foster child will go through 16 families until reach to 18 years old. These foster children, if luckily enough, usually carry a trash bag or paper bag with limited personal stuffs to their new foster family.

Two years ago, she started contacting with various foster agencies to provide each placed child a suitcase with his/her name permanently printed outside and inside stuffs with two sets of underwear, two sets of change clothes, a teddy bear, a children bible, and some personal toilets.

A carry on size suitcase has limited space to storage stuffs, however, the child at least has some personal items to hold onto. I am trying to pass this message to church, friends, and neighbors that hope to gather more suitcases and stuffs for foster children.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10 回覆:

FOSTER CARE 比較辛苦的是﹐他們要常換環境﹐對小孩的心理也是滿受影響的。

您提的故事﹐很有道理。讓小孩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開通
2011/12/09 12:37
我們公司三位秘書都領養中國小孩﹐ 常常在一起討論父母經﹐還送小孩上中文學校,我們中文學校也常有領養父母的聚會﹐ 大家都不諱言以後要帶小孩認祖歸宗﹐ 知道自己中國的根。 美國人對領養的開通思想很令人佩服。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06 回覆:
他們的思想開放跟我們非常不同﹐旁人也不會投以異樣的眼光。我想﹐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溫暖海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勇氣
2011/12/09 12:07

除了愛心責任, 還真要有勇氣哪.

我同事生不出來, 想領養, 從四十三歲就申請等了快五年了都沒有領到孩子. 不是沒有可領養的孩子, 而是她條件要健康的-免得一生照顧麻煩, 要台灣來的-人不親土親, 要生父母無犯罪紀錄的-免得血液骨子基因裡就有犯罪傾向......

前陣子有消息了, 說生母是年輕的未婚媽媽但吸毒, 那孩子出生時是有點在母腹中被毒品影響的症狀, 但現在快一歲已沒有問題了, 我同事一聽還是猶豫不要了, 因為怕小孩會有毒害後遺症......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1-12-10 02:04 回覆:

我當初參加聚會﹐也是抱著要建康漂亮聰明可愛的的小朋友來領養。可是我看到主講人的小孩都不是這樣﹐其他聚會領養到小孩的人也幾乎都有些許不方便。可是他們都好有愛心﹐都全部接納了。

所以﹐這也是我們尚未達到的地方。

頁/共 7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