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永不拭淚I相遇》
2014/02/17 11:04:58瀏覽327|回應0|推薦3


  到底是怎樣的一本小說,可以讓所有瑞典人落淚?這是一本改編自真人實事的小說,雖然開頭不太像小說該有的型式,但又不能否定它不是小說,反倒有點像是劇本,或像是即將瀕臨死亡的人一樣,所有一生的回憶在腦海裡迅速轉播,而故事也就這麼一下跳到兒時,一下又躺回病床上按兵不動,不過斷落間倒是滿異常用心的銜接。

  Jonas Gardell 的文字很美,是我難得從男性作家身上可以看見的,也許是那份同志經歷過性別文化上的隔閡、孤獨與探索後才有的細膩與敏感,尤其是在我看過其它異性戀作家來執筆同志文學這塊後,那種差距更顯而易見,感覺就好像同樣品嚐著一杯咖啡,但 Jonas 卻精準的提煉出香氣,而不過份強調生命裡的苦澀般,字字香純。

  然後,轉眼又脫去小說的外衣,披上屬於作者那個年代的同運歷史,從大名鼎鼎的古典樂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被迫自殺開始,到王爾德因同樣原因被押入大牢,接著是希特勒也曾獵殺追捕過同性戀者,將他們關進集中營(在為猶太人平反時,後人很常忽略這一段),直到現在同志勇敢的站出來為自己遊行發聲。世界雖然在改變,但改變還是來的太慢,就像電影裡的犯罪現場都曲終人散了,警方才姍姍來遲那般,更別提這段辛酸曲折的背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同志依然無法結婚成家,婚姻依然是異性戀手裡握有的特權與霸權。

  故事主要描述著三位男同志間相互的牽絆?我打個問號是代表疑問,而非三角關係,因為這是三部曲,所以首篇的〈相遇〉有很多戲份是從主人翁的成長背景說起,包括小時候因性別特質被排擠,直到確認自己是同志身份的心理掙扎等。其中比較有趣的部份應該是班傑明這號人物,他在虔誠的基督家庭中長大,從小就陪著雙親挨家挨戶在傳教,原本我以為作者如此安插是要代表「恐同」的批判聲音,結果完全出乎意料之外,他也是同志,想必之後他腦袋瓜裡小天使與小惡魔的內心戲也很忙碌吧?這點讓我還滿期待後續的二部曲。

  最後,不得不稱讚一下出版社對於書封製作上的用心,每一處小細節完全都與內文相互呼應,尤其是首刷限量的透明霓彩書衣,根本完全貼近原文書名與故事年代的背景。書衣的構想來自於原文書名:戴上手套拭淚。在那個年代,人們因不了解而恐懼,連醫院的護士幫病人擦眼淚都得戴上手套。於是在書的外面加上一層彷若彩色玻璃的書衣,將眼淚「隔離」在外,象徵護士不願意碰觸病患,象徵人們不願意碰觸(同志)這個議題。唯有揭開彩色書衣,才能看見書封原本的顏色和紙的紋路;就好像我們帶著「有色」眼光看待人事物的話,便永遠無法看見他們真實而美麗的樣貌。只有當我們願意理解,當異性戀願意覺醒,並且拋開那層有色的眼光,這世界才不會有這麼多眼淚。說是眼淚其實算很輕描淡寫了,實際上還有更多的霸凌、痛苦、自殺等血淚,這樣的意境很淒美不是嗎?光看影集預告我都覺得我快哭了 QQ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ydia5&aid=11188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