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30 12:59:41瀏覽1630|回應0|推薦14 | |
這隻九斤雞,攝於 Napa Valley 的城堡酒莊 (castello di amorosa);被酒莊當成寵物,只養不殺,倒是顧盼自雄得很,不時昂首啼叫。 最近換了工作,開始接觸與供應鏈管理有關的業務。上週參加了兩天“談判技巧”的訓練課程,課程中提到許多溝通方法,其中一項是“沉默的力量”。剛好最近讀莊子,看到《達生篇》呆若木雞的故事,覺得頗有互相印證之處。 話說有個人叫紀渻子,負責替齊王養鬥雞。齊王每十天就來詢問進度。頭十天,鬥雞大呼小叫、自以為了不起。再過十天,鬥雞冷靜了些,但仍會被四周的聲音影像所激動。又過十天,鬥雞不再有多餘的動作,但目光依然如劍、氣勢依然逼人。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還沒準備好。過了最後十天,齊王又來詢問。紀渻子答道:“差不多可以了。別的鬥雞雖來挑釁,牠也無動於衷,看來就像一隻木雕的雞。牠的內在精神已經全備,別的鬥雞看到牠這樣子,都不敢應戰,馬上反身逃走。” 紀渻子培養鬥雞的方法是否實用,不得而知。但莊子的故事皆有天外之意,不可拘泥字句去了解。木雞的制勝之道,不在於貌似呆滯的外表,而在於英華內斂的精神、蓄勢待發的態勢、觀照全場的格局。我們需留意到木雞的養成教育,牠不是天生的木雞;一隻天生的木雞不值得培養。牠有銳氣,但急於表現,不知審時度勢。我相信紀渻子並不要消磨鬥雞的銳氣;畢竟,一隻失了銳氣的雞,還能鬥嗎?他對鬥雞的訓練,要教導牠控制銳氣、蘊藏銳氣。這與孫子兵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 的哲學幾乎如出一轍。顯然木雞戰略在合縱連橫盛行的戰國時代就已登峰造極了。 回到談判技巧,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談話過程中,不免出現雙方無言的時候。沉默令大多數人不安、尷尬;我們通常會急著尋找話題以打破難堪的沉默,因為人們基本上是友善的,總覺得不說話有失禮儀。我們聊天,喜歡會東拉西扯的朋友,不喜歡冷場,這絕對符合人之常情。 但在談判中,則不要害怕沉默,反而要學會做沉默的主人(own the silence)。如果要避免讓對方尷尬,可以主動問對方是否需要一段思考的時間;這個小技巧叫做 frame the silence, 意思是給沉默下個標題;因為人本能地尋求意義,只要你告訴他沉默所代表的意義,他馬上就會舒服得多。總之,誰要是受不了沉默的煎熬,匆促發話,通常就會處於下風,而談判的形勢往往立即產生重大變化。反之,誰要是挺得住沉默沉得住氣,通常會送出成竹在胸、有恃無恐的訊息,使對方心生疑懼;而恐懼是談判的大敵,因為人一恐懼就無法理性思考,容易在心裡劣勢下達成不利的交易。 參加訓練的人除了我都是公司的資深員工,從事供應鏈採購業務多年。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白人,話不多,但言必有中,頗有木雞架勢。另一位年紀也不小的印度人,話匣一開就無法停止,心情熱切但令人疲憊,頗似未成熟的鬥雞,連老師都得好意提醒他:談判溝通,兩三句說重點就好,不是演講,更不是寫書。 訓練課程中,以人為鏡,實在是難得的經驗。我發現只要少一點自我中心,多一點冷靜觀察,就可以學到新東西。自己喜歡在部落格寫長篇大論,習慣娓娓道來,從開天闢地講起,唯恐別人不知道我肚子裡在想什麼。這與談判技巧全然背道而馳。看來我得好好練習另一種說話的本事。 【註】莊子《達生篇》: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