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培養有後勁的孩子(轉載)
2010/10/01 20:05:17瀏覽900|回應1|推薦14
此篇訪談雖針對中國大陸的家長,但其中許多觀點值得所有華人思考。

---------- x ---------- x ----------x ----------

黃全愈簡介:旅美教育學專家。1988年赴美留學,現在邁阿密大學任教。長期致力於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著有中美教育比較系列《素質教育在美國》、《玩的教育在美國》、《“高考”在美國》、《家庭教育在美國》、《生存教育在美國》、《素質教育在家庭》、《培養智慧的孩子 --天賦教育在美國》等書。

    你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嗎?
    你認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嗎?
    孩子起跑領先就會步步領先嗎?
    孩子的後勁到底來自哪裡?
    我們到底應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子功”?
    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對孩子終身受用的教育?

【記者】中國家長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都沿用了讓孩子“早學多學”的家教傳統。您是旅美教育專家,根據您的經驗和教育新理念,您贊同國內家長的“早學多學”的傳統嗎?

【黃全愈】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們也是沿用國內的“早學多學”的傳統指導孩子的學習。兒子礦礦5歲跟我們來美國,在國內的幼兒園,礦礦已經學了不少小學的東西,到美國後,我們又讓他每天自學一些數學。在一年級時,礦礦的數學已遠遠超過同班的美國小朋友。我借來小學六年級的數學課本,礦礦一樣應付自如。第一學期結束後,我們向學校申請,能不能讓礦礦插班到三年級去上數學課?

不久,礦礦的數學老師來信婉拒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學會思考,讓孩子把自信建立在他們自己的能力之上,從而去珍視數學。”當時,我們心裡很不是滋味,也很不服氣:能學六年級課本的孩子,怎麼就不能上三年級的課?但是,13後后再來讀這封信,才知道數學老師的話,一語中的,入木三分。

礦礦身邊那些曾經快馬加鞭、大躍進式學數學從而在美國孩子面前大出風頭的中國孩子,最終多對數學有敬而遠之、甚至望“數”生畏的感覺。礦礦在高中時完成了大學的微積分,在美國“高考”SATⅡ的數學考試中幾乎得滿分。但後來,他談“數”色變,與數學絕緣。而這個老師,似乎在13年前就料到礦礦上大學後,會盡一切可能避免選修那個曾經給他帶來無數榮耀的數學似的,選了“珍視數學”這個詞。這個料事如神的老師真是讓我們倒吸了一口冷氣。

我們許多家長有意無意地把“早學多學”當成培養孩子的捷徑。在我認識、了解的留學生的孩子中,隻有極少數跟著美國孩子數學課的進度,絕大多數都在數學課上超前或跳級。礦礦小學三年級就自學了八年級(初二)的數學,初中就跳級到高中上數學。但上大學後,他才有點自言自語地感嘆道:“其實,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學得多,學得早……”這話從我這個目空一切的兒子嘴裡說出來,我的心裡滾過一陣強烈的震撼,許久不願面對這個現實……

咱們中國孩子的所謂“起跑領先”,不過是我們讓孩子在裁判的槍聲未響之前“偷跑”(說得好聽些是“搶跑”),比別的孩子早學先學罷了,而這種“早學先學”又是別人所不屑的。現在國內不少學校,在假期就預先組織孩子上下學期的課程,許多家長更是大請家教提前“補”課。在“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口號的蠱惑下,我們的普通孩子都被當成了超常兒童,被家長、老師驅趕著超負荷連軸轉。結果怎樣呢?結果是“起跑領先,終點落後。”孩子童年的榮耀,隨著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復返。所以,我不認為“早學多學”是一條適宜每個孩子的捷徑。

【記者】美國的基礎教育看似寬鬆、自由,卻為孩子的人格個性、獨立思考、創新精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您看來,他們培養孩子“童子功”的哪些招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呢?

 【黃全愈】美國的基礎教育,即“童子功”的第一招就是“發展批判性的閱讀行為”。

在應試教育的教學氛圍中,批判性閱讀簡直無異於自殺。因為,當老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學完一篇文章時,現成的標准答案已經在那裡恭候著你了。要想來點批判性閱讀,除非你已經活得不耐煩。當學生的閱讀被鎖死在《教學大綱》裡時,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批判性閱讀”。

國內傳統的標準化閱讀是一種外在強加的被動積累式學習過程。而美國的批判性閱讀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先對閱讀材料進行質疑、批判,然後再對其有選擇地吸收。這是一種主動的吸收,過濾後的吸收,吸收的是精髓、精華。這種批判性閱讀的過程,也是對知識進行重構、成為知識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的過程

批判性閱讀必須以獨立思考為基礎。當然,僅僅能表達自己的觀點還不夠,還要能表達自己言之成理的、有分量的獨特觀點,那才是真功夫。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批判性閱讀是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第一塊基石。

美國“童子功”的第二招是“發展批判性的傾聽技巧”。

“批判性地傾聽”,講究的是不盲從,把獨立分析和理性思考作為思維的“過濾網”,去吸取說話者的精華。“批判性地傾聽”的關鍵是:既不盲目地全盤接受,又虛心地吸收對方的精華,然後再去“悟”出自己的思想。

經過“批判性閱讀”和“批判性傾聽”,心裡有了好的主意,還要能“倒”出來,否則爛在肚裡,就前功盡棄了。因此,第三個、第四個目標就是培養“寫”和“說”的能力

雖然我們沒法改變學校的標準化教育,但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循序漸進、精耕細作的“童子功”招數,在家裡,不以考為本,不圍繞《教學大綱》填鴨式教學。孩子在家庭的寬鬆環境中,也許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記者】我們每個家長都不願自己的孩子落後,為了孩子今後能出人頭地,很多家長都加強了自己的管理力度。家長的高強度管理到底會促進孩子的發展,還是會妨礙孩子的發展呢?

【黃全愈】許多人認為,通過父母後天的人為加工 -- 給孩子加料(吃補品)、加壓(出生後就學認字)、加量(沒日沒夜地做題),就能把孩子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事實上,那恰恰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把孩子“製作”成用鐵絲捆綁、扭曲的“盆景”,根本不可能培養成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

什麼樣的家庭更適合孩子的發展呢?最理想的狀態是家長本身就不墨守成規,家庭內部就有支持創新、鼓勵創新的氛圍。如果家長本身不是很有創新精神,也應該凡事想得開,心胸寬廣,不過分管束孩子。如果家長不過分管束孩子,就從客觀上為孩子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未來真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很可能出自這樣的家庭。

    什麼樣的家庭反而會妨礙孩子的發展呢?

    1. 事事都先把結果告訴孩子,是非曲直都被“編好程序”,孩子失掉了體驗和探索的機會。習慣於被別人“編程序”的孩子,何來探索?何來創造?何來出息?

    2.  不允許失敗,以失敗為恥,剝奪孩子失敗的權利。家長不忍心看孩子遭到失敗,從拔刀相助到包辦代替,表面上是幫了孩子一把,實際上是從孩子的手裡奪走了實踐失敗的機會,奪走了孩子嘗試失敗的權利。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具有超越失敗及挫折的能力,在挫折失敗中孩子完全有可能自我奮起。

    3. 什麼事情都要求盡善盡美,不允許有任何一點紕漏。家長的完美主義會把孩子的創造性扼殺在搖籃裡。

    4. 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克隆家長。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是沒有出息的。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越父母的孩子才有創造力。

    5. 處處設置清規戒律,害怕孩子越軌或犯錯誤。到處設置“安全屏障”,把孩子的天地圈得越來越小,人為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空間,會使孩子謹小慎微,患得患失。

    6. 一言堂,甚至父母之間都不能有一點不同的聲音。家中沒有思想、言論的碰撞,必然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活力。

    7. 凡事都要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結果,總是用正確的邏輯和科學的事實去壓制孩子的想像。孩子的想像,很多時候是無邊無際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非得強求一個結果,往往會制約、壓制孩子的想像力。

    8. 容不得孩子的固執。有主見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固執。孩子沒有了主見,沒有了固執,就不可能百折不撓地奔向既定的目標,就可能“牆頭草”般地隨風倒。

    9. 總以為先有伯樂才有千裡馬。許多家長自以為是個“伯樂”,把自己的“賞識”凌駕於孩子之上,貶低孩子的存在價值,削弱了孩子的自尊和自我意識。

    10. 把“長幼有序”等家庭倫理觀凌駕於真理、科學、事實之上,使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

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障礙,家長意識不到這些是障礙,就將繼續阻礙孩子的發展

【記者】給孩子灌輸知識,給孩子傳授答題技巧,讓孩子在各級各類考試中拿高分、取得好成績是相對容易的事,而讓孩子獨立思考、勇於探索、開拓創新卻是很不容易見成效的事。在這分數決定一切的教育體制下,我們的家長該持怎樣的觀念,才能不受舊體制的牽制,真正肩負起素質教育的職責,培養起後勁十足的一代新人?

【黃全愈】很多中國孩子,小時候聰明過人、光彩照人,可長大後風光不再,甚至患上生理、心理方面的疾病;許多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的孩子(包括礦礦),年紀越低時,領先美國孩子的差距越大,年紀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與美國優秀的孩子相比,已經看不到或幾乎看不到差距。這種現象一直在我的觀察和思考中。

都說“授人以魚”比“授人以漁”容易,那是因為給成筐的魚當然比一條條地釣魚要快。培養能力類的教學舉步維艱、收效甚微。灌輸知識類的教學可以立竿見影地“灌”了許多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這就是灌輸類教育至今還有市場的原因。

但是,為什麼接受灌輸知識類教育的學生,會越往後發現問題越少、後勁不足呢?原因並不復雜,那是因為他們所學的知識沒有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要培養後勁十足的一代新人,就得明白,學東西又多又快的聰明孩子並不一定就是智慧孩子。而要培養智慧的孩子,可參看賈尼絲‧薩博的教育新觀念:能夠提出問題;極具好奇心;有狂熱的可笑的主意;不僅玩得愉快,考試成績也好;能深入細緻地探討;表達有力的觀點;能概括抽象的東西;更願與成人交往;能演繹推理;喜歡尋找課題;長於創造新的設計;學以致用;善於發明;勇於猜想;熱衷於鑽複雜的牛角尖;極其善於觀察;善於反思、反省…

雖然,在中國如此培養智慧的孩子多多少少會影響孩子的應試和眼前的利益,但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孩子光有應試的能力是遠遠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的。孩子有了智慧及“撒網捕魚”的能力,還愁沒有“魚”吃嗎?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4462124

 回應文章

不能正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聰明與智慧
2010/10/05 17:11

的確是兩碼子事,聰明依憑著先天,智慧則粹煉自生活,聰明說白了不過就是天份,有幾分就幾分,一生不變,但智慧則會隨著個人於生命過程中不斷的覺察體悟而累積,於"實用性"高。

其實不少中國人於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值得討論的議題,不外是基於欠缺"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剛出世嬰兒也是"的認知,因而在互動的過程中必然出現"我尊你卑,我大你小,我老你幼,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多"的語氣及對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