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5/03 02:09:40瀏覽593|回應2|推薦8 | |
政治大學,
〈在變化的一代玩一篇文字遊戲-分析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這個長得令我尷尬的題目,第一次是在中興大學「臺灣文學史論」課堂發表,當時以報告的方式將我的研究成果十分鐘分享給同學。而這一次,參加「2010教育部台灣文史大學生跨領域工作坊」是以「論文發表會」的形式(有主持人、評論人、發表人,有議程規則),我是第三場「戰後台灣文化/文學」主題的第三位發表者。評論老師是 這個活動我只奢求以學員的身分學習即以滿足,但中興大學廖學長鼓勵我投稿論文。與廖學長通信來來去去的九封信之後,我是發表人,而且帶著他所賦予我的信心。我很感謝他,博士班的他大可犀利批評我的作品,但他顯然是提拔。 你很客氣的提到是否可以給你一些意見,看了你的論文,覺得你這篇論文應該已經有老師給你很多意見了,因為就書寫手法來看(標題、結構、論文格式),它已是研究生的等級,寫得非常好了。 個人沒什麼特別的意見,勉強要說的話倒是直覺地建議你可以多凸顯這篇小說在台灣文學史上身為「後設小說」之祖的地位和意義,當然這些你在論文內容裡也有談,只不過並非很重點式的論述。 又:黃凡這篇小說的影響為何?後人有哪些仿賢作品?若只是單扣在這單篇作品的內容、風格去談,略顯可惜。當然,以後你念研究所就知道了,「沒有一篇沒有問題的論文」,就看評論者要用什麼角度去看待你的作品,要強調的是,你的作品已經遠超乎大學生的層次了,就放心去發表吧! 他說:「別想太多,年輕人要衝一點啊!」我真覺得,年輕真好。這也是這兩天兩夜工作坊的體悟。因為年輕,稍微努力的成果就能受到肯定;因為年輕,即使犯了一點錯誤,也是一個經驗與學習。「大學生論文發表會」是很有趣的,一群不是研究生的人從事研究,各個努力各個都有自己的夢想,不純熟也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未來還太美。 我很高興我是發表人,更高興評論人是 但這工作坊到底帶給我什麼影響與收穫?除了一些「認識新朋友」(真的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得不亦樂乎)、「一個不錯的經驗」(第一次的發表)之外,更具體的影響與收穫是──對論文恢復了興趣,就這麼簡單卻重要的一個收穫。猶記得大一在寫這篇論文時,還真是每天被大量的資料所淹沒,熬夜或爭取任何的時間,都用來做論文。但當時也因為大一,沒有包袱,輕輕鬆鬆,做論文的過程總是累卻更開心,甜蜜的負荷。但到了大二,或許是更忙了,也或許是對自己的期許更高了,開始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與有限之後,興趣便大大降低,甚至論文變成了作業敷衍。但今日,我說找回了那興趣,而且我很能確定我找回了那興趣,因為我感到自己有一種衝勁,是充滿行動力的,我可以以寫國科會計畫來作為我的目標。 這真是一個學術的氛圍,有的大四學長姐都已經考上不錯的研究所了,透過大量的交流與討論,知道自己的不足,更知道自己的長處。我應該珍惜大學生的階段,也該為研究所準備(當然研究所可以考,也可以不考,但所謂的「準備」,是一種充實,無論未來考或不考都是應該做的事情),累積一些備審資料。是該開始準備的時候了。 而在交流的過程中,也討論出很多研究的題目。自己太膽小了,或者被條件限制太深了,其實題目就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知道。其實,即便是土地的文學或語言,也都是可以研究的。不用去擔心這個有沒有研究價值,或到底可不可以研究,只管研究就是了。什麼都可以研究,只要願意研究,如此而已。而且在強調跨領域的現代社會,研究的方法也不再只是一種了,我可以盡情地發揮,也可以結合各方的資源,這是更重要的。 關於研究,不知覺地已大二,我想我再不珍惜大學階段來研究南投、研究埔里,這份土地的情感可能也會在畢業之後而漸漸生疏。我可以留下什麼的,因此期許能奉獻一些對土地的愛作為回饋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的論文、報告者中,除了地主學校七篇為最高之外,便是暨大的五篇次之。「暨大現象」使大家注意、興趣,也肯定。在其他學校可能只有一篇發表的情況之下,我以暨大的學術為榮,以受過的訓練為傲。如果沒走出埔里,還真的不知道自己有這樣的「學術環境」呢!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