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22:50:50瀏覽665|回應2|推薦4 | |
◎作者:浚羽(收錄於欲風鏡半熟卵作品集)
各位好。作為一個平凡之至的學生,忝作此序,實在不好意思。我和鴻瑞的淵源,起於2006年暑假的五天營隊。自五天延伸出的兩年,至今日,我們並未互相置對方於記憶之外。為別人寫序,我怕的是份量不足。在此先謝過了。 想到鴻瑞,會想到甚麼?諸位與他不識,對於將他作為一種「符號」,能象徵出甚麼,也許很好奇。我想到的是一種質樸,一種熱切。 施淑教授在提及「聯合文學獎」時曾說道:「作品的表現,……逐漸由帶有公共性訴求和社會意識的問題退卻,轉而朝向關注時尚議題,著重作品形式的風格化和品味化的道路走去。」 我們知道文學與生活相關總是不可分的,但施教授已指出:文學已不再是生活的附庸或者一種社會現象的記錄;它正往獨特的地方走去,與現實儘管不是「背道而馳」,也可能是平行線。譬如夏宇、葉覓覓這些年輕的詩作者,或者去年時報小說獎第一名〈走電人〉,裏面所透露出的超乎現實的氛圍,可能正瀰漫現代中文的文壇。 但鴻瑞並不是。 從他的作品裏,我們能看到他對於生活的關切。一種貼近土地的書寫。如柳,高而能下,不忘本。 這是他的質樸。對於現代,這是多麼要緊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我想到中文系的一些現象。 敝人也就讀中文系。班上的同學,或轉系、或雙主修、轉學……儼然有「跳板效應」。在未轉走的人裏頭,有一半可能對中文並不真的熱愛;剩下的一半中,對於就讀中文有些後悔可能又是多數。真正擁抱中文,且繼續深研的,可能不到原先五分之一。 而鴻瑞在這兩年裏,心意堅定,時常問我有關中文系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哪些書籍是準備上需要精進閱讀的。我常想,如果我的同學們都如他愛好文學有多好?這是他的熱切。加上他的質樸,我認為對於中文系來說,他是不可多得的學徒。 鴻瑞與其說是氧氣,不如說是氫氣。尚未穩定,而時時自燃,發出熱度,把自己融進中文廣大的爐子裏,百千鍛鍊,以求成材。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鴻瑞,和他所象徵的,一種對中文的渴望。 成大中文系日間部三年級 學生邱浚羽2008/3/23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