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裡偷閒的時候我把哈利波特拿出來翻了一下,故事中那頂破爛的分類帽總會大聲高歌決定新生分屬的學院。
然後就是博學多聞的雷文克勞、狡猾機伶的史萊哲林、英勇無匹的葛萊分多、剩下沒人要的赫夫帕夫。
雖然只是故事,但史萊哲林與葛萊分多常常爆發衝突,兩個學院的學生也相當的兩極化,讓我有點感想,如果不是分類,那麼互相歧視與代溝是不是不會這麼劇烈了?
從古到今漢人以文化本位鄙視他們所謂的「蠻夷戎狄」,所以有此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今蠻夷戎狄不存在於台灣,一致的種族膚色、語言、宗教,也難以分辨所謂的外省人、本省人。
那麼現在最明顯的分類又是什麼呢?存在於我們生活之中的考試制度,脫離國中、小學以後,以學科能力把學生分類到不同的高中、大學吧。
考試制度了隔絕了不同的類型的個體,企圖製造一個能力類似的群體,並且讓這個群體跟另一個群體競爭
競爭對這社會是有幫助的,可是有時於造福強者,而忽略弱者,次之,學校其實是一個「封閉」的迷你社會,有所謂的好學校,就會有爛學校,所能給予學生的環境往往不能相比。
接著校風再影響個體、延伸到整個群體,例如爛校,校方傾向以懲罰手段來控制學生,勢必造成更大的反彈,不服從的學生就成了「壞學生」了,而當校長、老師在台上訓話時,往往一竿子把所有學生都視作一個體,又怎不會影響這個環境的所有人呢?
學科能力的分類,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失去一個學習與自己不同類人相處的機會,因為這個社會種種的歧視現象起因就是分類,分類就會產生「不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