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0/26 19:19:22瀏覽563|回應0|推薦2 | |
作者:姚念周 文中所提許多消費行為像“謎“一樣的描述,頗為傳神,也因此造就市場調查或消費者調查工具及服務的發展空間。 然而文章中所謂“…「適合髮質」最抽象,因為它太個人化了,它伴隨強烈的個人認知,偏偏讓最多人選它,無形中增加洗髮精品牌行銷的不確定性…“,個人不是很贊同,雖然這與消費者判斷自己所謂的“體質“一樣有判斷不正確的機會,但個人“髮質“是在消費者心目中已有定位的,也許同一人的一生中髮質可能因年齡層等其他因素改變,但固定時段內改變得機率很小,因此由調查中找出“油性“、“乾性“…等不同髮質的次族群是可以具體化的,其需求是可以抓的住的,並不如此複雜;反而是所謂的“香味怡人“這一特性,個人以“職業病的角度“認為很難抓,因為每個人對於“香味“的定義,才真的是個人化,許多人(包括男女性)其實某種程度在使用香水或古龍水之外,是以洗髮精或慕斯的“香味“來“打扮“自己的… 我們知道人類的嗅覺是五官中最複雜的一個系統,而對氣味的喜惡,真的是【隨老爺喜歡】,君不見古諺云︰海畔有逐臭之夫,因此我認為香的,你並不見得認同,族群中的次族群分類也比較複雜,相信絕對比所謂髮質的分類來的不易收集,但也不是無法著手去“抓“一些具體的方向,大體上,嗅覺測試在適當的條件控制下可以進行收集消費者對特定氣味的主觀反應,不但可以作為配方開發的依據,亦可以收集區隔次族群的資訊,藉以在行銷活動中進行不同區隔的訴求。所以感官品評這一工具的應用,不只在食品業可以充分應用,實際上此處的洗髮精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顯示許多以人類的感官來判定“品質“或喜惡的產品,都可以善加利用感官品評技術來抓住消費者。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