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迷世代》遇到《自願被吃的豬》
2007/04/02 23:12:23瀏覽1396|回應5|推薦24
前幾天應老師之邀到大學部通識課程與同學們分享這兩年工作心得,從開始到結束的那一刻,我雖然是站在講台上的分享者,但自身感受到的震撼卻不小,也深受感動。

談到台灣這幾年的變化,每個人都可以列出一大落感想,不論年紀、城鄉、國內或海外,每個人對這塊情繫的土地都有深深的期許或失落,看法或許不同,也因為世代落差孕育出不同文化。

開頭我指著當天的分享題目「政治狂想曲」,問了在場200餘位大學生,有誰喜歡政治的,果不期然,小貓兩三隻;再來反問那不喜歡的呢,哇,雨後春筍看過嗎。那看似反駁的態度反倒讓我很開心,其實我運用了沉默螺旋,在同學們舉手的那刻,就註定當天演講我們可以有良好的互動,這也是當天想傳達給他們有關政治或生活的第一個概念:「你可以不喜歡政治,我也不喜歡,但你不可以不懂政治,當政治或輿論用任何型態影響你的生活時,你才有機會贊同或反抗」,更重要的「不論他們心中的答案為何,只要願意參與,就能找到動力、就有改變不滿的機會。」

接著我以朱立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的《自願被吃的豬:100個讓人想破頭的哲學問題》(The Pig that Wants to be Eaten: And ninety-nine other thought experiments)作為引子,試探同學們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然後試著去敘述、衝擊、重組、內化。

為什麼挑選了「自願被吃的豬」來作鋪陳呢?起因於我對「當迷世代」的好奇,雖然我也離這世代不遠(笑),但總深深的著迷那專屬的創意與深深的焦慮期許。誠品文選提到,2004年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發表的《當迷世代:台灣酷文化報告》中,提出十個當代青少年生活趨勢,做為針對青少年族群發想廣告創意的新指標。

關於「當迷」這個詞,來自英文用語「dumbing down」,意指「愈來愈笨」,是文化精英用以批判流行文化、感嘆「世風日下」的術語,有埋怨媒體稱霸、訊息氾濫的時代,大眾的思慮愈發淺薄而瑣碎,文化素養漸趨低落的意思。當然,年輕人可能會跳腳或是嗤之以鼻,至少也該先回答下列問題才來評斷:
1.「黃暢秋」為什麼不能把CD-Pro2賣給「肚爛明」?
2. 阿朱為什麼要代替她爹?
3.《魔戒》裡的哈比人咕魯暗戀誰?
4. 下午茶喝什麼?
5. 如何分辨「滿神牌口者哩水」是否假冒?
6. Javascript和克林貢語有什麼關係?
7.「趕羚羊」是描寫邊塞風光的好歌?

不看還好,上世代的看了「CD-Pro2」、「段正淳,納命來」、「說愛你」、「Circus Action」、「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White & Nerdy」、「趕羚羊」,可能會吐出一缸子血。

主導該調查計劃的集團想像工程師陳倩如,指出含括KUSO在內的「當迷文化」特質,正在於對成人眼中的「笨」與幾乎不可能生產意義的「思慮瑣碎」,感到無比的自得其樂:
「在周星馳那個時代……笨蛋是周星馳,可是我們到了一個地步,就是每個小孩都是周星馳……以前那個時代,舞台是周星馳的,這個時代,舞台是大家的……」而這也是「當迷」最教「成人」感覺焦慮的原因。

姑且不論「當迷」的命名能不能被當下青少年接受,但的確反映某些「成人長輩」對青少年的印象,也直接點出當今青少年文化蘊含的「世代距離」。

我心理想,那麼如果讓年輕世代回答Julian Baggini的問題一定很好玩,於是,我開始了第一個提問:

「吃下自願被你吃的豬,有錯嗎?」
好,那「吃下自願被你吃的人,有錯嗎?」

前一個問題70%的人說沒有錯,但沒幾個人敢舉手說吃人如同吃豬一樣簡單。
我反問,難道只是因為我們是人,所以不吃同類嗎?或是人具有靈性所以珍貴?那如果不涉及法律問題,你還會反對嗎,這顯然涉及更多的前提才能回答。

「禁忌」的力量很強大,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範,西方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多半不認為吃肉構成道德問題,有時他們吃的肉甚至來自於在恐怖環境中豢養的動物。關於思考,有些農場動物,例如豬,甚至比家中的寵物還聰明。

然而,吃某些種類的肉卻會引起反感。許多英國人認為吃馬肉或狗肉是野蠻的行為,而英國穆斯林則認為吃豬肉是不對的。吃寵物尤其惹人嫌惡,很多人都能接受燉兔肉,只要你沒有為這隻兔子取名字,並且將牠養在籠子裡。

這些判斷是否具有道德基礎,或只是文化制約下的反射動作?假設你不是倫理素食者(倫理素食者認為吃肉就是不對),就很難看出道德與這件事有什麼關係。在Baggini另一個問題,
「你是三級貧戶。看過《佐賀的超級阿嬤》之後,你發誓絕不浪費任何食物。有一天,你心愛的貓咪被車撞死了,但牠還是一塊完整的肉,該不該煮來吃?」
事實上,就這個例子來說,吃掉家貓搞不好反而更有道德,畢竟世上有那麼多人處於貧困,故意浪費資源確實不道德。因此,如果吃肉並非不對的行為,加上又有現成的肉可取用,丟掉肉似乎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吃掉這些肉,對不?

有人可能會反對,認為吃寵物等於背叛你和寵物之間賴以維持的信賴感,你不可能從朋友與保護者的身分輕鬆轉變成講求實效的農夫。這不只在心理上難以調適,也破壞了人類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基礎。

然而,我們不難想像,在某些文化中,吃寵物乃至於朋友反而是彼此關係達到頂點的邏輯結果。在普曼(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中,武裝熊王歐瑞克藉由吃掉他死去的朋友斯科斯比,表達榮耀朋友之意。雖然三部曲的讀者絕大多數是兒童,但是普曼說,兒童似乎很自然地接受了這樣的安排。而在《香水》(Perfume)中的葛奴乙最後不也是將佔有慾表現到極至而被搶食啖盡。

真實社會接觸到的議題則遠比這複雜,好比「安樂死」,乍看似乎很容易作抉擇,但深入點看,不僅僅是醫療本身的自主原則、行善原則、同業關係,再加上家屬期望、社會感觀,還會有溜滑梯效應與蓄意犯罪的道德問題,那並不簡單。

接著下一個問題:

「你是小兵,上級命令你姦殺無辜的人犯,若不聽命,被處死的反而是你,人犯的下場也會更慘。這時該如何抉擇?」

聽命行事反而是一種慈悲嗎?事後的陰影來自於罪惡感或自我懲罰?《哲學小徑》主編郭顯煒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們思考,那是在八年對日抗戰期間,日本攻勢猛烈,中國危在旦夕。國民政府突然想到一個辦法:訓練一百名自殺炸彈客,到日本各大都市引爆,造成日本平民恐慌。一方面鬆弛日本的後防,另一方面報復他們殺了那麼多中國人!

先不談你到底自認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如果你是中國人,你認為這些自殺炸彈客是愛國勇士還是恐怖份子?如果你認為他們英勇愛國,願意為了自己的同胞犧牲生命,那麼,你能說劫機撞上紐約世貿大樓的阿拉伯人是恐怖份子嗎?更何況還有「陰謀論」和「反陰謀論」呢?

接續我又提出了幾個問題:

「你去領錢,提款機吐出好多錢,比你要領的還多,但是你的帳戶一切正常;嘿嘿,銀行不知道出錯了,除了銀行,沒有人有所損失,你拿還是不拿?」

「你是官員,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誕生了,拍攝手法一流,內心刻畫深邃。可是,劇情驚世駭俗,甚至歌詠種族屠殺與強暴婦女。該不該禁止這部電影上映?」

「你是消費者,滿街都是「便宜的好咖啡」,真是好康。不過,為什麼會這麼便宜?是因為店員薪資過低、咖啡農被嚴重剝削嗎?你是不是助紂為虐?」

「你是國家元首,聲名狼藉的商人想要改變形象,願意捐款拯救卡奴,減少燒炭自殺的現象。條件是:頒授國家最高榮譽勳章給他!這是賄賂,還是行善?」

凱子提款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嗎?如果沒有攝影機、銀行查不到,你拿不拿?
是偉大藝術還是道德恥辱?專業還是民意重要?
難道便宜就一定沒有好咖啡?好咖啡就一定有人受害嗎?
是否賄賂無罪、受餽有理?利益的交換是否一定有罪?

Baggini 在另一本著作《新聞挖挖挖:頭條新聞背後的哲學思索》(Making Sense:Philosophy Behind the Headlines)中,針對生活事件的呈現與行銷有更貼身的討論:

「我們有權窺探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嗎?」
「政治人物爆出緋聞就一定要下台嗎?」
「基因改造食品真的那麼罪不可赦嗎?」
「政府花大錢辦煙火秀會比拯救貧窮更重要嗎?」

從震驚全台的三一九槍擊案,到世界盃足球賽震驚全球的席丹頭錘事件,透過攝影鏡頭,我們看到事件的發生。然而,我們都不相信媒體呈現的真相,也從來不知什麼是真相。

從政壇美女被偷拍製成光碟轟動華人世界,到八卦媒體撒下天羅地網偷窺公眾人物,窺探他人隱私已經成了全民運動。然而,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被偷拍,也從未思考過有沒有權利挖掘他人隱私。

從政壇帥哥被爆劈腿而下台,到法界大老搭載女子到汽車旅館上廁所而請辭,人人都要求政治人物應當先齊家再談治國。然而,治國能力真的和性能力有關嗎?下半身和上半身真的不能分開思考嗎?

從大街上的各種宗教建築,到小巷裡的各種廟宇神壇,很多人因信仰而得救,也有許多人因信仰而沒救。同樣都是相信某些神祇,同樣都有五花八門的儀式,同樣都是尋求心靈寄託,各大宗教與民間信仰的差別到底在哪?

以上的問題在實務上延伸,就可能會探討到「戰亂後遺症」、「血鑽石」、「政府編列運算」、「地方政府補助款」、「排擠效應」、「政商關係」、「公眾人物」、「媒體責任」、「國有財產回收」、「移民與外籍新娘」、「稅賦制度」、「宗教信仰」、「醫療改革」、「福利制度」、「公平貿易」、「火化」、「能源」等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議題,甚至最近火熱的「正名運動」、「樂生療養院」,都會是饒富趣味的對話。

不論哪一種觀點,明確可見的是,過去那種植基於傳統與宗教價值體系的道德秩序一旦被推翻,許多人都必須努力為自己的價值判斷找尋堅實的基礎。平常我們侃侃而談權利、責任、正義、自由與公平等議題,但是對於這些字眼的意義,卻經常缺乏明確的概念。我們是不是像英國哲學家艾爾在1936年所說的,

「我們是否只是用道德語言妝點自己心裡贊同或反對的直接感受?或者,實際上是不是存在真正有助於我們解決價值判斷難題的規範概念?」

回到那堂座談上,除了相互討論所激發的靈感,我在新世代同學們專注的神情、適切的同理、投入的討論中得到感動,

「在新世代看似冷漠的背後,還是蘊藏著無限的熱情與關懷。」

我不禁懷疑,「那對環境的逃避,是否意味著我自己也深陷當迷世代對時事的厭煩與冷淡」,象牙塔有時反而成了知識份子的化妝品,除了注意評論策略,從而發掘自身的偏見,最核心的價值,還是會回到對人與環境的純粹關心。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watai&aid=866287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3 07:48 【udn】 這有相關產品!問題 自願 想破 哲學比價

 回應文章

世界‧因我們而美好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4/20 01:40

恩恩  能感受自己還有呼吸  真是一件好事對不


garden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於
2007/04/18 01:01
許多的事,我也沒有明確的概念
當大家開始在面對過程複雜又艱難的挑戰時
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堅強的信心
但願毎一顆心都可以找到
適合它的生命,就不會沉迷了...
永遠都會記得永遠美麗的回憶

世界‧因我們而美好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4/10 00:57
To 張爺~

我說張爺啊
你這可是折騰小弟我了
我可不是什麼行家
充其量不過是洪流裡的小毛頭學著抓浮木:)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棒的課程
2007/04/04 00:24

之前在Wit那裡留言說,聯網裡頭能用清晰語言表達哲學的實在少得可憐,沒多久就發現您也是行家。~~而且是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行家。

聯網不缺風花雪月,缺的是像這樣有思想又流暢的銳筆。


世界‧因我們而美好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
2007/04/03 11:25
哈哈~ 妳說的沒錯
想破頭總比撞破頭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