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摘:值得您瞭解的事情
2023/06/01 18:31:08瀏覽227|回應0|推薦15


老杜夢畫 2013 |  值得您瞭解的事情

有很多朋友告訴我,他只想平平淡淡,想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從來就沒有過成功的夢想。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成功“偉大”的欲望。不論民族、文化、歷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受到讚美、受人尊重的願望和傾向。我覺得,佛洛依德講的是人話,誰不想成功?成功意味著出人頭地,吃喝無愁,實話說,追求成功是人類的本能!可老杜要告訴你的是,當一個人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併發性的“後遺症”。
成功不易,可成功後真會併發出後遺症嗎?這是肯定的!後遺症主要表現在成功者將成為人們幸災樂禍的對象,成功者也會與愛人及親近的朋友會出現衝突,更會激發出負面情緒,比如看什麼都不太順眼,擔心自己的成就不被人看重等等。另外,對成功的標準也會在目標實現後不斷地發生變化。
我們身邊不乏成功的朋友,平時他們出現在新聞熱點、頒獎典禮,演講會場,我們漠不關心也不會熱衷談論,某一天曝出某成功人士偽造學歷、非禮女性、偷稅漏稅、後院起火,妥了,立即就會成為熱播頭條,說什麼的都有,大家在飯後茶餘,樂此不彼。
有一位與我關係較好的成功大佬曾告訴我,自從他榮登富豪榜之後,與集團的高管、家人及朋友的對話越來越不投緣,甚至覺得別人都是在懟他,而一些與他關係相當密切的好朋友,也在背後議論他,說他變了很多。他自己則發現,自己原來堅持的目標,一直在移動。
心理學家認為,出現這種狀態,是因為我們關於幸福和成功的公式太落後。人們通常會認為,如果達成了一個目標,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們就會很開心。實際上並非如此,每當人們取得了成功,大腦就會改變成功的標準。因為要取得成功,大腦會沉迷於這種挑戰而匆忙的狀態,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與此同時也會犧牲掉很多能夠帶來幸福的東西,比如社會關係、親情友愛、安靜的時間、內心的反思等等。
當你知道了成功後的併發性“後遺症”,是否會對成功產生擔憂,裹步不前?告訴你,老杜不會!不可能成功的老杜可以厚著臉皮告訴大家:我始終把成功當做信念、使命、責任和任務,一直保持著必須達成的欲求。否則心有不甘,死不瞑目。不知你信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105703709505260&set=a.166831850059172 

老杜夢畫 2009 |  怎麼臨危不懼,化危為安?


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歷史長河相比,個人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都是非常短暫的一瞬間,雖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可下一步是福是禍,誰能料到?生活中,有時不好的境遇會不期而至,令我們猝不及防,可總有一些精於算計、具有見招猜招能力的高人因禍得福,如果稱他們是老狐狸一點也不為過吧。
之所以把有超凡本領的人稱為老狐狸,說明狐狸這個物種較其他動物而言,絕對是高智商,它們善於用計謀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遭遇危險的時候,不僅會裝死,比如遇到獵人或其他猛獸追捕,在走頭無路時,狐狸會癱在地上,暫停呼吸來裝死,依靠聽覺來計算、判斷、評估風險,選擇竄逃的機會。還能主動放棄局部利益而保全整體利益。比如狐狸被獵人投放的暗夾套住了一條腿,狐狸會毫不遲疑的咬斷被夾住的那條腿,選擇逃命。這不是智者所說的: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最早發現狐狸足智多謀是希臘詩人阿爾洛克斯,他在西元前7世紀說:狐狸知道很多事,而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後來,20世紀最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份子、英國哲學家以賽亞·伯林,把刺蝟和狐狸的說法,歸納成兩種思維的模式。狐狸不僅聰明,而且很靈活,能根據眼前的現狀,汲取大量其他人的想法和經驗,並加以消化後,作出自身的改變;但是,刺蝟則傾向於對所有變化的現實,都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套用一句上海話,叫“一根筋”。
撇開我們在道德層面界定狐狸的詭計多端、陰險狡猾。在狐狸身上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首先要學習不同人的思想、理解不同人的觀點。多瞭解不同領域的人是如何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對不同的觀點,以批判性思考的態度去看待,從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且不能像刺蝟那樣,一味地堅持和認同某一種觀點。
像狐狸那樣思考、求索。必須是善於仔細傾聽,對未知的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及靈活應對。只有這樣,才能直面挑戰,在遇到措手不及的危機時臨危不懼,化危為安。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6082076265201338&set=a.166831850059172


老杜夢畫 2008 | 人人都會說謊話

“是人都說過謊話”,這句話雷人吧?你別以為是老杜為了語出驚人的胡說八道,因為看了一本關於大數據的書,才知道這話說得一點也沒錯。這本書叫《人人都會說謊》,作者是曾擔任穀歌大數據科學家的大衛德維茨。他書中的觀點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心,每個人都可能說謊。
實話說,我剛看到這種說法,覺得太顛覆了,可事實就是如此。著名心理學家費爾德曼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人們日常交談時,他用隱蔽的攝像機錄下了現場的對話。經統計,結果叫人吃驚:每人每天至少要撒3個謊。他們的謊言包括了善意的及情不自禁的、自欺欺人的。有時候,人們自己撒謊,還可能是因為自信或好高騖遠的想法,也可能是宏大的計畫或無法抵擋住的誘惑。
那什麼屬於謊話呢?心理學上對說謊有一個定義:就是在明知真相的情況下,故意對事實進行隱瞞、歪曲或憑空編造虛假資訊以誤導他人的行為。雖然說謊是一種欺騙,但是人類與身俱來的本能,其作用就是自我防禦保護的機制。心理學家發現,嬰兒知道用笑容騙取大人的注意,四歲的孩子在有簡單的判斷力時,會根據需要而說謊。在兩性關係中,謊話更是不可忽缺的存在。例子太多了,老杜找個歷史偉人來說說,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怎麼編造謊話的。
鴉片戰爭爆發初,林則徐作為朝廷的欽差大臣,赴任廣州。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他給道光皇帝,上了八次奏摺,幾乎充斥著謊話。比如他寫第一封奏摺的時候,中英兩國因為貿易衝突,已經有了軍事摩擦。而他報告道光皇帝說,英國的艦船太笨重了,一旦到了淺水區就歇菜。就在他上第二封和第三封奏摺的時候,中英之間已經在局部開火了,大清水師一敗塗地。林則徐告訴皇帝,是英國人找茬,被咱大清水師攆走了。還說大清的軍艦是木頭造的,不結實,沒去追,怕追遠了回不來。難道身在一線的林則徐真的不知道實情?當然不是,當時林則徐曾親口告訴過同僚,大清水師是打不過英國的。
林則徐為什麼不把實情向領導彙報,卻說謊話呢?原因是他早年做官生涯中,不說謊話,遭致同僚的排擠,混不下去。而這次重回官場,肯定要痛改講真話的毛病,於是就學乖了。還有個原因,道光皇帝當時有過最高指示,對英國人“只攆不打。”所以,林則徐給皇帝的奏摺,既讓皇帝高興,又避免了自己的責任。當然,中英局勢不會因為林則徐說謊而改變,自此,中英的軍事摩擦越來越頻繁,等林則徐意識到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才向皇帝攤牌,氣得道光皇帝當場就回復了四個字:“一派胡言!”並讓林則徐下課。
人從娘胎裏出來就會說謊,讓你無法避免,關鍵是要能洞悉說謊的動機及背後的原因,從而提防惡意謊言。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ojelusa&aid=179277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