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的惡化,絕不會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修補已經惡化的親子關係,更是需要無限的智慧與時間。
雖然不像書中的33個個案一樣,家中已經有了大到可以跟父母鬧僵、甚至長成像刺蝟般的孩子...
但,閱讀任何父母與孩子曾經發生過故事,對我來說都像是上了一堂堂親子課程一樣的珍貴...願自己時時刻刻都能不慌不忙地走在這條為人母的路上,陪著孩子共同成長...
本篇純粹為個人閱讀筆記,以便家中孩子即將邁入「少年」之際,用以自我學習與自我提醒。
以下內容皆摘錄自盧蘇偉先生所著【《幹嘛要他想的跟你一樣?》別用過時方法教出刺蝟少年】一書。
- 叛逆是一種求救,渴切父母師長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度過生命的困境。(李偉文醫師序)
- 當隨著孩子年齡成長,從甜美貼心變成了渾身上下長出逆毛的刺蝟,父母或許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成了豪豬父母。
- 觀念和想法的改變,需要不斷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改變需要重複的「練習」。
- 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我們也將慢慢從教養的角色退場,學習做自己、愛自己,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歡喜自在,這樣才能把生命美好的特質複製給孩子。
- 千萬別讓孩子輸在不了解自己、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 當孩子用情緒化的粗暴態度對待我們的時候,我們第一要先保護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有好的互動品質、也才能給孩子正確的示範。
- 聽懂孩子的話,比很多愛更重要。
- 孩子的正常與理性,來自於良性互動的歷程;父母因擔心害怕的困擾,急於要孩子有如父母期待的作為,往往是造成孩子情緒失控的重要原因。
- 孩子讓父母抓狂,是很棒的學習機會。父母可以從中了解自己在乎看重的是甚麼?是權威的要孩子全盤接受我們的要求,還是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想法、並且說服孩子接受。
-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獨特與卓越之處,關鍵是他是否幸運,能夠遇到願意陪伴、傾聽、了解他父母。
- 把人生的功課交還給孩子,他才有可能學習和成長。人生多滋味,為什麼一定要可口和香甜?偶爾嚐一下苦悶和酸澀的滋味,對孩子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啟發看幫助。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孩子走人生的一段路。
- 隨著孩子的漸漸成長~放手,把孩子的責任一步步地還給他、讓孩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是父母的使命。
- 許多父母的共同問題,就是從小沒有和孩子培養出共同的興趣,以致孩子長大了、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和樂趣後,很自然就和父母愈走愈遠了。
- 合理的期待,是良性互動的開始。
- 規範的建立是一步一步的實現,要孩子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賞識孩子努力的過程,會比糾正孩子沒做到更有效。
- 當我們要求孩子改變時,先看看自己對孩子的互動方式,是否也曾試著有所改變?
- 經常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比「把事做好」更重要。父母忍不住要抓狂時,看看報紙、喝喝水...轉移情緒,其實沒有甚麼事是值得狂怒的。
- 偶爾試著以孩子為中心去思考,十幾歲的孩子想法必定不可能和三、四十歲的父母一樣,接受孩子不成熟的想法、並且給予試誤的機會,孩子也才能有更大的胸襟和視野,去接受不同特質和不同想法的人。
- 教育不是生產線,能做出統一規格的產品,教育是讓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可能性與獨特性。
- 孩子最最需要的是被了解、被賞識,而不是被管教。
- 父母自己不快樂,卻期待孩子快樂;父母本身不肯學習,卻期望孩子努力上進,那是不可能的。
- 孩子要不要認真讀書,不是父母可以決定的。找到明確目標和學習動機,孩子才有可能忍耐讀書學習的辛苦和無趣,而父母的職責則是協同孩子一起找到讀書的理由。
- 做父母是個學習的歷程,如果父母遇到一些不如期待的事,不要一心只想馬上找到可以解決的答案,而是陪孩子一起面對和學習。
最後,作者從頭至尾沒有使用過「叛逆」兩個字,作者始終以「獨特」兩個字來形容所有的孩子,哪怕是讓父母傷痛欲絕的孩子,作者仍然以「...一個獨特的孩子,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來書寫,這種絕不幫小孩貼上任何負面標籤(形容詞)的堅持,我想對自己與許多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