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8 11:01:24瀏覽538|回應0|推薦3 | |
閱讀由葛拉德.胥特、烏利.豪森所著,林琬玉翻譯的《天賦不是奇蹟》,過程中腦海不時出現一幅四格漫畫: 一是有片山陵,許多峭拔山峰參差不齊,形成壯觀;二是每一座較高的山峰都被截去尖挺的部分;三是那些土石都用來填補較低的山峰或山谷;四是原本起伏有致的山陵,變成一樣平的「山」。 這是書中提到目前德國學校教育和父母家庭教育在做的事,加強孩子所謂較弱的科目,忽略孩子善長的科目。這等於壓抑孩子比較有興趣的事物,而勉強孩子花更多力氣學習興趣低的事物,結果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平庸現象。其實,不僅德國,台灣社會中這種「截長補短」的教育現象恐怕更嚴重。 嚴重現象的造成源自觀念災害,傳統「讀書高」和現代「重文憑」的觀念,造成對孩子適性發展的忽略和限制。孩子從小在父母和社會風氣的引領下,學習各種才藝,補習各種升學科目,唯獨缺乏自我特長和興趣的探索,因此孩子總是在別人期待下過著壓力沈重的學習生活。 《天賦不是奇蹟》全書內容,正是要顛覆一般人的觀念,強調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天賦,但需要父母及教育者從旁正確引導,經由愛、開放、信任引發孩子的創意、毅力和覺察力,讓孩子的某種天賦得以自由釋放,展現其光彩。 在引導孩子發現特長的方法中,有兩者是個人深感重要的經驗:故事與歌唱。小時候從收音機和野台戲,觀聽許多歷史、民間故事,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價值,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創意和想像力;在唱遊、合唱中快樂學到與人互動的美好關係。但這些在國高中裡,多被升學主義犧牲掉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大家朗朗上口的李白詩句,也常拿來自勉和安慰別人。但事實上並沒有內化為觀念,當然也就無法在現實中落實。我們的社會中,補習班林立,人們始終將焦點集中在一些名高利多的熱門科系上;名為多元社會,卻塑造了一元價值;標榜職業無貴賤,卻不尊重藍領…形成這些現象,雖然原因複雜,但與我們的教育觀念和作法有絕大關係。 《天賦不是奇蹟》內容至理,而文字平易,不僅足為父母和教育人員的參考、提醒;對於學子們的自我探察和生涯規畫,也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年輕父母,在孕育孩子之初,孩子面世後教養時,都能提供正確而有效的觀念和方法。 想像我們的社會不存美醜、智愚、貴賤等的差別,對於所有人都一樣尊重,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開放個人的適性發展空間,那將是多麼祥和愉悅的社會!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