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5 21:22:53瀏覽761|回應0|推薦1 | ||||||||||||||||||||||||||||||||||||||||||||||||||||||||||||||||||||||||||||||||||||||||||||||||||||||||
中華佛學學報第07期 (p001-016): (民國83年),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7, (1994)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7132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p. 1 提要〈法華經〉自稱是「諸經中王」,不論從理論方面或實踐方面來看,的確是一部極重要的大乘經典,故為中國佛教諸宗祖師,共同依止。 從〈法華經〉揭示的修行方法而言,概要的統計,約有六十餘項,在其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為他人解說經義,其次是受持、讀誦、供養經卷 等。此經也在鼓勵修持六度行及三十七助道品之外,最特殊的尚有兩項:①遇人即拜並稱「汝等皆當作佛」的常不輕菩薩,②燒身供佛的藥王菩薩苦行。此種尊重他人是未來佛的信心,以及為法捨身的求道之心,為中國文化增加了謙和中求進步的活力。 中國佛教受〈法華經〉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修行方法,相當的多,在編成整部的書及整套的儀軌方面,則有陳代慧思的〈安樂行義〉及惰代智顗的〈法華三昧 懺儀〉,尤其是後者的影響所及,天台系的遵式,便編了許多種懺儀,致使大眾化的中國佛教,一方面有利於集會修行,同時也即以做經懺為信仰佛的形式了。 〈法華經〉鼓勵「不惜身命」的求法精神,同時又再三強調「柔和」與「忍辱」的精神,這為中國文化中注入了堅定和柔靭的美德。此經主張稱名念佛,以及 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作為修行方法,對於佛教普及化的功效極大,甚至未曾皈信佛教的人,一旦遇到急難病變,也會不期然地念阿彌陀佛,求觀世音菩薩,此為 千百年來中國的社會人心,提供了無法估計的安定力與安全感。 (本文曾於1994年7月在台北「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中宣續發表) 一、諸宗共尊的經典《法華經》具稱《妙法蓮華經》,在中國先後六譯,而三闕三存,即是第三譯的《正法華經》,第五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蓮經》,第六譯《添品妙法蓮經》,盛行而久行不衰的則為羅什三藏的譯本。[1] 《法華經》對於中國佛教的重要,是非常凸出的,一般人僅知天台宗根據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2]其實中國佛教大乘諸宗的代表人物幾乎都跟《法華經》有淵源,例如三論宗的吉藏大師撰有《法華玄論》、《法華玄疏》、《法華遊意》。[3]法相宗的玄奘在十一歲時,即誦《維摩》及《法華》二經。 [4]玄奘的弟子窺基撰有《妙法蓮華經玄疏》。[5]律宗的道宣十六歲誦《法華經》二十天即能通徹,嗣後並為之撰《妙法華蓮華經弘傳序》。[6]華嚴宗的澄觀也曾習《法華》及《維摩》等經疏,並曾修行智顗編撰的《方等三昧》。[7]因為《法華經》自稱是 「諸經中寶」,[8]又自說此經是 「諸經中王」。[9]而且在佛法的理論及修習的方法上,此經涵蓋深廣,從初機的二乘佛法,至最高的空如實相,所謂開三乘會一乘,又所謂開權顯實及攝迹歸本。所以不論站在任何角度看,此經是相當重要的。 二、法華經所見的修行方法佛法的指歸是以實證無相的空慧為目標,但其既屬無相又是空的,所以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通達,故在《法華經》方便品說這是 「第一希有難解之法」。[10]因了眾生需要, 佛法重視理論也重視實踐,從理論及實踐而親證 「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的 「諸法如實相」,[12]便可達於超越理論也超越實踐, 「一切語言道斷」。[13] 佛法的實踐方法,根據楊郁文居士編著《阿含要略》,佛法目的在於實踐,佛法基礎即在要求實踐增上善學、增上信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定)學、增上慧學。[14]由此五個大項目而衍出三藏教典。《法華經》的修行方法,雖然看來龐雜,實則亦未離開這個基本的範圍。 現在且將全部《法華經》共二十八品之中所見的修行方法,用表格條列出來,並且作成統計數字,便可看出《法華經》的主要及次要的修行方法是那些項目︰( 見附表 ) 根據統計所知,《法華經》的修行方法,在全經二十八品之中,共有六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於每品出現一次或多次,均以一項計算。在此六十個項目中,於二十八品經文之內,出現最多者,有二十二個品目,最少者僅出現在一個品目的經文之中。現將其統計數字,介紹如下︰
出現項目最多的〈安樂行品〉,幾乎像是《梵綱菩薩戒 》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意、誓願,四個範圍的行為規定,極其嚴格。出現項目少的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僅緊兩個項目,一是受持觀 世音菩薩名號,二是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此二品的前者是一經中修行方法的最高究竟法門,後者是最普遍及最受一般初機學佛者所信信受奉行的法門。 在《法華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站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捨身法門,可為難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奇特的行方法則為〈常不輕 菩薩品〉的見到四眾皆予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如等皆當作佛」。至於綜合性的修行方法,則出於最後一品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標明了以三七、二十一 日為一期的法華三昧修行法。[15] 依據前面的統計數字可以看出,《法華經》非常重視「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也可以說,《法華經》對於大眾所教授的修行方法,著重在於受持此經、讀誦此經,為他人轉說此經。修此三項均有無量功德,卻在〈隨喜功德品〉中特別強調為他人說的功德最大,乃至 「勸於一人,令往聽法」,「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無有一切不可喜相......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16]這也就是鼓勵後人,應該隨分隨力弘揚佛法,廣度眾生。 於《法華經》中經常出現的句型有︰「愛持、讀誦、解說、書寫」;「受持、讀誦、 經典的獲得,除了自己書寫、請人書寫,便是向人「求索」。例如本經〈普賢菩薩勸發品〉即有︰ 「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的經文。[18] 可知求法者,有兩途,一是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一是向有佛經者求索經卷。在未得經卷之前,當求索,當書寫;已得經卷之後,當受持記憶熟背;尚未熟背之時當 對著經卷口宣句讀;熟背之後,不對經文即可朗朗背誦;凡有經卷之處,如有力量當為起塔供養,如供佛的全身;並為他人解說經文;同些書寫經卷,廣為流通。這 是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的一貫方法,佛法的流傳,大致上便是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古來的佛教徒們,不論程度深淺,不論學問高下,幾乎無一不是由受 持讀誦手,學殖豐富者,則為人解說書寫。 三、《安樂行義》及《法華三昧懺儀》《法華經》到了中國,不僅在思想方面豐富了中國文化,尤其為中國佛教在實踐的方法方面,貢獻極多。 佛法的實踐方法,從《阿含經》開始,即不離戒定慧的三無漏學,諸經之中或說八正道,或說六度及四攝,或說三十七道品,也都是屬於三無漏學的範圍;三學之中的戒學淨身、定學淨心,以佛的空慧指導來持戒習定,便發無漏慧,而成無漏學,親證〈安樂行品〉所說 「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的諸法實相。[19]如果僅修「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之法,雖有無量功德,也與三無漏學相應,但總不是那般直接地進入實相無相的層面。故在《法華經》中亦鼓勵修持戒定慧的三無漏學。 p. 6 到了陳之慧思禪師,便依〈安樂行品〉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20]隋之智顗禪師,依〈普賢菩薩勸發品〉撰《法華三昧懺儀》,[21]目的是為了從有相行而進入無相行。慧思禪師的《安樂行義》將修行分作無相及有相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 「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22]有相行者 「此是勸發品中,誦法華經,散心精進,知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3]修此有相行,可得三種陀羅尼門︰
若不顧身命精進修行,或一生具足,或二生具足,或三生具足。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24]可知一般人的散心讀誦,若不能不惜身命精進不懈,連第一種陀羅尼都不會得到的。 正由於安樂行即是無相行,很難使得一般凡夫修得成就,所以智顗禪師即根據〈普賢勸發品〉所示「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的原則,編撰了一卷《法華三昧 懺儀》,以方便散心精進,讀誦法華經者,達到一心精進的程度。同時也由於智顗本人,即因自修法華三昧,誦《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 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師處於靈山法華盛會,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被告以︰ 「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25]此所謂初旋陀羅尼,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的三種陀羅尼門的第一種總持陀羅尼,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從〈普賢勸發品〉所見《法華經》的「如說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進地「受持、讀誦、正億念、解其義趣。」則是人命終之時,即可感得 「千佛授手」,「往生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26]並沒有說三種陀羅尼門。可是如慧思禪師所說,若不能不顧身命,要想能夠修成三種陀羅尼,極不容易。若據《安樂行義》所說,縱然不顧身命精進修此有相行,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確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
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 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礙故。 [32]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修觀及發誓願。「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 「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33]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懺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為《法華經》 若聲聞毀破三歸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 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 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不必禮 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帝居士修第一懺悔。[34] 這是說,若能讀誦方等大乘經典,心與空慧相應,即不須以禮拜的方式懺悔,而且是最高的第一懺悔。相反地,如果尚未能與空慧相應,還是要心惟口宣,五體投地,遍禮十方無量諸佛,求哀懺悔。此在《法華三昧懺儀》中也說︰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作是懺悔,名大懺悔。 [35] 若以知禮的《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三所說的三種懺悔法而言,最高的懺悔是無生懺,[36] 即是以無念念實相。那便相當於《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的第一懺悔,也是《法華三昧懺 儀》的大懺悔。懺悔行法,本為業重障深不易一心專念地修習無漏的定慧者設,然到宋明以後的中國佛教界,舉行各種禮懺道場,目的僅為消除業障,已不再有像 《法華三昧懺儀》所行法中的讀誦、禮懺、禪定、思惟是不可分割了。 四、受持讀誦、生淨土、燒身、血書根據智顗《摩訶止觀》卷二上所明的四種三昧,是綜合諸經所說的各種三昧的名稱及其內容,予以分類組成︰
法華三昧屬於四種三昧的第三種,而凡是諸《高僧傳》中所列「習禪篇」的古代高僧,所修禪定方法,應該不出《摩訶止觀》所示的四種三昧,其實又不盡然,例如禪宗晚出的看話頭參公案,未必就是用的四種三昧的任何一種了。 若以中國佛教史的資料所見,對於法華經的修行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讀誦,其次是講解、為他人說。至於禪觀的三昧行法,則極少有人修持。例如唐朝惠詳撰《弘賛法華傳》十卷,[38]自東晉迄李唐,共收二百零六人,各行門所佔的人數則為︰
再看另一部書, 是唐朝僧祥撰的《法華傳記》十卷 ,[39]共收一百九十八人,各行門所佔的人數則為︰
其中竟無有一人是修行禪觀及三昧行法的。 以上撰於唐朝的兩種史料書中,合計人數是四○四人,僅三人是修習禪觀的,比率最高的仍是持誦及轉讀法華經,相加共得二二六人。此外便是講解、書寫及捨身燒身的法門,歷代都有人行持。 p. 10 另有一部清初周克復所纂《法華經持驗記》二卷,[40]共收二二八人,唯其有許多例子是一人兼有數種修行事蹟的,經過統計,所得數字如下︰
《法華經》並未蓄意闡揚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修持法華法門的人,則有不少願生彌陀淨土,僅極少數人,願生兜率內院的彌勒淨土。此與天台智者大師《法華三昧懺儀》中的 「至心發願,願命終時,神不亂,正念直,往生安養,面奉彌陀值眾聖。」[41]有極大的影響。以致凡是天台學者,都會以阿彌陀淨土為歸趣。雖然《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曾有明文︰ 「若有人,受持讀誦解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佈,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42]但是依《法華經》如說修行的人,卻很少願往彌勒淨土。 至於燒身、捨身、遺身的修行方法,在《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已明示當時的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得 「現一切色身三昧」,已有神力變化,所以他在燒身供佛之時, 「其身火燃千二百歲」,[43]嗣又化生轉世出家,又燃其 「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44]這不是普通凡夫可以做得的, 又如書寫佛經,在經中也有說,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揭皮為紙的記載,但在《法華經》中未見類似的暗示,故迄唐朝為止,未見有血書《法華經》的記錄,然從宋開始就有刺血寫經的事例了。此在《法華經持驗記》中有五個案例,其中一例最具代表性︰ 宋釋祖南,居南嶽之雲峰,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末年血乾骨立,念佛聲不絕。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間迸出舍利,隨取隨生。[48] 刺血寫經的性質,也是一種苦行,並且將「不惜身命」與書寫經卷合而為一,目的是為供養佛經,跟流布經卷已有出入了。 五、陀羅尼咒、延僧誦經.唱經題.逐字拜經王.稱念觀世音菩薩由於《法華經》中有《陀羅尼品》,是藥王菩薩、勇施菩薩、篦沙門天王、持國天王、十羅剎女,分別給說法者作守護用的咒文,最後的〈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的普賢菩薩,也說了一個陀羅尼咒,給三七日中修習此《法華經》的人作守護之用。因之而將密教的咒語用之於大乘顯教的經典中者,除了《楞嚴經》之外,《法 華經》是最凸出的地方。因此而有天台智顗,除了以《法華經》為根本教典之外,也為密部的《大方等陀羅尼經》 《法華經》的受持讀誦,是教修行的人自己來做,迄明末為止的各種佛教資料所顯示的讀誦經卷的功德,也都是自修自得,可是到了清初編成的《法華持驗記》卷下,便錄了四則延僧代為誦經超度解厄的記載,現在且舉其中兩則︰
地獄的信仰,早在《阿含經》已有介紹,對於用誦經及供養來度亡,為時也很早,最早是自己誦經並供養經卷,同時也供養出家僧眾。到了《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如來讚歎品〉則教人以 「自書此經,或教人書」,「自讀此經,或教人讀」,[54]來超度已墮惡道的眷屬。但卻並未指定要請僧人,甚至指定要請幾位年高有德的僧人,代為讀經超度,這在佛經中是沒有根據的。可是由於有了類此的民間信仰和傳說,便形成了元明二朝「瑜伽僧」的行業,僧人的工作,不是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而是以代人誦經為其職業。[55]直到現代的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尚有許多人請僧誦經超度先亡。這也可說是《法華經》修行方法的變形及變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