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3 20:32:52瀏覽945|回應1|推薦3 | |
發表日期:2008年1月25日
作者:釋達觀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3856/ReadNews.asp?NewsID=3856 【示真實相】 真實相,簡稱實相。實相即是真如、佛性、自性、本心,如來藏。實相無相,即是法身,性空無實;實相無不相,即是報身、化身,緣起無虛。 今舉法華經〈見寶塔品〉中為證,「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我身即多寶佛,表法身;佛即釋迦牟尼佛,表報身;彼佛分身諸佛即世尊分身諸佛,表化身。 然必須三身具足,實相方是圓滿,故六祖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三身即是一身,此身為實相。 但三身之義為何?六祖解釋說:「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即是吾人之體相用。而三身的關係是「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故三身不可分。 實相即是自性,性中無有分別、對待、人我、是非、善惡、能所等,故六祖言:「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經中亦云:「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不論法性或本性,其性本空,故實相乃是平等。 因此多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以過去多寶佛,來證明現今釋迦佛,所言真實不虛,佛佛道同,無有二法。 既然實相無二亦無別,就不該有淨土穢土之分,故該品指出,「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並供養多寶如來寶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 但為何眾生只見五濁穢土,而看不到清淨佛土呢?因為我們妄想、執著,識心作祟。只要轉識成智,即所謂「心淨佛土淨」,故此品再言「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八方,表八識;二百萬億那由他國,表六、七二識;各更變表,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表識心已轉;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表娑婆穢土已成莊嚴淨土。 復言「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六、七二識轉,接著五、八二識跟隨轉,因此言「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故六祖說:「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時心無障礙,十法界為一真法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說「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因此要見實相、證法身,實不容易,故言六難: 1、若佛滅後,於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 雖是困難,但只要如實受持法華經,必能瞭解諸法實相,疾速成就;且諸佛會時時護念受持者,故偈言「諸善男子,於我滅後,誰能受持、讀誦此經,今於佛前,自說誓言。此經難持,若暫持者,我則歡喜,諸佛亦然,如是之人,諸佛所歎。是則勇猛,是則精進,是名持戒,行頭陀者,則為疾得,無上佛道。」 【悟一佛乘】 聞佛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向上、中、下三根者,三周開示,然後眾人乃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一佛乘,即佛知見;而佛知見,即是自心。故六祖向法達禪師說:「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 一、自悟 然事相上,有漸悟及頓悟之別;從實相言,實無二法。故六祖言:「法無頓漸,人有利鈍。」今以〈提婆達多品〉來說明: 1、漸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不信龍女可頓悟。 智積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連智積菩薩也疑龍女可頓悟。 因佛自述:「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不惜軀命。」連釋迦如來都是無量劫中修行而正覺,何況是龍女呢? 2、頓悟 舍利弗語龍女言:「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 寶珠,喻自心。我獻寶珠,喻是心作佛;世尊納受,喻是心是佛。事疾,即是頓悟。故迷悟只在一念之間,因此六祖言:「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且於〈五百弟子受記品〉中有,繫珠之喻。「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本有自家珍寶,是眾生自迷不見。宋‧白雲端禪師,開悟作偈言:「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便是最好的公案。 然理可頓悟,事當漸修,事依理成,理由事顯。因眾生怯弱,且佛道長遠,故佛先前以化城為誘,此乃開方便門(開權);今以龍女為例,此為示真實相(顯實)。故佛子們當知世尊之大慈大智,學佛應要權實雙運,頓漸無礙,方能理事圓融,正所謂:理性不動,佛事常興。 3、悟道 於〈序品〉,日月燈明佛為妙光菩薩演說法華經,言畢即入涅槃。「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即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若眾生能悟「諸法實相義」,即悟「佛知見」,即明「如來真實義」。 何謂諸法實相義?即是「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菩薩深悟空理,常行無住。如「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詔,無數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皆修行大乘空義。 然「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佛大悲「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法性本空,因緣而起,故「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又如何觀實相?佛告文殊師利言:「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因此實相,即是緣起性空,一切法畢竟空寂,無一切分別、對待,故佛法是不二之法。如提婆達多對世尊,此屬逆因緣;又如文殊師利對龍女,此屬順因緣。實相無順逆。龍女轉男相,實相無二相。罪相與福相,實相本無相。 實相亦是法身,法身是常住不滅,故於〈如來壽量品〉說:「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佛如此,眾生亦如是,心佛眾生,本無差別。 4、淨信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若能深信此實相之理,未悟之前,不墮惡道,生於佛前,常聞此經,終將會花開見自性佛。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深知法身常住不滅,如說受持修行,自有不可思議之功德。 二、自修 1、願奉持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2、如實行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即是正身行、正語行、意離諸惡自利行、心修眾善利他行,為身、口、意、誓願安樂行。 3、得果報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心淨則六根自淨,一切無所障礙,故可觀三千大千世界的種種,故說「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最後舉常不輕菩薩,證得六根清淨為憑。 4、廣流通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學人要能信解,佛法只此一心,別無他意。是自心決定迷悟聖凡、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如人射箭必射靶心,若能不斷向此心射,有朝一日定能射中;若不肯,向他處射,只會空費力氣,徒勞無功,而耽誤自身,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