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3 20:36:29瀏覽1094|回應1|推薦3 | |
發表日期:2008年1月25日
作者:釋達觀 http://zensoul.org/index/ReadNews.asp?NewsID=3856/ReadNews.asp?NewsID=3856 【入如來慧】 經開示,而生「信」;因深信,而「解」悟;解悟後,起修「行」;行菩薩道,方能入佛知見,「證」如來智慧。 一、如來往昔修行 佛於無量劫行菩薩道,自述:「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法華經記載,佛在往昔修行的過程: 1、求法華經 經云:「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2、行菩薩道 經云:「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 3、聞法華經 大通智勝佛,為其說法華經。經云:「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菩薩修行誓願 菩薩是成佛之因,成佛是菩薩之果。故佛舉諸菩薩往昔修行,及成佛須具大行、大智、大悲、大願四個要素。於〈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1、大行,難行苦行。〈藥王菩薩本事品〉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 2、大智,甚深智慧。〈妙音菩薩品〉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3、大悲,普門示現。〈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佛告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4、大願,普賢願深。〈妙莊嚴王本事品〉〈普賢菩薩勸發品〉 淨德、淨藏二子,令其父妙莊嚴王轉邪心。「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否?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三、行深能入佛慧 諸佛智慧,甚深難解。故佛於〈方便品〉中,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即宇宙人生中的真理,是吾人生命中的真相。應如何方能契入如來之慧呢?佛說:「所謂諸法(實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謂之十如是,即謂一切諸法之本來實相具足的十種條件。 十如是之中,「相」即相狀,指外在之形相;「性」即不變,指內在之本性;「體」即以相、性為主體。「力」即潛在能力;「作」即顯現作業;「因」即直接原因;「緣」即間接原因;「果」即由因、緣和合所生之結果;「報」即因招感之果報。「本末究竟等」之中,「本」指開始之相,「末」指最末之報,「等」指平等;即以上之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同一實相,畢竟空寂,究竟平等,故說本末究竟等。 然一切法,分有為法、無為法。從「相」指顯而能見,屬於有為法,是會變遷;「性」為不顯現,屬於無為法,不會變遷;「體」即性相為一體,空有不離。法之相、性、體,各有其作用,故為「力作」。諸法因緣起,一法接著一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因而有「因緣果報」。不論從有至無,或者無到有,這些變化畢竟空無自性,故經云:諸法平等,無有高下,即是「本末究竟等」。 四、持經定成佛道 於《法華經》中常出現︰「求索、受持、讀誦、思惟、解說、書寫、為他人說、如法修行、正憶念、供養、禮拜。」這是學佛者應有的態度,從求法、學法、修法、弘法、護法,而讓佛法能廣為流傳。尤其最重視「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說」,讓行者能自利、利他。 經中教我們說法者,要有以下的正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許多人常用之「念佛法門」,因經中談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及〈普門品〉中,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聞聲救苦。或稱其名,便可息滅心中之貪瞋癡,佛告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
受持法華經不但是「自力」,亦有「此經不可思議之功德力」,如〈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五、持此經的方法 大乘經典常教行者,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如說修行等;雖有許多人如此去用功,總是不能得力或受用,探究其原因—皆是「擇其一而行」,故不能解行並進,以致不能通達。 學者讀經當明其義,佛乃要我們透過聞、思、修三者同時進行,方能心開悟解,證入如來智慧。若缺其一、二,則不能圓滿,如三角形,缺一角不能成形;如戒定慧,少一學不能成就。 且要佛子們自利利他,這方是諸佛本懷,如涅槃經云:「世尊往昔為我故,於無量劫修苦行。」故應精進勤行,深明義趣,不但自己可以解脫,眾生也會因此蒙受法雨之潤。 因此建議大乘行者,可從下列五項來同時受持: 1、讀一遍:日讀一卷,不可間斷。 斯人若能如此行持,三個月後,定有受益,增汝道心。如人身上有檀木,越放越香;若是日日不離經卷,其人越受持、越能開啟智慧之光。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