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高齡老農不敵酷暑在田間倒地,看在農村子弟眼裡,不禁心酸、感慨,因為被曬死的不止幾位老農,還有台灣農村的活力和前途。
老農對土地的感情堅定不移,他們嘴上常掛念:土地養育了農民,農民也要用感恩的心回報。即便被迫休耕,整片田被山菁(綠肥)所占領,只能領微不足道的休耕補助金,他們還是每天要到田間走走看看才安心,對土地的熱情和生命力絲毫未減。
沒有退休金和周休二日,更沒有豐富的醫療資源,多數老農把一生奉獻給土地,養育台灣子民,但政府和消費者卻給了完全不成比例的回饋,老農常拖著全身的病痛,抑鬱而終。
正如紀錄片「無米樂」裡的老農揮毫書寫「末代稻農」幾個大字,卻被一旁的農婦糾正為「末代滅農」一樣,面對惡劣的產銷環境,老農凋零、新血止步,農村不知要靠誰傳承?
現在的稻米收購價竟和廿年前相差無幾,早被農民唾罵多年,且農作物產銷層層剝削,也未明顯改善,農民賺錢不易、翻身難,農村裡就出現嚴重的貧富差距。用三分地種稻,一年頂多收成十萬元元;種玉荷包的農民年收入卻是稻農的五、六倍之多。
要轉作其他蔬果,就得看消費者臉色,作物既要好看(無蟲害),又要好吃。於是,農民不惜成本噴農藥、施化肥,搞到農地酸化不說,還要承擔農藥蓄積體內、慢性中毒的風險,消費者也可能賠上健康。
為何不改為有機耕作?有機市場通路打不開,主管機關也只能想出放寬有機農產品可殘留百分之五農藥的笨方法,誰敢放手一搏?
讓青壯人力回流農村,農委會推出漂鳥計畫。但漂鳥計畫應該要造新一代的知識農業,而不只是把年輕人叫回農村而已。讀書的年輕人漂鳥務農猶如創業,不僅徹底轉行,還要面對償還創業貸款的財務壓力,看天吃飯這一行,憑什麼值得冒險?政府不能只出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