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當新聞只繞著明星跑
2007/01/29 13:04:09瀏覽1003|回應3|推薦22

NEWS.....東西南北

難道閱聽眾關心的都是這些事????

電視新聞膚淺,社會怎能提昇

最近幾天,電視新聞處理藝人許瑋倫車禍死亡,以及「鐵人」楊傳廣在美過世,很明顯,再度暴露長久以來的老毛病:一窩風搶焦點,嚴重消費事件當事人,煽情剝削相關人等,卻無法沈澱出新聞報導的深度與意義。

說老實話,這樣的電視新聞,不但不能善盡人民知的權利,反倒讓台灣社會變得更加聒噪、喧囂與冷血。

許瑋倫車禍發生在楊傳廣過世之前,且是相當知名藝人,驚傳車禍,電視新聞大幅報導,可以理解。她傷重不治,以28歲之齡香消玉殞,帶給民眾生命無常、交通事故輕易奪人命的傷感,因而寄予無限哀思。這些感情的觸動,從新聞角度而言,亦有追蹤報導的價值。

但是,當楊傳廣在美過世的消息傳出後,電視新聞的比例分配,便不免暴露出台灣電視新聞頻道的侷限了。沒錯,相較於許瑋倫活躍於戲劇圈,「楊傳廣傳奇」是在三四十年前,對年輕收視族群,確實比較陌生。換成電視用語來講,就是缺乏炒作空間。但也因為如此,才愈發顯露電視新聞應有深度,應有意義感的重要性。

楊傳廣是第一位台灣人走進世界級田徑舞台,他的十項鐵人紀錄與奧運銀牌獎項,仍為世人稱道。要注意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華人或亞洲鐵人,能在奧運等級的世界運動比賽中,創下跟楊傳廣一樣的佳績。這樣的台灣人,不但該進忠烈祠,更該被每一世代的台灣民眾所認識。可是仔細看看電視新聞對他的報導,篇幅有限,深度更不足,尤其對運動員淡出競技場後的生活際遇,缺乏周延分析。怎不叫人為之氣結,叫現役運動員感到氣餒呢?

王建民揚威美國大聯盟,到詹詠然、莊佳容爭奪澳洲網球公開賽女子雙打冠軍,這些讓「台灣之名」走入世界的運動員,都是靠自己單打獨鬥,而政治人物與媒體,則在他們成名之後,才錦上添。錦上添花未必不對,然而,如果媒體不能比一般人更深入的看現象,探討本質,而只是趕新聞、搶焦點,那媒體有何資格自稱「社會公器」、「第四權」呢?從許瑋倫與楊傳廣兩則新聞的不成比例,難道電視新聞頻道不該為台灣社會的膚淺化,負一定責任嗎?

【2007/01/30 聯合晚報】

中國時報 2007.01.29 
許瑋倫走了 誰該面壁?
蔡孟峰/北市(服務業) 

    藝人許瑋倫廿六日在高速公路發生嚴重車禍,到台中澄清醫院急救,延至昨晚不治。電子媒體在這兩天以來出動SNG車全天候在醫院裏外守候,新聞播報時雖然希望影迷和各界能替許瑋倫祈福,但仍然回天乏術,除了專業的醫護人員深感遺憾以外,家屬親友更是痛心,不過最令人深惡痛絕的是,這兩天來,電子媒體扛著攝影機和拿著麥克風的記者在整個醫院裏東竄西跑,大聲喧囂的畫面。當許瑋倫閤眼時,這些記者是否也要面壁思過?

    許瑋倫是公眾人物,發生如此不幸,民眾從媒體得知,當然自有同情心,媒體記者本著提供民眾知的權利,在醫院守候隨時提供最新消息也是職責所在,但從許瑋倫還躺在加護病房與死神搏鬥時,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家人親友的鼓勵、及安靜的環境然而媒體全天候堵在加護病房前,時時堵住醫護人員,又到處追著家人親友見人就攔,更無視醫院請勿大聲喧譁的警語,請問媒體,這樣就叫堅守記者職責嗎?

    相信醫護人員和病患的家人親友,在許瑋倫陷入昏迷時都是以救人為先,當然無暇招呼這些無冕王,焦急之餘也不會給媒體有太好的臉色,媒體應該也要有同理心,而不是醫護人員拒絕透露病情,就指責說院方的不是,畢竟病患也保有隱私權,畢竟家人親友無暇他顧也是應該,而當許瑋倫急救無效之後,媒體還依然故我,只希望補捉到悲情的畫面,死者已矣,為何媒體還不能放過他們?

    這次的許瑋倫事件,媒體即使盡責,卻在醫院內造成失序的行為,或許連許瑋倫也被迫在吵吵嚷嚷之中離開人世了。

許瑋倫 vs 蔡佳宏

Posted on 2007-01-29 10:32 龔招健

偶像明星許瑋倫28歲年輕的生命因一場車禍意外結束,留給親友及廣大影迷無限哀思及懷念,媒體也一面倒給她極為正面的蓋棺論定,甚至不少向來較少聞問影劇新聞的民眾也不禁關注此一新聞發展,看來社會各界對許瑋倫的遽逝都頗為不捨。

許瑋倫出車禍之前,藝人蔡佳宏二度舉行記者會說明她跟力霸集團創辦人王又曾之間的愛恨糾葛,只是沒有想到,她第二度記者會上的說法跟日前說法大反轉,她原本哭訴是「惡魔」的王又曾卻變成她口中的「恩人」,不僅讓所有與會媒體記者大為錯愕,讀者看了近日有關她的新聞報導,想必也覺得非常錯亂。

我不是有意詛咒蔡佳宏,只是心中在想,假如這次出車禍意外死亡的是蔡佳宏,而不是許瑋倫,消息公開之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及各方反應會有多大差別?

許瑋倫的演藝生涯不過短短五年左右,但她先後嘗試不同的角色,演技都深受肯定,圈內人公認她「演甚麼,像甚麼」,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她長相甜美、有演戲的天賦,但實際上她為了詮釋戲中角色,往往在開拍之前就不厭其煩演練她本身較陌生的情節,而且她快速成名走紅之後,待人依然親切、不會爽大牌(許多影迷可以作證),除了與未婚圈內人傳出緋聞之外,並沒有其它負面報導(例如吸毒等),這是她這次意外過世格外讓人不捨、懷念的重要因素。

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歷程,沒有人能夠自由選擇死亡的時間或死亡的方式,但當我們活著的時候,都有機會選擇過甚麼樣的人生,而我們死後留下甚麼,就看我們生前做了甚麼樣的選擇和努力,就像許瑋倫以個人先天優越的條件,加上個人的抉擇及後天的努力,讓自己短短幾年的演藝生涯迸發出燦爛的火花,贏得眾人的肯定。

名模林志玲日前說,她不會排斥跟富商交往,蔡佳宏當然也有選擇跟富商交往的權利,因此她大可一開始就大大方方承認曾經跟王又曾交往,不必一開始哭訴「王又曾是惡魔」,隔幾天又改口說「王又曾是恩人」,如此說法反覆反而更加讓人懷疑兩人之間的交往並不單純,增添負面社會形象。

無意把許瑋倫跟蔡佳宏相提並論,更無意貶低蔡佳宏,只是剛好兩人同屬演藝圈,而且近日又不約而同成為媒體及社會大眾的焦點,兩人行事作風之差異,也引來不同的評價及迴響,儘管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當藝人汲汲於科技大廠尾牙宴主持費能不能落袋來

大多數百姓卻還在睜睜盼得微薄獎金好過個平安年

2007.01.29
鮮食都不夠,何來曬干?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新聞分析】

經,年終獎金是無數上班族殷殷期盼一整年的大件事,也是受薪階級單筆進帳的最大宗款項,個人可支配所得的調節大水庫;曾經,我們都見識過「一個月起跳」的美好光景,見識過夫妻間盤算著「拿到年終,就可以…」的興奮期待。

但顯然,除了少數行業,「年終獎金」已不等於「欣喜亢奮」,已不等於「年度收支計畫」,已不等於「家庭理財基金」,已不等於「平衡年度開銷的最後關卡」。

中時電子報的民調數字,可以看見一幅清楚的五格連環圖畫:

--半數民眾「沒有或只有不到一個月」年終獎金,且前者是後者的兩倍;年終獎金兩個月以上的受訪者,只占百分之五;

--而且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去年就已拿到如此水平的年終獎金,兩成領得比去年少,只有一成比去年多;

--這也導致了對年終獎金不滿意者的比例,還少於滿意者的比例,因為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水位;

--至於有能力運用年終獎金進行「儲蓄或投資」的民眾,僅有三成,多數人在年節期間或年後繳學費,就用殆盡;

--最後,正因各行各業的年終獎金漸趨微薄,「年終獎金」也不再是年後轉職的決定性因素,只有一成六打算在年後跳槽。

由此可知,年終獎金在個人或家庭可支配所得中,所占據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大多數上班族歷經了「年終獎金逐年縮水」的事實;更悲涼的是,大多數人也已接受了這樣的事實。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現下的年終獎金,就像台語俗諺:「鮮食都不夠了,哪來曬干?」

運氣好一點的受薪階級,能領到一個月以下的年終獎金,他們漸漸習慣將年終獎金視為「採辦年貨」、「買年菜」、「包紅包」的有限補貼;若是精打細算,或許還能有點餘額,作為一次小規模家庭旅遊的公積金,或是孩子開學後的學雜費,不多不少,如此而已。

運氣差一些的,完全沒有或僅有象徵性的年終獎金,他們必須倚靠平時的積蓄,支應全家過年期間的開銷,除非平日已有良好的節餘準備,否則,他們的年會過得很辛苦,很陽春;甚至,他們會害怕聽見有人上門拜年的門鈴聲。

當然,能領到一個多月到三個月年終獎金的受薪者,恭喜,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應該能過一個較為寬裕的春節;或許,還能存些錢,買幾支基金,或是挑一檔股票抱著。這些幸福的上班族,大約只占一成四。

最後,還有約莫百分之三的上班族,能領到三個月以上的年終獎金,對於這些人,我們只能說:把握自己的好運,接受其餘百分之九十七的祝福,然後,妥善規畫投資,為著下雨天存些錢吧(save for a rainy day)。

誰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呢?

( 時事評論政治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695528

 回應文章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閱讀行為改變了嗎?》 四成台灣人不讀書
2007/01/31 22:59
閱讀行為改變了嗎?》 四成台灣人不讀書

網路時代來臨,大學生比小學生不愛看書,而是閱讀BBS;中學生在升學壓力下,閱讀是用來放鬆用的,或靠閱讀拿獎狀,對大學推甄進名校有幫助。一項調查亦顯示,有四成的台灣人根本不讀書。

台北國際書展今天舉辦一場「閱讀行為改變了嗎」座談會,探討網路時代來臨,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在讀什麼?綜合多個調查發現,台北市小學生平均一學期到圖書館借13-15本書,中部高中生一學期平均只借3.5本書。

國立苑裡高中圖書館主任張明智針對中部中學生的閱讀調查顯示,中部地區高中生一學期平均只借3.5本書最愛看故事書;女生比男生愛看書,男生多看漫畫,女生喜讀小說,多半都為了「放鬆」,他擔心中學生的閱讀行為朝「閱讀簡訊」發展,將影響中文寫作能力。苑裡高中學生林鴻瑞不諱言說,多讀幾本書,可以拿到獎狀,大學推甄時多一個優勢。

小學生比大學生愛讀書,參加座談的北投國小四年級學生陳奕潔說,她平均每天4小時讀課外書;台師大教授彭森明的研究則顯示,58%的大一男生、48%的大一女生、50%大三男生、33%大三女生,平均每天讀書不到一小時。大學生不用功,讓學者擔心人才素質低落,降低台灣競爭力。

博客來網路書局一項調查,把不同年齡層分七大族群發現,大學生是七大族群中最少買書的一群,購書量比中小學生少20%,購書最多的是41-50歲的熟男熟女。

【2007/01/31 聯合晚報】



游老老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問題是在讀者
2007/01/31 14:07
不只是記者的問題.現在讀者的水準也太低了.

↙↙↙快快快...按我按我!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上行下效
2007/01/30 22:28
陳水扁繞著地球飛,台灣媒體追著新聞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