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就職前夕,馬總統迎來了民進黨的「嗆馬」遊行和未遂的罷免行動,意味他的新一屆任期勢必充滿艱險和阻難;但人民在旁觀政治對峙之餘,也在評鑑民進黨的外表與內涵。
民進黨今天的五一九遊行,以「日子歹過,總統踹共」為主題,就油電雙漲、美牛瘦肉精、一國兩區等議題,要求民眾一起站出來嗆馬,譴責馬政府造成民怨四起、民不聊生。隊伍之中,還有陳致中號召的「釋放陳水扁大隊」,將反馬和赦扁行動作了結合。代理黨主席陳菊下達了「總動員令」,認為這是挫馬銳氣的好機會。
馬總統在多重民生議題上撩起社會怨懟的野火,導致聲望驟降;面對這場抗議,他只能虛心領受,別無他途。馬總統動輒強調「改革」決心,卻因拙於感應民意及缺乏調和手腕,為了油電、美牛等爭議事端弄得政府元氣大傷,真是得不償失。痛定思痛,馬總統不僅要加強執簡馭繁的統御能力,他伸展觸角、拿捏分寸、結盟交友的行動力也都需要加強,不能讓台灣在游移反覆中虛耗不前。
然而,相對於馬政府處事的僵硬與不知變通,我們看到民進黨對相同議題的應對方式,其實並不是顯得更聰明或更靈通,而是更閃躲、短視和矛盾。以油電價格為例,當年扁政府為了選舉而凍漲扭曲的油價,若不趁此國際原油下跌時解凍,難道要永遠扭曲下去?讓高度倚賴進口能源的台灣,享受遠低於國際行情的低價油電,豈符合節能減碳的環保精神?無度的國家補貼,難道是要債留子孫嗎?而為了原可在無損民眾健康下納入管理的美牛瘦肉精,不惜賠上台美貿易投資協定,民進黨能說這是權衡大局輕重後的理性選擇嗎?
作為在野黨,民進黨自然沒有義務支持國民黨的施政;只要看到形勢有利於己,時不時就見縫插針杯葛一番,也完全合乎在野黨的基本戰略。問題在:民進黨除了關切自己政黨的利益外,有沒有把台灣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民進黨所認知的在野黨角色,除了一味反對之外,有沒有更成熟及更昇華的政治想像?民進黨所追求的民主理想,有沒有在朝、在野一體適用的一貫標準與價值?畢竟,一個心中有國家利益、有一貫理念的在野黨,怎會陷入無限反對、只知杯葛的境地?
試想,假設一月的總統大選是蔡英文獲勝,油電、美牛、赦扁、兩岸關係,勢必都是民進黨要處理的問題;那麼,民進黨會像今天一樣高喊油電不可調整、瘦肉精不可放寬、陳水扁應無條件釋放、且又被北京指為「頑固台獨」嗎?民進黨倘是一個有心為執政作準備的政黨,就不能只是為反對而反對,而必須考慮自己言行和論述的一貫性與成熟度,藉此爭取選民的認同與信賴。若民進黨以為可以為杯葛而杯葛,可以立場反覆而無需負任何政治責任,其實是大錯特錯;因為那可讓馬政府減分,卻無法為民進黨加分。人民也許會認同民進黨嗆馬的工具性,但不可能轉化成擁護民進黨再成為執政黨的支持力。
元月的大選結果,其實就是人民對藍綠兩黨的信任投票。過去四年,不少民眾對馬英九的治理風格並不欣賞,但權衡之下,結果仍有過半的人投票給他,那就是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這樣一票票投出來的民意,絕不是民進黨用遊行或罷免等手段所能改變。民進黨如果不能提出更高明的解決方案,顯現出自己有治國的能力和高度,只靠杯葛反馬,恐怕終究無法讓民眾信服。今天的遊行場面或許相當盛大,但民進黨過去的遊行何嘗不是一場比一場盛大;電視上看來氣勢洶湧,卻已久未發生足以造成政治變天的意義。
四個月來,馬總統眼高手低,有負人民的期待;在就職前夕面對這場嗆馬示威,他應該刻骨銘心地謹記,今後更當廣納建言。必須提醒的是,民主社會的成熟理性要靠全民共同建立,一味辱罵政府或將總統當成情緒的垃圾桶,對台灣並無太大助益。我們支持民進黨上街遊行,前提是它應該把自己的「料」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