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的老師孔傑榮教授說:「台灣總統做的是全世界最難的工作之一」,因為台灣有一個「非常分裂的社會」,以及「非常精明且會批評的選民」。他說,馬總統做得辛苦,他感同身受。
突如其來,台灣陡然間變成了一個「挫折社會」。非但過去那種「經濟奇蹟」、「台灣錢淹腳目」的向上感、光榮感,突然消失了;甚至連「民主奇蹟」的光榮感與向上感,也在相互仇恨撕裂與內耗空轉之中,由虛無感和失落感所取代。這一股由重大挫折轉化而生的強烈忿怨,如今皆指向了馬總統,猶如天下之惡皆歸一人。
一切皆是馬英九的「無能」所造成的,這彷彿即是當下的社會認知;但這樣的社會認知,也可有不同的看法。以當前幾大爭議而言,油電雙漲、美牛、證所稅、一國兩區,看似互不相干,卻有一共同的交集,即是皆在指出:我們這個社會願不願以更大的共同承擔來共同面對未來?
由於政府補貼,台灣長期是油電最廉價的國家,要不要「使用者付費」?台灣的國民稅負僅約十二%,較新加坡及香港還略低,該不該讓資本利得者多納些稅?韓日等國皆接受了美牛,台灣能夠拒絕?「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本是憲法的架構,若否定中華民國憲法,如何維持中華民國?
這四個議題,居然包羅了經濟結構、租稅正義、國際關係,及兩岸角力,可見「台灣總統做的是全世界最難的工作之一」;其原因為,台灣的內外處境是全世界最難者之一。
馬政府在面對這些爭議時,其操作的技巧往往十分拙劣,令人憎惡;但持平而論,油電能永遠補貼嗎?賣股票淨利達四百萬元不納稅合理嗎?如果連美牛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能面對,則台灣除了只能靠北京「讓利」的ECFA,還奢談什麼FTA、TPP?也就是說,台灣經濟不可再建立在油電補貼之上,像房地產或股票的資本利得也必須回饋其社會責任,在全球化的壓力下也不可能只「取」不「予」;至於兩岸關係,我們除了捍衛中華民國憲法,難道另有他途可走?
深入思考,以上這些議題,皆顯示台灣在面對未來政經挑戰時,整個社會必須有更大的承擔,減低油電補貼、富人應多納稅,面對全球化必須面對各種進口的衝擊;還有,若欲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就必須也唯有更加善用「中華民國憲法」的庇護,並更加承擔起捍衛「中華民國」的責任,現在連謝長廷也這麼說了。
其實,這個百病齊生的景況並非一日致之;而是在在顯示,台灣在經濟結構、租稅正義、國際角色及兩岸關係上,皆面臨了重大的瓶頸。台灣社會必須有更大的投入,始有可能脫胎換骨;但這不是馬英九一人扛得起來的擔子,他必須說服所有的台灣人一起來扛。也就是說,扛不扛,這個擔子都已在眼前,問題不在這個擔子,而在馬英九有沒有說服力。
在台灣這個「非常分裂的社會」中,這些爭議性的議題,立即轉化成社會的挫折;而馬政府拙劣的操作手法,又更加惡化了爭議並增加了挫折。
面對當前的亂局,馬政府必須分別清楚,問題究竟是錯在理念及政策?或是敗在統御及操作?若錯在理念及政策,那就當懸崖勒馬;若敗在統御及操作,自當反求諸己,但不可在原則上退卻。因為,這些問題都是:現在不痛,以後會更痛。
環顧內外情勢,台灣已然成為一個「挫折社會」,失去了光榮感與向上感;且這不僅是心理層面的感受,更已是客觀的真實。馬總統的反覆踟躕,只會使這個「非常分裂的社會」更加「分裂」;因為,有些「非常精明且會批評的選民」,本來就認為「分裂」才是救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