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打馬舞鞭 意在「證所稅」?!
2012/05/04 03:34:28瀏覽880|回應2|推薦25

王蕭舞鞭

好個民意壓力............ 

偶而投資股票,上班通勤要加油,日常生活也用電,但我從不反對這些獲得必須有所回饋,但在經濟情況沒有好轉之際,政府任何要從納稅人身上拿走的一毛錢都極易引起民怨,這是在所難免。

然而,長期以來政府與人民的溝通方式都極為不成熟,在每項政策推行前,政府似乎從來不做任何後續的風險評估與管理;政策公開後,也從來不向民眾說明相關的配套計畫,表示「請放心,今時政策為各位帶來了負擔,但我們已有一套完善的整合計畫加以因應」諸如此類表達政府有能力有所作為的發言,這樣短短但堅定的一句話,效果總是遠比輕易的將政策公諸於世,而放任媒體和人民譁然謾罵,來的好太多。

人民不像政府掌握有國家資源,多數人都只是希望生活過得無負擔,擁有小康品質,即心滿意足。此外,人民也並非都是不可理喻,政府如果想改變人民習慣的生活形態,應該要讓人民清楚了解,政府已有整套計畫來因應未來可能的變動。

證所稅課稅不可避,我接受,但請政府全權考量後統一口徑、目標明確再發布,因為散戶所構成的台股經不起政府再三的反覆。

油電漲價不可逆,我接受,因為我也認為台灣經不起一次核災,不該也不能再有核電廠,但請政府告訴我,你們是否已致力於替代能源的發展、智慧電表的鋪設等相關配套。

長期以來,往往一個國內議題就能連續炒作一周,在政論節目口水更長,倘若政府能在民生議題上有更好的管理和應變能力,或許可以不再耗費那麼多的社會資源爭辯。看看南韓、看看大陸,看看其他正全力衝刺的眾多國家,如此我們才能為下一代留下更優勢的競爭空間。

【2012/05/04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政策推行 請統一口徑好嗎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070579.shtml#ixzz1tq4GK6Hf
Power By udn.com

行政院經過兩次審查,終於通過證所稅制修正版本,送交立法院審議。行政院版將自然人申報門檻提高,證交稅改為一半稅額可以抵繳證所稅,稅率改為彈性訂定;法人部分仍為最低稅負制,申報門檻降至50萬元,稅率提高到12%。但是財政健全小組委員、社會團體和投資人、證券商等正反雙方的反應卻都是一致的「不滿意」,立法院也立即澆上冷水,表示會拖到下會期處理,甚至還提出7、8個版本來伺候。

持平而論,此次財政改革以「財政健全」的宏遠目標、「公開」討論方式進行,確實是一大突破。而「資本利得稅制」當初被健全小組全體委員勾選為最重要議題,也符合社會氛圍和大眾期待。在委員提出四平八穩的「抓大放小」原則,針對真正在股市賺取一定金額以上的獲利者課以合理的稅負(抓大),來回應各界對於租稅公平正義方面的期待,又讓絕大多數的散戶不涉及證所稅的衝擊(放小),兼顧股市安定,本應有個好的開始,如今的情境卻是:散戶明明不受影響,為何仍然忐忑不安?大戶其實早已暗忖對策,為何仍心存觀望,以至於股市量縮價跌?一個看似好的政策,為何會落到現在四面楚歌的尷尬地步?

簡單的說,目前的結果實在是肇因於劉憶如部長本身特殊的行事風格。劉部長是學養豐富,自信心十足的學者,個人行事風格強烈,但出任部會首長,除了領導有方之外,尤需協調溝通能力。一開始劉部長將健全小組委員定位為「幕僚」性質,讓許多委員感覺非常不舒服。本來說證所稅兩個月內定案,又改口一個月定案,然後是只開了兩次委員會,每人發言5分鐘,主席卻長篇大論;另外又「秘密」召開了6次會議,大多數委員被蒙在鼓裡;實際上竟是「短短1周之內」就提出疑似早有定見的版本,更讓小組成員感到未受尊重。難怪有位學者憤而提出退出小組,表示「財政部方案送出時,才是問題的開始」。此外,期貨交易部分在大會中根本沒有討論,金管會在毫未受到知會的情形下,竟然納入財政部的版本,法人部分也沒有討論,就定調納入最低稅負制。

劉部長如此特殊的行事風格,當然衍生出「溝通」的問題。在財政部內部,無論是垂直溝通(財政部專業幕僚)和水平溝通(其他部會、小組委員)方面,逐漸產生隔閡。以至於即使意見和他相同的委員和學者、社會團體也未全力挺身幫她辯護,財政部幕僚的專業意見也無法上達。

因此,我們建議劉部長,為了讓財政健全小組能運作順暢,對稅改有所貢獻,應該先檢視自己的特殊風格。「少說」、「多聽」,對內要多聽財政部專業幕僚的意見,虛懷若谷地聆聽小組成員的論點,也要尊重其他部會的立場和職能,讓財政健全小組發揮「集思廣益」、「提出有建設性建議」的功能。

在議題的設定上,不要以主觀成見為基礎,像現在這種證所稅草草定案,然後其他議題停擺的運作模式,絕非正常。身為健全小組召集人的財政部部長,應尊重健全小組委員的專長,由財政部幕僚提供協助,擬定議題。在議事的運作上,應該分層負責,召集人扮演超然公正的主席立場「多聽、少說」,讓財政健全小組委員按專長擔任引言,由專業幕僚提供資料,讓議事有效率、順暢地進行;委員和專業幕僚也才能跟社會大眾溝通、說明,化解疑慮、減少阻力;最後才能凝聚共識,提出務實可行的政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讓財政健全小組名副其實地實現財政健全的目標。

【2012/05/04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從證所稅風波談財政健全小組運作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070488.shtml#ixzz1tq3NzeIS
Power By udn.com

美國2001年12月2日恩隆案,加州電力公司申請破產,那是場難忘的赤裸交易;它也同時在1998年台灣上演。

黑金媒合  一拍即合

引狼入室  愚孽共生  歡喜作 甘願受 孰令致之..............

在全球公共事業版圖中已經佔有一席之地的恩隆進入資本市場,從事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交易,以及投機性高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和併購(Merger and Acquisition)活動。同時大玩財務遊戲,膨脹公司獲利,隠藏巨額債務及損失。

恩隆成立或投資一些小公司,或所謂的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Entity, SPE),然後將恩隆產品及服務賣給這類公司,由於恩隆並未在財務報表中解釋利益來源,也沒有將這些合夥公司列入報表,因此讀表人在看到這些虛記的盈餘時,便無法心生警訊。另外,恩隆也將公司資產以轉讓或貢獻的方式過讓給這類公司使用,以便向外籌措較便宜的資金。

案發時恩隆禁止員工賣自己公司股票,但經營階層卻在當時出脫了將近十億美金的自家公司股票,此舉造成恩隆公司員工在極短的時間內,不但喪失了工作,所持有的公司股票也變得一文不值。更糟糕的是恩隆將員工退休基金投入自家股票護盤戰之中,也早就全軍覆没。所以這宗近年來企業經營史上的頭號破產案,導致恩隆數萬名員工幾乎是家財散盡,造成巨大的社會成本。同時因為重創華爾街投資人,市場上哀鴻遍野。對於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字的真實性,以及公司經理人的道德良知,市場普遍喪失了信心。

可怕的是,公司經理人和獨立查帳人似乎有共犯之嫌疑。其獨立查帳會計師事務所在案發前後銷毀了千件查核文件,涉及了串謀之法律行為。事實上,該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在這十年中可能涉及的不法行為還不只這一件。1995年在美國的廢棄物管理公司(Waste Management Inc.)財務弊案中,該會計師事務所企圖隠瞞廢棄物管理公司在其發表的財務報表中不實資訊的重要性。此公司至少涉及違背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als)的會計準則,將當期費用轉列入資產,然後平均分散在未來數十年中攤提,以提高當期利益,炒作股票。這在程度上來說,已經是第五級的惡意詐欺了。後來稽查人員才發現該會計師事務所的退休高階主管們,竟任職廢棄物管理公司的財務長及會計長,更有數筆大宗與查帳無關的費用,流入該會計師事務所,賄賂之意甚明。獨立外部會計師查審為公司股東可以監督公司經營最專業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在這些大宗的企業財務騙局上台之後,華爾街負傷的投資人不禁仰天長嘆,真是人心險惡,江湖無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財務騙局多以膨脹收益以及減少費用和債務為目的。但是製作財務騙局的最終動機,似乎仍和管理階層的不安定感有關。由於管理階層的紅利制度往往參考公司的股價成長的高低,而股價的成長又透過市場上最基本也是最受歡迎的財務比率—公司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直接和公司盈餘的成長呈正向相關。因此,管理階層就修正(Smoothing)每季和每年的財務報表,讓投資人感到公司穏健成長,建立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拉抬股價,確定管理階層年終工作評估及分紅。但是要注意的是,一旦創造性財務報表(Creative Financial Statements)的製作開始了,因為財務報表的連續性本質,一個騙局就會引發另一個騙局,詐騙的速度如滾雪球一般,愈來愈難以控制,直到泡沫破滅,公司名譽掃地,經理人入獄服刑,投資人搥胸頓足,公司員工茫然失業,才會嘎然而止。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華盛頓州檢察官Christine Gregoire在恩隆案後的評論「我認為基本問題在於公司的文化和經營道德。」

More.....

http://tw.myblog.yahoo.com/jw!MChR1z.fCRPan8nxkeE6.vnxuA--/article?mid=62

 

 

維護居住正義就像賦稅公平一樣,被政府視為重要任務之一,但是今天既有企業老闆疑似以人頭炒房案,金管會又鬆綁保險業參與地上權競標,政府口頭一再宣示抑制房價,房價卻一路在大戶炒作下往上飆,距離升斗小民愈來愈遠。大戶利用人頭炒房或許是市場常態,但是實價課稅時日遙不可及,等於炒房暴利不必繳稅,基本稅負公平付之闕如,令人不免質疑,政府角色到底在那裡?

購屋痛苦指數不斷攀升,尤其是台北居大不易,受薪階級在北部都會區不吃不喝也要10年以上,才買得起一間房子。為了宣示打房決心,政府推出社會住宅等方案,又緊急立法讓奢侈稅上路,但房價卻仍如脫韁野馬般,不受控制,投資客、保險業到企業老闆,還是在房市翻雲覆雨,因此今年在台北市出現3字頭房價,也就是一坪喊價到300萬元的超級天價。台北成為名符其實的「寸土寸金」,等於是政府的打房決心被重重的打了一巴掌。

房地產就像火車頭,榮枯攸關百業發展,政府對於房地產也因此出現投鼠忌器的態度,這也難怪一連串的打房措施推出之後,仍不見打房打到要害。如今這幾年挾龐大資金掃遍商業大樓與菁華土地的保險業又開了一扇門,只會推升房地產行情。

外界期待今年7月1日房地產實價登錄上路,能還給房市部分真實面貌,但光是實價登錄對健全房市應該還是不夠的,實價課稅若不實施,進出房市炒房暴利仍然誘人,房地產就無法抹去灰色模糊地帶,房價還是無法止漲。只是受到證所稅震撼教育衝擊的財政部已定調了,一年內不會碰實價課稅議題,仍在與房價搏鬥的小老百姓,要看到房市公平稅制,房價回歸正常,還有得等。

【2012/05/04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觀察站/大戶炒房賺暴利 政府做了什麼? | 葉國一炒房涉詐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7071344.shtml#ixzz1ttHzBi00
Power By udn.com

馬總統宣布電價分段調漲,並指關鍵的第三階段兩成漲幅,須視台電體質調整來定奪。我們認為,台電應當調整其「肥膩」的營運形態,致力於將這兩成的漲價自行吸收。

台電是目前台灣單一電力網的營運核心,面對這次漲價風暴,若能知恥知病,未始不是回歸專業經營的契機。何況,屆時,經營績效若改善,即可不漲價;未改善,恐怕民意更不答應漲價。所以,台電非得設法用改善營運把這兩成消化掉不可。

經濟部月前宣布一次漲足,帶動了未能預期的物價反應,激發強大民怨,各界趁勢檢討台電的營運體質;糟糕的是,台電完全無法通過這一波檢視,包括核安領域的二廠壓力槽螺栓斷裂、台電向轉投資電廠溢價購電、自家培養的電力人才轉進轉投資事業當肥貓……等;一般用電戶只想有電可用,誰想到台電竟也有重重黑幕?

雖然台電董事長陳貴明一直搖頭認為,吸收第三階段的兩成漲價有其難度,但在民氣可用之下,全民共同促成這個目標值應不困難,尤其馬總統將這兩成與台電的改革掛鉤,意謂是對所有國營事業績效不彰的改革指標,台電將是個試金石

台電初步改革腹案其實早已成形,過去不做,是因為顧忌太多,許多來自國內外的政商吸血蛭蟲根本攆不走,加上公務體系規矩,不便擋人財路;日積月累,形成如今陳貴明自稱的SOS(求救)局面。

立委直指台電退休高層違反旋轉門條款,轉任自家子公司、孫公司的負責人,這部分最大的問題在是否涉及對母公司的利益輸送。設若退休高層轉任轉投資子公司、孫公司安為肥貓,這或許只牽涉到個人的人格月旦則是小事;但倘這是台電體系整套利益輸送管道,當然要立即斬斷。台電對外宣稱依法必須向民營電廠保價、保量全數收購餘電,自己卻轉投資生產大量「餘電」的子孫公司供母公司高價收購,這不啻已涉及貪瀆,豈能再容忍下去。

改善營運效率則是台電早就該做的。台電自承採購燃料占營運成本七成、有很大的節約空間,這是台電首次坦承病灶。目前火力發電以燃煤及天然氣為大宗,但台電這兩項的發電效率僅維持在低標;天然氣發電若改採高效率方式,在同樣燃料成本下,可以產生高額電能產出;燃煤亦同,日本發展的超臨界燃煤火電,同樣的燃料,不但可產出更多的電能,排碳也少許多。運轉績效提升,自然減少成本支出。

其次,為因應智慧型電網的電業趨勢,台電也應趁此調整體質。過去以興建大電廠來應付電力缺口的概念已不合時宜,但目前台電仍有深澳、大潭等大型火電廠興建中,大電廠必須配置的輸電、配電等支出,讓台電的電力成本難以抑低,且防止意外斷電風險又是一項高投資。

台電營運的外部干擾因素當然不是自找的,這一部分經濟部與行政院得挺起腰桿面對,使台電的經營環境合理化。例如,對再生能源電廠的躉購價格由經濟部訂定,過去一直在鼓勵發展再生能源的大帽子下,訂出的躉購價格對被迫轉嫁吸收的一般用電戶不公平,對台電也是沉重的非業內負擔。

兩成電價能否不漲,更關鍵的角色是立法院。台電十五年前資產達一兆六千億,淪落到如今負債一兆三千多億元,關鍵原因即在當年立法院通過「民營電廠設置條例」、「能源管理法」等法令,打著電業自由化的大旗,規定台電必須以高於市場售電價格,向民營電廠全數購電,且一次簽約二十五年,還得負擔輸電、配電等遠高於收購粗電的費用。這些惡法造成台電如今難以彌補的財務大缺口。

台電長年不敢吐露這些倚仗著惡法與政商關係的民營電廠帶來的經營危機,如今卻要所有用電戶必須掏荷包來補這項大漏洞,實在無理至極;目前的電業環境,早無立法當時面臨的缺電、電源開發困窘的局面,法令適切與否,必須嚴肅檢討;尤其一些以政商關係取得的民營電廠執照,也應以專業角度來檢驗適存與否。

電價反映成本,應該;但第三波的兩成該不該漲,卻是台灣電業健康化的指標。

【2012/05/04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致力第三階段兩成電價不漲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070609.shtml#ixzz1tq32ZHqj
Power By udn.com

民意好屌   改革好難

http://blog.udn.com/mykey/5068135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6416087

 回應文章

鄭嵐奇(MYKE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惡因惡果 成就黑金
2012/05/04 10:14
走進一家豆漿店。老闆狂罵,馬英九第一任還沒完,漲電、漲油、又要漲水費。

豆漿店一大早,9張小桌已滿;按理老闆應笑瞇瞇。

可是這老闆不只橫眉,炸油條的手還邊投油鍋邊揮,危險至極。

客人拿了招牌燒餅往外走,見我直問:政府為什麼要漲電油價?





我知道政府漲價的理由,我狐疑地是為什麼主事者沒能力說明?

近日我忍不住針對幾個社會輿論沸騰、但明顯認知錯誤的議題,向官方要說帖。

不管文林苑都更案、台電漲價案、中油漲價案,政府的說明能力,恕我直言其文字之落差、重點之模糊、語意之不清、資料整理能力之低落,令我錯愕。





以漲電價為例,台電目前負債1兆3000多億元,面對財務窘境,甚至把為核一、核二除役提撥的準備金2000多億元拿來周轉。





這幾天媒體同聲反漲,但也同聲不回答真相。

台電落入財務窘境,有兩個重大背景,第一:台灣電價在亞洲幾乎最便宜,但這並非台電非漲不可的唯一因素。

1998年台電尚餘資產1兆6000億元台幣,到了2003年我當立委審查預算,台電資產只剩3000多億元。10年變成倒負債1兆3000多億元,我一點也不驚訝。

1998年立院通過民營電廠設置條例,那是黑金政治的高峰,打著「電業自由化」大旗,惡法變相逼迫台電必須以高於市場售電價格,向民營電廠購電;

而且「保證收購價格」,一次簽約「25年」。

於是台北企業圈從那一刻起,奔相走告,有一個只賺不賠的行業出現了;而台電反成冤大頭。

例如燃煤,保證價格2.13元至2.5元之間,隨國際煤價波動;天然氣發電一度約4.5元。

而台電向老百姓徵收的電費僅2.6元台幣,這裡還包括輸配電成本、各家戶收費營業成本、購電後統籌成本。

立委要求變更合約,台電董事長老實回答,「政府依法已承諾25年商業合約,無法片面變更」。





莫賣國家成全財團





當年批准麥寮、和平(以上燃煤)、長生、嘉惠、新桃、星能、森霸(天然氣)等9家電廠,2003年長億集團一度出現資金困難,出售長生電廠金雞母。

經濟部奉扁之令,要發另一張長昌電廠執照,我在立院質詢台電總經理,有此前例嗎?

他答:「沒有。」

我問:「準備簽約多少年?多少錢?」

他答:「依法25年,依計算2000多億元。」

我再問台電總經理,「25年後我69歲,你80歲,你們如此掏空台電對得起下一代,對得起每日上山下海爬電線桿的台電基層員工嗎?」總經理看著我,點頭,然後無語;駁回長昌電廠。

「自由化」既無改善台電長期被詬病的輸配電低效率,也沒解決《京都議定書》排碳議題。

唯一是讓資產1兆6000億元的台電,數年間財政迅速惡化。去年底最新資料台電負債1兆3278億元,台電累積50年國庫,12年被掏空。

台電董事長沒有勇氣說的實話是:「諸位立委,12年前你們的前輩種下了惡果。請諸位記此教訓,莫再出賣國家,成全財團及自己的政治獻金。」

許多人可能忘了美國2001年12月2日恩隆案,加州電力公司申請破產,那是場難忘的赤裸交易;它也同時在1998年台灣上演。

我還記得當年查帳台電時,一位立委好意問我,「你擋上千億上兆財路,不怕人家派黑道追殺妳?」

我回答:「仇家太多,要排隊。」

而當我們守著國庫時,民眾及媒體只關心藍綠惡鬥;很感慨地說實話,我公布的電廠,許多老闆與我個人還頗有私交。

但國家沒人要,人們只為權力殺紅眼;

甚至我的質詢最終預算表決得到國、親、台聯三黨支持,還被貼上藍色標籤。

我當下的反應很簡單,「國家不是我一個人的,如果眾人皆漠不關心,10年之後眾人共業眾人擔。」

10年之後,台電果然撐不住了,也不可能再撐。

或許經濟不好時,它不該選擇此時漲,但我想請教現在罵漲電價的媒體,當年曾經關注《民營電廠設置條例》嗎?

當我們冒著至少得罪大財團守預算時,媒體曾給予支持嗎?

還是僅熱衷風花雪月及藍綠符號的新聞?

豆漿店的老闆或許是無辜的,

但誰來告訴他真相?

誰來揭穿政商媒的惡質結構?

〈我的陳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