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MY COMIC】零和僵局,一方突圍另一方才得解圍
2011/01/20 19:08:44瀏覽766|回應0|推薦16

陷入圍堵虛耗  徒然兩敗俱傷.....

互留退路  才能開展共同的進路......

為對方留有餘地   才能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

世界兩大經濟強權─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元首高峰會上周落幕,由美國總統歐巴馬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具名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特別強調,將「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推進全面互利的經濟合作。這項聯合聲明體現兩國加強合作、攜手共進的意願,並為中美關係確立了新定位、新方向。

中美經濟關係一向密切,目前美國是大陸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三大進口來源;大陸則是美國的最大進口來源、第三大出口地。然而,兩國間的經貿摩擦更如家常便飯,大陸人為操控人民幣匯率、輕忽智慧財產權保護、對美貿易持續獲有鉅額順差、經貿政策缺乏透明度,以及市場准入障礙太多等,一直遭到美國的批評;大陸則不滿美國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管制高科技產品對大陸出口、不承認大陸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等。這些爭議存在已久,也不時透過雙邊既有對話機制溝通,卻始終未有解決良策,歐、胡期望透過這次高峰會修護和促進兩國關係。

「中美聯合聲明」涵蓋的議題範圍極廣,但涉及經貿合作的內容,在41個條文中占了14項,凸顯兩國關係的發展重點。例如人民幣問題,中方表達了「將繼續堅持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進人民幣匯率彈性」的誠意;「美方支持中方逐步推動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的努力」的聲明,則顯現美方對人民幣地位的肯定。在智財權保護方面,中方承諾將建立查核制度,強化管理。

此外,美方亦承諾將「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方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以及「中美雙方討論美國正在推進的出口管制體系改革」,前者顯示美方有意以技術性手段解決雙方爭議多時的經貿問題,後者則暗示美國願考慮解除對大陸出口限制。

除了聯合聲明,胡錦濤這次訪美較具體的成果,主要是隨行代表團成員與美國企業簽訂了鉅額採購協議,包括130億美元的核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450億美元波音飛機、電腦技術等採購案,估計可為美國創造23.5萬個工作機會。胡錦濤此行還促成中國華電集團與美國UPC集團的合作、中國航空工業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合資,以及中國工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在美13家分行等產業合作案。在中美對於貿易、匯率、智財權等歧見仍深下,雙方願意推進高新技術及金融領域合作,顯示兩國經貿關係正邁向新的台階。

雙方對歐胡會則各有期待。中方希望藉由這次國是訪問,推動中美關係全面向前發展,並提升雙邊關係的層級,基本上也獲得美方正面回應;美方則要與大陸談人民幣匯率、貿易失衡等實質問題,希望大陸履行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也獲得中方一定程度的承諾。

然而,聯合聲明在兩國核心利益問題上,僅是各自重申既有立場,顯示中美之間既存的競爭關係並未因雙邊合作的強化而放緩。甚至,當弱勢的美國和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其內部經濟都面臨嚴峻的挑戰時,可能都會基於各自的國家利益考量而爆發衝突。

歐胡會對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影響自然是深遠的,關鍵在於歐胡會成果如何落實。期待一次高峰會能改變中美兩國的戰略思維,並消弭雙邊經年累月的經貿爭議,是不切實際的,但歐胡會畢竟開出了一條路。只是,面對國內的成長壓力,歐胡會形塑的雙邊關係形勢,恐將難以持久;美國勢必會在人民幣匯率低估、貿易失衡等問題上,繼續對大陸施壓,大陸則在綜合國力日強下,姿態愈擺愈高,讓步的可能性也愈來愈小,使中美經貿摩擦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身處其間的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2011/01/25 經濟日報】

Jeff Parker, Florida Today

請牢記華盛頓越戰紀念碑上57000名死難的軍人同袍    

你永遠都受負著對他們一生的虧欠.....

最近前朝財經首長吳榮義等針對馬政府財經施政多所針砭,並質疑去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創下9.88%的13年新高,隨即招致經建會主委劉憶如強力反駁。雙方觀點各有論據,亦有所本,暫難遽下定論;但更重要的問題是,當前台灣經濟正面臨數十多年來最劇烈的變化與挑戰,無論在朝在野,都宜放下眼前的爭辯,積極向前看,以引導台灣經濟航向正確的目標與方向。

不論是統計數字或經驗法則,都顯示去年台灣經濟從衰退的谷底強力反彈;但是,這個強力反彈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國際經濟因素及大陸對台灣經濟的輸血,由於這兩項都無法長期倚恃,政府實不宜過於攬功或自我吹噓。

台灣高度依賴出口,全球景氣復甦帶動出口強勁成長,是經濟好轉的最關鍵因素。另一方面,國際熱錢湧入亞洲,尤其是經貿關係密切的兩岸三地,催化台灣股市大漲及房地產價格飆升,透過財富效果,也進一步增強國內投資及消費信心。

但若看遠一點,全球經濟波動正在加劇,受到景氣復甦、氣候異常及熱錢炒作等多重因素影響,近期國際原油、原物料及糧食價格大幅飆升,引發全球通膨壓力,尤其是依賴進口原油及糧食的國家受害最深。另一方面,熱錢湧向新興市場,導致該等國家貨幣大幅升值,衝擊出口產業。台灣高度依賴原油及糧食進口,一旦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輸入性通貨膨脹夢魘再現,尚處於無感階段的經濟復甦很可能就會熄火。再者,過去一年新台幣對美元升值近10%,而且升值壓力不減,雖然升值有助於舒緩通膨壓力,但對出口的衝擊正迅速擴大。這兩大經濟變數正考驗政府及民間的應變能力。

若看得更長遠,全球經濟在金融海嘯後正醞釀結構性的巨大調整。美國及歐洲經濟進入長期調整期,驅動全球經濟成長重心轉向以中國大陸為首的新興市場,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樣的調整涉及到兩個根本變化:第一,新興市場內需的增加可以彌補美、歐進口需求的減少,因而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必須與美、歐脫鉤;第二,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對美元、歐元長期升值,及配套的國際貨幣體制重整。

這兩大根本變化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廣泛深遠。台灣經濟迄今仍高度依賴出口;出口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直接及間接貢獻接近七成,而台灣出口又是以「大陸為工廠」的間接出口為重心,在人民幣及新台幣皆面臨長期升值的雙重壓力下,台灣出口導向的成長模式正面臨嚴酷考驗。再者,大陸為因應人民幣升值及工資大幅上漲壓力,正全力推動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換代,主要目標之一是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品,以取代目前依賴廉價勞力的代工品。大陸產業的加速升級勢必擴大與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對台灣出口的衝擊也將愈來愈大。

面對上述情勢,台灣要有決心與勇氣徹底擺脫「以大陸為工廠」的出口導向成長模式,改變為兼顧內需與出口。擴大內需不能夠只是口號,或因應短期景氣波動的臨時性措施,而須從根本著手,落實在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環境與品質。出口結構也必須大幅調整,「以大陸為工廠」模式的原物料及零組件出口,應改變為「以大陸為市場」的高價成品及服務出口,才能長期維繫產業出口競爭力。

在兩岸層面,政府也須揚棄依賴大陸讓利及政策性輸血的心態;以兩岸經濟協議(ECFA)為例,我們不能只想將台灣產品及服務輸往大陸,而仍然關緊門戶,不讓大陸產品及服務進入台灣。兩岸貿易唯有雙向平衡發展,才能可長可久,也才是台灣經濟永續發展之道。

【2011/01/24 經濟日報】

全世界眼光聚焦美國華府,主角是歐巴馬和胡錦濤,如此場景凸顯的還是很多人不願承認又不能不承認的「中國崛起」的事實。

中國改革開放已超過30年,其間雖歷經天安門事件造成的內部緊縮和國際抵制,西方世界擔憂「黃禍」的論調亦時有所聞,但進入21世紀,中國崛起的影響力已不可動搖,和亞洲鄰國及美國的關係雖有起伏,但中國不慌不忙地按照自己的戰略步調發展。這次白宮以最高規格接待胡錦濤,美中平行高踞全球領導地位的形勢不言可喻。

由於歐胡會掀起的新聞熱潮,國際媒體近來大幅度且深度地報導中國的財經影響力。英國的「金融時報」甚且以「盤踞地球的戰略」來描述中國的發展過程,對比了二十年期間中國占據各重要國家外貿比率的變化,其間的增長幅度令人咋舌。從1992年到2010年,中國占美國的外貿比率從3.5%增長到14.3%;日本是5.0%到20.4%;台灣的「帳面數字」是0.5%到22.1%,但實質情況恐怕遠超過如此。另外新聞亦報導了中國對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貸款和金援,總數已超過了世界銀行。換言之,中國堪稱全球最大的「債主」,國際媒體用「盤踞」來形容其財經勢力的蔓延,是客觀事實,也帶有一點主觀上令人不安的氣味,的確很傳神。

立足台灣看中國、看世界,行政院發言人說政府會「密切注意歐胡會發展,並做因應」。老實說,政府除了發表聲明之外,不容易做出什麼具體因應。台灣朝野應關心的問題是:西方世界以「中國盤踞全球」作為客觀情勢去面對了,也可見中國的發展不因外界的評價而暫停,但台灣內部至今沒有統合或共識性的策略去迎戰這種情勢。馬政府固然以簽署ECFA為一重要成績,民進黨責備執政黨親中之餘卻無其他對策,對抗的力氣全用在內部扯後腿。這樣的態度到底有何助益於兩岸政策?

歐胡會似遠在天邊,但影響力近在眼前。台灣應感受到這個議題的迫切性。

【2011/01/20 聯合晚報】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首次見諸美中元首高峰會的共同聲明。此次歐胡共同聲明與二○○九年的歐胡共同聲明,關於台灣部分的文字幾乎完全一樣,差別只在這次歐巴馬的評述多了ECFA一項。

二○○九年十一月共同聲明發表時,ECFA仍在談判中,美方只說期待兩岸加強經濟關係;此時,ECFA已經生效上路,美方「讚揚台灣海峽兩岸的ECFA,歡迎兩岸間新的溝通管道」。

美國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持正面評價,這是自二○○八年以來的一貫立場。且在兩次共同聲明中,美國皆有以下的類似宣示:「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積極穩定的關係。」

美國與中國大陸的互動,在全球戰略及兩岸關係上,有一個貫通的理路。在全球戰略上,美國歡迎中國大陸承當世界角色,成為對國際社會的正數;唯因此亦對中國的民主及人權抱持批評與期待。在兩岸關係上,美國維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支持及鼓勵兩岸在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互動,包括發展ECFA之類的法制化關係;但應以和平及民主為前提。

此次歐胡會也反映了此種理路。一方面,「美方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另一方面,「中方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繁榮作出努力」。此即表示,兩方皆知必須接納對方;因此也必須為相互接納而作出相互貢獻。

然而,兩年來的美中關係卻不平順。金融海嘯後,美國衰退太猛,而中國大陸崛起又太快;美國輿論認為北京的身段太高,歐巴馬的姿態太軟;以致在去年初開始,美國重手反擊,陸續生出研議對台軍售、接見達賴、控訴中國偷竊谷歌高科技等話題,又批評中國人權,更利用北韓天安艦被擊沉、中印邊境緊張、中國宣布南海為核心利益等事件,儼然再次完成了戰略圍堵中國的國際部署。經濟議題上美國亦猛攻狂襲,不斷主張人民幣升值,及抱怨美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不能得到公平待遇等。因而,此次歐胡會,雙方其實不無尋求療傷止痛的意味;就這個角度言,歐巴馬此次給足了胡錦濤面子,胡錦濤則回報歐巴馬以裡子。

胡錦濤對美國的手法,一是經濟「讓利」,一是在人權議題上留下「讓義」的想像空間。就經濟讓利言,胡錦濤此次訪美,不但先升人民幣,又有大筆採購清單先行,達四百五十億美元,接著還要去歐巴馬老家芝加哥繼續撒錢,讓歐巴馬得以誇耀歐胡會創造了二十三萬多美國人工作機會。

以兩岸關係言,走到ECFA這個地步,可謂已是成果斐然;緣何難有更大突破,主要正如胡錦濤所言「中國在人權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亦如溫家寶所言「也要推進搞好政治體制改革」!

【2011/01/21 聯合報】

今年1月起,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的項目開始降稅,入列項目的出口廠商已開始申請原產地證明,以享受關稅下降的好處。另一方面,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也在1月6日成立,啟動雙方官員直接協商的管道,這是兩岸經貿關係體制化的一項重大突破。

根據初步統計,兩岸早收啟動降稅時程後,台灣已有超過1,000件的商品申請原產地證明,並已有271件通過審核,代表這些產品已可享受到ECFA的降稅優惠。這至少有兩項立即而顯著的效益;一是輸往大陸的產品不但關稅成本下降,另一是出口金額會因價格競爭力提升而增加。於此同時,大陸核發陸企的原產地證明較少,但是也已超過100件,金額約6,000萬美元。

雖然早收清單對台灣出口大陸的產品有很大助益,但對大多數民眾而言,並無法直接感受這些出口增加所帶來的好處。因為出口的直接效應會先反應在出口成長上,須等出口廠商賺到錢、員工薪水上調、消費意願增強後,這些效益才會傳遞到一般社會大眾。

這需要一段相當的時間,才能讓民眾感受到ECFA的存在價值。為讓國人能儘早感受到ECFA帶來的經濟效益,政府部門應把一些與人民經濟福祉直接相關的政策,在ECFA的後續協議中儘快推出來,好讓大多數國人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感受到ECFA之效益。

茲列舉數項作法,供政府部門參考。首先,儘快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自由行。去年陸客來台觀光與商務人數已超過150萬人次,對台灣經濟成長有相當大的貢獻,但因沒有開放自由行,大部分來台陸客須團進團出,行程完全由旅行社掌控,以致消費集中在少數的旅館與商家,而無法讓大多數的商家感受到。很多計程車司機抱怨:「陸客來台人數不是已經超過100萬人了嗎?為什麼我一個都載不到?」因為大陸觀光客都被旅行社的大巴士載走了,計程車司機當然載不到人。因此,應開放自由行,讓大陸觀光客得以自由選擇觀光景點,而非由旅行團帶往少數地方,如此陸客商機才能由大多數商家共享。

擴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是第二個能讓人民有效感受到兩岸開放成效的作法。依政府公布的資料顯示,自2009年6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到去年11月底為止,共有99件陸資來台,投資金額1.3億美元;儘管件數、金額都很少,但據估計這些投資案已在台灣創造約2,000個就業機會,這對正積極降低失業率的台灣而言,政策的邊際效益是明顯的。因此,政府應進一步檢討放寬陸資來台投資的限制,加大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範圍,以吸引更多的陸資來台。目前政府僅以正面表列方式,列舉了194項能讓陸資投資的項目,但真正對陸資有吸引力的項目仍在禁足之列。政府應可評估對陸資來台投資改採負面表列,亦即只限制投資敏感性產業,例如高科技、金融、電信與醫療等,其他已對外人開放投資的產業應可一體對陸資開放。

此外,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成立後,兩岸應利用這一個全新的平台,加速各方面的協商,例如開放自由行、簽署投資保障協議、加速協商兩岸商品貿易降稅的項目與時程等。因為在ECFA簽署後,兩岸間需要協商的項目與種類都非常多,很多項目在協商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會討論到產業保護等敏感議題,兩岸需要一個更有制度性的協商管道,而兩岸經合會正可扮演這樣的角色。因此,兩岸經合會任重而道遠,須讓ECFA的後續協商能更順利地進行,ECFA的經濟效益也才能真正讓國人有感,由此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2011/01/20 經濟日報】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夫婦即將到華盛頓國是訪問,兩國媒體勢必大事渲染一番。這種最高階層的接觸,對外向例守口如瓶,官方聲明則純屬歌功頌德,再能幹的記者也挖不出什麼新聞來。只有從兩國最關切的議題上去琢磨,或許可看出若干端倪。

二○○九年十一月,歐巴馬曾先去北京訪問。這次胡錦濤到華府,只是回訪性質。兩個超級強國,表面上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骨子裏則正在全世界爭奪霸權,片瓦寸土互不相讓。美國許多評論家一周來紛紛撰文,向白宮提出各式各樣的建議。國會議員則正摩拳擦掌,妄想羞辱胡錦濤一番,鞏固他本區的選票。氣氛詭異,唯有雙方派駐對方首都的使節,才能體認到這種「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

美國和中共,彼此既需要對方;內心又想把對方比下去。廿一世紀的今日,戰爭早已不可想像。兩國間存在的許多難題,唯有靠談判來解決。美國人總認為歐巴馬去年接見達賴喇嘛,得罪了胡錦濤;其實那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西藏反正被中國緊緊抓在手裏,胡才不會記恨心頭呢。大體而言,兩國間的核心問題有左列各項。

(一)匯率糾紛:美國認為中國故意壓低人民幣價值,獲取貿易實利。去年大陸進出口總值近三兆美元,增幅逾百分之卅四點七,外匯存底亦突破三兆。

(二)中國掌握巨額美國公債,最高時總額超過九千億美元,如果真來索償,美國有破產之虞。

(三)美國希望雙方能真誠合作,但在棘手的爭執地區,如伊朗、阿富汗、巴勒斯坦等地,中國基於本身利益,拒絕配合,反成背道而馳。

(四)朝鮮半島風雲,中國不滿意美韓聯手在黃海作軍事演習,華府則責怪北京,不該放縱北韓金正日胡作亂為。

(五)美國人權團體為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大事張揚,惹得中國不滿意。

(六)美國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成長太快,陷入通貨膨脹危機,萬一泡沫化,將拖累全球經濟。

兩國有識之士對如此微妙的中美關係,內心難免憂慮。《新華通訊社》上周發表《中國之聲》記者王宗英所撰一篇題為〈新十年第一束陽光〉的報導,內容是對前駐美大使周文重的專訪。周在二○○五至二○一○年間,持節華府,被王宗英稱為兩國邦交的「關鍵先生」。而那幾年裏的美中關係,新華社形容好比「坐過山車」,顛簸不停,「波折不斷」。可見知道內幕的人,確實曾經擔憂過好一陣子。今日情形是否相仿,請讀者自行判斷。(作者為退休外交官)

【2011/01/18 聯合報】

Nate Beeler, The Washington Examiner, Washington, D.C.

胡錦濤與歐巴馬舉行峰會後,召開聯合記者會;我外交部立即發新聞稿表示,中華民國政府感謝歐巴馬重申台灣關係法。此「感謝」二字,看在筆者眼中,覺得太過失格。

台灣關係法,由美國國會制定,本質上是美國國內法。自一九七九年與北京建交後,美國根據該法繼續與台北維持「準官方」關係。固然,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中,表達了維護台灣安全的立場,但這並未構成美國對台防衛的義務。美國人說得很清楚,該法乃為維護西太平洋穩定而設,「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

歐巴馬遵守維護美國利益的國內法,本是理所當然;外交部為此大表感謝,有失主權國家的尊嚴。中華民國的外交,一向走的是美國路線,「聯美日制中共」始終是主流。隨著兩岸互信日增,台灣是否該逐漸擺脫美國陰影,走出自己的路?

【2011/01/21 聯合報】

全球金融海嘯帶來全球經濟大震盪,而且遺禍迄今未消,美、歐、日等經濟強權的景氣依然低迷,不知何日再起。不過,金融海嘯縱有百害,卻有一利:將2008年上半年狂飆的油價、糧價,驟然打落谷底,因而每桶147美元的油價、半年內以倍數攀升的玉米、小麥、稻米價格,均在短期內急速滑落,解除了全球聞之色變的能源危機,更讓30多國因缺糧而發生的動亂消弭於無形。

但金融海嘯不論如何驚石裂岸、浪沖九霄,終有結束之時,除歐、美、日幾個難兄難弟之外,大部分國家已重回正軌,眾多亞洲國家更因對抗金融海嘯漫天撒下的熱錢氾濫成災,造成股市、房市泡沫,而出現過熱情況;最可慮的,還是許多原物料,尤其是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已重登2008年海嘯前高峰,那些人民貧窮、必須將大部分所得用於購糧苟活的落後國家,動亂的種子又蠢蠢然蓄勢待發。全球經濟可能在尚未回到海嘯前的正軌時,已先接上油、糧價格快速攀上高峰後一路狂飆的凶途。

半年來,國際油價快步向每桶100美元趨近,糧價則恢復急速上漲的走勢;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全球氣候異常,許多國家旱澇成災,包括全球重要的糧倉澳洲與巴西等,使供求嚴重失衡。然而,近一、兩年的氣候異常情勢固然明顯,但到底會持續多久、嚴重到什麼程度等,均在未定之天;甚至未來十年究竟氣溫會繼續上升,或反而意外下降,氣象專家也聚訟紛紜,也為未來的糧食供應投下巨大的變數。不過,至少就眼前看,澳洲的暴雨成災情勢已經緩和,如果主要糧食生產國在一段期間內不致有新災變,糧食的供求應會在短期內逐漸平衡,目前暴漲的糧價也應可緩和。

去除了天候因素,糧價重回2008年高峰並一路上升,還受另一個更根本因素的影響,那就是全球總數逾50億的落後國家人口不斷增加,加以20餘年來經濟發展策略的改正,勞動生產力得以大幅開發,促使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提升,連非洲國家近年平均經濟成長率也超過5%。這個日漸富裕而數量龐大的群體,正是推升油價與糧價的主力,而且其力量與日俱增,看不到盡頭,推升來自大地的原物料價格一路上漲,難有降時。這些替代性極低乃至維繫生命所必需的物品不斷倍數漲價,就成為全球通貨膨脹的最重要薪柴。

除了原物料價格飆漲,全球通膨還受到另一個因素的影響。從1990年代以來,主要國家的物價水準脫離了過去幾乎高達兩位數的激升,轉為異乎尋常的平穩,甚至在若干主要經濟體出現通貨緊縮的陰影,日本、美國等都赫然在列;其最大推手,就是以數億廉價勞動組成世界工廠,向全球貨架提供無數超低價格產品的中國大陸。

然而,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工資快速上升,加上人民幣升值,世界工廠的產品標價也跟著調高。猶有進者,世界工廠即將轉型成為世界市場,這代表連價格調高的產品也會日漸稀少。因而1990年代中國大陸的角色如今已然逆轉,將成為推升全球物價水準的重要力量。

綜觀這些變化,我們不能不及早為即將重回世間的高通膨時代預做準備。首當其衝的,就是糧食。如果糧價持續倍數上升,依2008年前例,重要的糧食出口國會斷然禁止糧食出口,而將使糧價更加高漲,許多國家有錢也難買足夠的糧食。我們是糧食進口國,對此要格外小心。政府目前準備降低小麥相關貨品的幾種稅負以平抑價格漲勢,恐怕是杯水車薪,不但應多籌良策數管齊下,更要針對弱勢群體提供直接的支持,以解燃眉之急。

【2011/01/21 經濟日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key&aid=4811705
 引用者清單(1)  
2011/01/20 19:11 【嚴小柔的部落格】 各有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