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健保喬到現在還弄不定,民眾看得眼花撩亂,國民黨恐怕已是最大輸家。
台灣缺乏左派大政府的政治理念,二代健保卻在電視台政論節目的激辯之下,從保險變成了「社會福利」。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效法北歐國家,提高稅率,民眾不用付保費,由政府支應健保?反而讓財政部與衛生署官員就稅制議題對媒體各自放話、互推責任,違反行政倫理呢?
健保如果是社會福利,政府就該閉口不談「使用者付費」的概念,而且,若真的要考慮公平,與其只對薪資或退休金開刀,不如從資本利得和資產的角度,去深入解讀「所得」。
但觀察這次爭議,明明就是因為健保虧損,政府立意從普羅大眾的口袋裡找錢,挖東牆補西牆,豈應誇口「照顧弱勢」?更何況,在健保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政府至今未解釋清楚如何勒緊褲子改善藥價黑洞,一切費率和費基的變革,只會令保費上漲者萌生被剝奪感。
台灣畢竟是「選舉民主」,民意代表不可能不討好選民,健保其實不單純是醫藥保險的專業議題,而是個政治問題。
目前看來,即使二代健保從民進黨執政時就開始研擬,當年的召集人還是現在藍營的政務官,民進黨已把自己和弱勢族群聯結在一起,國民黨只落得「父子騎驢、殺驢」的嘲諷。
但令人擔憂的是,少子化已成為趨勢,醫藥支出與人口老化成正比,推論結果就是個人保費負擔將因總人口數下降而相對提高。可以預見,民眾的保費負擔只會水漲船高。
既然二代健保修法所面對的社會公平問題與整體財稅政策相關、政府必須放大格局,而非提出因應赤字的短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