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選舉挫敗,馬英九總統支持度跌至新低,他向媒體談到未來的政策檢討,被解讀其兩岸政策可能將出現「調整」。如果真是這樣,馬總統可能搞錯了方向。
這次選舉,國民黨雖只失一席,但大部分藍軍縣市差距拉近,綠軍縣市則差距擴大,顯示民意確實出現不滿中央施政的指標性變化。然而,若只是反射性把民意變化對應到綠營反對最力的兩岸政策,極可能作出錯誤解讀;一旦進退失據,結果將治絲益棼,不可收拾。
先問:馬總統讓誰失望了?是綠營支持者嗎?當然不是。深綠這塊,是馬英九執政後一直亟圖拉攏的對象,卻也是他根本無力撼動的地帶。真正對他感到失望的,是曾經支持他出任總統、卻對他的革新大業期待落空的中間選民和藍軍支持者。去年總統大選,馬英九在這次選舉的十七縣市得到三百零九萬票,得票率達六成一;這次地方選舉,藍軍在十七縣市只獲得兩百零九萬票,得票率僅四成八。一年半之間,整整蒸發掉一百萬票,這才是馬政府團隊應該設法挽救的民心。
馬總統曾心心念念要當一個「全民總統」,但台灣政治對立的現實,讓他心餘力絀。結果,他沒有改變綠色那塊鐵板,反而在自己的後院鬧起火災;全民總統沒有當成,反而自陷面面不討好的窘境,這才是他最該得到的教訓。這次選舉,有些藍軍支持者不願「含淚投票」,有些失望的中間選民則轉而投綠,希望給馬英九「一個教訓」;進退之間,藍營失掉了一百萬張選票,這是馬英九必須認清的真相。
民進黨把這次選舉定位為對馬英九的「不信任投票」,是為了拉高對決態勢,表面上看,似乎也達到了效果。但這次選舉在本質上仍只是一場地方選舉,而且是以農業縣市及離島為主的局部性地方選舉:十七個縣市雖占了台灣面積的七成,卻只占總人口數的四成,也許三成不到的經濟生產力。也就是說,人民的不滿是一個真實的問題,但若不剖析清楚其間的複雜變化,卻一味只在挫折中畏縮,只會使自己更加左支右絀。
馬英九魅力的退潮,其實去年即已開始,但馬政府對此一直無力妥善因應,終於引爆這場選舉反潮。主要原因,在馬政府的表現鬆散而缺乏決心,馬總統個人又過度拘泥小節,不時陷於空泛的道德主義而不自覺,導致國家大政進退不得。尤其總統府、軍方、國安部門狀況不斷,馬總統卻未能大刀闊斧整飭,不斷的事件加上謠諑,使人民懷疑其治國能力。這些,輿論皆曾一再提出警告和建議,馬政府一味開會檢討,卻拿不出具體改善行動。徒清廉不足以自行,徒形象不足以治國;馬總統這下應該明白了吧。
兩岸關係的改善,是一般民意認為執政黨做得最有成效的部分;但現在因為一次敗選,馬政府若即出現大經大緯的變動,豈不正要落人出爾反爾的口實?尤其ECFA,雖然或有局部衝擊,但中央執政者從台灣大局著眼,難道連該做的事都裹足不前了嗎?這次跑掉的一百萬票,如果馬政府把他們想成都是綠營「閉關鎖國」的支持者,那恐就大錯特錯了。
一場局部的地方選舉,卻能如此輕易困住總統,除反映民意的內蘊,也凸顯馬總統「可欺之以方」的特質。馬政府官員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缺乏為政策辯護的意志和勇氣,更缺乏溝通與說服的能力;因此在綠營的批評和抹黑下,留下了「積非成是」的印象,讓民眾感到政府的游移、荏弱、缺乏魄力。現在,馬政府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地出現昏頭轉向的窘態,而不拿出魄力振作大局,那將愈發被認為軟弱和無能。馬英九確有深切反省的必要,但他若搞錯方向,將更進退維谷。
這次選舉,主要是小縣市的民意反映;明年的五都大選,馬總統要準備如何迎接更嚴峻的民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