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放榜,為姪祈禱!
我祈求你,不要引導我的姪女走上隨便考就能念大學的道路,而要讓她遭受困難與挑戰的磨鍊和策勵。讓她藉此學習在考試和填鴨之中挺立起來,讓她藉此學習對充實自己有切確的認知。~改自「麥帥為子祈禱文」~
八月八月除了是父親節,同時也是大學指考放榜的日子。雖然先前已經有心理準備,但是看到錄取分數最低的學系,以原始分數計算,竟然只要十一點二分就能錄取;原始分數最低的十個學系都在二十五分以下,心裡還是不免欷噓。欷噓的當然不是當年自己有多辛苦才能考上大學,而是我們國家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雖然我沒有小孩,但是我有姪女,所以看到指考放榜新聞的當下,我心裡面浮出的就是本文第一段的文字。
看起來搞笑,其實很悲哀。經過多年的演變,台灣的大學數量的確有長足的進步,學生想進入大學變容易了,但是大學畢業生的素質卻沒有跟上來,相信最近有面試新人經驗的人都會心有戚戚焉。我這樣說,並不是全面否定今年畢業的新鮮人或是我們的教育,只是忠實陳述一項事實。大學生素質下滑並不能只怪大學生,教育制度、學校的辦學心態、教師的素質、學生的學習態度都脫不了干係。
因為隨著出生率降低,學生的供給來源變少,各學校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爭取學生青睞。因為招不到足夠的員額,學校就會面臨經營困境,在這種情況之下,學校敢以嚴格要求學生的成績嗎?如果把好不容易招進來的學生給二一了,那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一個社會的組成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大學教育以教學研究為目標、技職體系以培養滿足各產業需求的技術人力為出發點,兩者必須相輔相成。可是在眾多高職、專科升格為大學之後,原本該有的技職教育體系想要招生更加困難。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心態都是念個大學總比念個高職聽起來體面些,缺乏完整的技職教育體系,每年社會新鮮人的成分就會失衡。
當然,普通教育和技職教育的失衡不是這幾年才存在,但這幾年卻是越來越嚴重。
讓更多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政策在實行前一定要有完善的配套。大學入學的窄門放寬了,就應該將出口鎖緊一些。入學可以容易,但是進入學校之後,一定要確保學生都能學到足夠的東西才能放他們過關,否則只是浪費資源。
十幾分就能上大學不值得台灣人驕傲,台灣人應該驕傲的是:不管當初是用多少分數、進了什麼體系的學校,只要能夠通過學校的把關,畢了業之後,跟世界各國人才相較都能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教育是百年大計」這句話大家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希望教育部真的能將教育當作百年大計規劃辦理,只要開始,一切都不算慢!
引用:http://editorland.chinatimes.com/hu/archive/2007/08/09/4822.html
有些大學是該退場了 |
| ||
平均每科考三分就能上大學,這樣的考試結果代表什麼呢? 這現象,代表了台灣的大學院校,嚴重過剩。不是說程度差的學生就不該有機會繼續受教,而是這樣的分數顯示,大學教育的供需失調,太多院校爭取越來越少的學生,繼續失調下去,肯定有大學會倒閉關門。 事實上,大學教育的供需失衡,不是今天才出現的。需求面,從每年新生兒數字,太容易可以推算出來。供給面呢?別說大學,就連校內任何系所要成立,要招收多少學生,都要報教育部核准,所以,也都是可以掌握,甚至可以用政策用公權力控制的。 所以最奇怪的「台灣奇蹟」,最該認真追究的是,供需既然都在掌握中,沒有太大意外變數空間的高等教育領域,為什麼還會搞出這種嚴重失衡問題?難道早幾年算不出來今年會有多少學生要進大學,算不出來今年會有多少學校招收多少新生嗎? 早就算過了,早就警告過了,但沒有人願意提早採取行動,提早把失衡的狀況拉回來一點。更不可思議的,這麼容易看出來的危機,在醞釀過程中,教育部非但沒踩煞車,還持續讓更多學校升等、增加學院增加系所,明顯加速惡化了危機的到來。 這是再清楚不過的政策失職。太多的大學,造成教育資源浪費,不具備足夠能力的學生進入大學,又必定拖垮教育品質,讓其他學生也無法有效受教,上下一起浪費時間浪費金錢,當然也就整體拉低了台灣的競爭力。 那麼多大學才剛進入這塊教育市場,做了軟硬體投資,馬上又要面臨「退場」考驗。大學「倒店」,要牽連到多少人!更不幸的,在大學退場倒閉過程中,受害最深的,一定是知識人,所以又將惡化這個社會對知識的輕蔑,而一個輕蔑知識與知識人的社會,就算有再多大學、再多大學生,又怎樣? 把那麼多資源投入在高等教育中,換來的,卻是台灣整體知識水準的退化,國際競爭力下降,這麼矛盾恐怖的結果,我們為什麼要默默忍受?再忍受下去,還要產生多少荒謬情況讓別人看笑話?比貪污嚴重百倍千倍的政策浪費,台灣人都不必追究、不能追究嗎? 【2007/08/09 聯合晚報】 |
https://city.udn.com/v1/blog/article/article.jsp?uid=mykey&f_ART_ID=988706
【MY COMIC】不及格學測
大學聯考放榜了,讓大家眼睛一亮的焦點卻是,平均每科只要2.8分就能躍入「大學窄門」;而且在只問收費、不問品質的大學教育把關者手中,一晃眼四年過去,他們就頂著大學畢業的光環,以傲人的學歷睥睨群倫。如果這樣的大學畢業生即可視為高學歷的人才,我們就不知道馬路上隨便攔下一個路人,其中有幾個不是人才;如果這樣的學校敢誇稱「大學」,我們真不知道這個社會浪擲如此多寶貴資源竟淪落何處;如果要找出全台灣最可悲可憫之人,恐怕就是那一群耗費數十載光陰寒窗苦讀,卻要為五斗米事奉這一群「大學生」的教授先生們了。 每科平均2.8分,總共11.2分,這需要從國小到高中,每天消耗許多糧食、不事任何生產,心無旁騖,動用許多飽學的老師、民脂民膏興建的校舍、購置的軟硬體設施才能獲得嗎?隨便攔下幾個路人,給他幾天時間瀏覽一下相關教材,拿不到11.2分的,恐怕也屈指可數吧! 如果我們千辛萬苦、大費周章,經過重重關卡才找到這樣的大學生;何不乾脆省下這許多金錢與辛苦,登報或上網徵求成績絕不在他們之下的非考生來接受寶貴的大學教育?其中當然有問題,太多資質在其上者不能進入大學殿堂,只因為他們付不起學費,要為生活衣食奔波。但這些經過12年「教育」只能得到11.2分者則家境富裕、無所事事,閒著也是閒著,就讓他們花錢買個頭銜。 算盤要這樣打,那就大錯特錯了。人人都該知道,大學以下的教育幾乎都不是自費就讀,從國小到高中,絕大部分國立的學校向學生只收取最低的工本費,幾乎全部的教育費用都是民脂民膏、人民的血汗錢。當國家在這些準備考大學者身上耗費了以十萬、百萬計算的費用,最後卻計較大學幾年的學費而將許許多多可造之材摒諸門外,其成本效益要如何計算? 再換一個角度;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每個高工資國家都知道,國家的命脈只繫於一事,那就是人才。無人才者恆亡。因此論國祚之綿延,是該讓那些不可雕的紈←子弟浪費寶貴的大學資源,還是動用少許國家資源去培植上不起大學的可造之才,還可爭辯嗎? 從這些區區十幾分就準備一帆風順混個大學學位者的立場,他們也是現制的受害者。試想,消耗了12年的光陰與無數人的心血,才混到這個分數,則進入更高一等的學府,以這樣空虛的底子,每天面對更加艱深的教材,更為抽象的知識,如科技、資訊、管理,豈不如同進入地獄、受盡苦刑?當然,以他們的資質與反應,或說毫無反應,對教授而言,可能更是地獄裡的苦刑。但即使把關者大發慈悲,都以衣食父母視之,讓他們有驚無險地輕車過萬重關;他們卻是浪擲四年、昂貴的學費,而一事無成,只是馬齒徒增,消耗掉了這一生最寶貴的學習一技之長的時光。他們受害何其深重! 這樣駑鈍或者分數更高一些的能夠進大學,又大多能混到大學學位,其實反映出另一個問題:辦教育的人,從出錢的老闆、各級首長,到任教的教授們,都嚴重失職、敗壞風氣、貽害國家。而且,這種風氣的敗壞,由下而上,由私校而至國立名校,是一脈相連的。因為有太多只問學費的不肖大學,所以弄得比較愛惜羽毛者也難免後顧之憂,不得不開些方便之門,以免惡名昭彰,嚇得「顧客」不敢上門。尤其這幾年講求校園民主,大學校長靠民粹選舉拉票,學生以評鑑老師相脅,認真嚴厲的教授也不能不遷就退讓、得過且過。於是已不止是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而是一鍋粥中見不到多少沒有屎臭味者。 因此,上自教育部長、各校首長、大學教授、不爭氣的學生,到少生子女的家長們,正在聯手毀滅培植人才的神聖學府,毀棄萬千本來可以隨其才質學習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社會中堅的年輕人;浪費了民脂民膏、稀有精英、珍貴國家資源建立的大學殿堂;也阻擋住因經濟障礙排除於大學門外的無數潛在人才;共同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慘烈戰場中毀滅台灣的勝算,斷絕台灣本有的前途。 看到11.2分這個錄取分數,我們能不能及時憬悟?如果改不了「國立教育部大學」的蠻橫、獨裁、低能,也喚不回辦大學者的良知與責任心;那麼就不如設法打破目前入學的僵化門檻,提供那些清寒好學者足夠的資助,到馬路上拉些被埋沒的人才,總還能修成幾分正果。 【2007/08/10 經濟日報】